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尊重老人

  從小教育孩子養成尊敬老人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尊重老人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尊重老人的方法

  1.堅定地拒絕寶貝對長輩的不適宜行為

  例如,有的寶貝第一次無意中打了爺爺的臉,爺爺裝著哭的樣子逗寶貝,寶貝覺得這是一個新鮮的遊戲,於是又來一巴掌;還有的家長為了哄正在哭鬧的寶貝,抓著寶貝的手往自己身上拍打,並說:“都怪媽媽,打媽媽!”這些方式都不利於寶貝樹立“人的尊嚴”,家長要堅決否定寶貝的行為,可以換其他方式安慰寶貝,要漸漸地使寶貝感受到這樣一個觀念:人是需要愛護的。

  2.把尊敬長輩的禮貌用語融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早上起床以後,如果爺爺奶奶準備好了早餐,教育寶貝有禮貌地向老人打招呼:“奶奶,早上好!”“謝謝爺爺!”“再見,爺爺奶奶!”出門在外的時候,給寶貝提一個總的要求: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要是你認識的叔叔阿姨,都要有禮貌地說一聲“叔叔阿姨好!”同時還要教育他:如果叔叔阿姨沒有朝你這個方向看,可能是他正在忙自己的事情,你就可以不打招呼了;如果這個時候打招呼,反而有可能打擾叔叔阿姨。這不但鍛鍊寶貝尊敬長輩、講禮貌的好習慣,還培養寶貝根據場合靈活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

  3.跟寶貝議論其他人尊敬長輩的行為

  成人和孩子都有一個特點是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而不善於發現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像尊敬長輩這樣的行為習慣更是如此,因為它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很容易被人忽視。父母與寶貝一起外出的時候,如果發現其他寶貝有什麼好的或者不好的表現,父母隨便加一兩句評價就對寶貝有教育作用:“剛才那個寶貝不錯,他知道怎樣尊敬長輩。”“剛才那個寶貝我不喜歡,這麼大了還不會尊敬長輩。”這些隨機教育都會對寶貝有積極的滲透和影響作用。如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看到相關的行為也可以有意識地加以評價和引導。

  4.教育孩子體諒和關心長輩的狀況

  長輩身體不好,要教育寶貝學會問候,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端杯水,提醒爺爺奶奶吃藥。有時候爸爸媽媽比較疲勞,寶貝卻沒有“眼色”,還叫爸爸媽媽做這做那,或者問這問那,爸爸媽媽要明確地告訴寶貝:“我現在很累,想休息一會兒,你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總是叫我。”很有必要給寶貝提出這樣明確的要求,教育他學會觀察和體諒別人,在給別人減少麻煩的過程中學習尊敬長輩的行為習慣。

  5.日常生活照顧中減少包辦代替行為

  寶貝需要成人的關照和愛護,但是成人不能有過多的包辦代替。如果成人什麼都替寶貝想好了,什麼都替他做好了,他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不認為長輩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珍惜和感謝的,就很容易產生不尊敬長輩的行為表現。例如,有的寶貝發現飯菜不合自己的胃口,就不吃飯,讓家裡人給他出去再另外買吃的,父母說今天先湊合著吃,明天再買,寶貝不願意。這時候至少可以有兩點要教育寶貝:一方面,你事先沒說要吃什麼,現在臨時想出來的主意,在該吃飯的時候讓爸爸媽媽餓著肚子給你重新買,你考慮到別人的需要了嗎?另一方面,既然飯菜已經做好了,就應該先吃下去,否則就是不太尊重做飯人的勞動了。

  6.給孩子提供一些優秀的文藝作品

  總是依賴說教有時容易引起寶貝的反感,大人看見相關的電影、電視、書籍、文章都可以讓寶貝看看。文藝作品有避免說教卻能深深地打動人的功能,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是更需要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來幫助理解和消化,加強記憶。因此,父母可以到書店有意識地收集這方面的內容,為寶貝提供具體的學習資源。

  7.不在寶貝面前說其他家長的壞話

  寶貝還沒有判斷能力,別人說什麼、做什麼,他也跟著學說什麼、學做什麼。如果你對其他家長成員有意見,千萬不要借寶貝的話題說話,更不宜直接“教唆”寶貝。如果丈夫回來晚了,媽咪對寶貝說:“爸爸心裡沒這個家了,爸爸不喜歡寶貝了。”這樣“含沙射影”不但刺激了丈夫,長此以往對寶貝也是一個不良暗示。不要以為寶貝聽不懂哦,他可是一個小人精,你的語氣、眼神和態度都在向他傳達真實的資訊。

  教育孩子尊重老人的建議

  一、從點滴入手。從寶寶有情感反應時起,家長就應該逐步培養,讓寶寶養成尊敬長輩、講禮貌的好習慣,還能培養寶寶根據場合靈活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寶寶的模仿物件,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寶寶起著示範作用,家庭成員之間的體貼尊重和相互關愛是寶寶能夠健康成長的關鍵。父母不孝敬長輩,寶寶長大後也不會孝敬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寶寶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不尊敬長輩是正確的。

  三、讓寶寶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這樣既可以讓寶寶得到鍛鍊,又可以培養寶寶的愛心。

  四、糾正寶寶對長輩的不尊重行為。當寶寶無意中的某些行為損害到人的尊嚴時,家長要堅決否定寶寶的行為,要漸漸地便寶寶感受到這樣一個觀念:人是需要愛護的。

  五、隨機教育更有效。成人和寶寶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而不善於發現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像尊敬長輩這樣的行為習慣更是如此,因為它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很容易被人忽視。

  培養孩子尊敬老人的原則

  從愛家人開始,一點一滴教育孩子。

  在我們的一生中,家人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們成功的時候,家人給我們讚揚;在我們失敗的時候,家人給我們安慰;在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家人在我們身邊陪著我們……在孩子幼年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時不時的灌輸孩子一些關於家庭觀念以及家人重要性的想法,讓孩子從小就瞭解到家人是溫暖的來源,是在人的一生中無時無刻都起非常重要影響的角色。只有學會了愛家人,才懂得什麼是愛,才會在將來學會如何的愛護別人。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適當的在生活中告訴孩子,之所以要敬老,是因為老人年紀比較大,經歷的事情多,在社會和家庭裡的地位比較高。孩子無論多麼的年輕氣盛,都要控制好,因為在老人面前,孩子就是小輩,小輩尊重長輩,是非常理所應當的。至於愛幼,就像是要愛護弱者一樣,面對比自己年級要小的人,就應該去照顧和關心,這是一種美德。

  公交車上學會敬老愛幼。

  現在,公交車上一直在灌輸市民敬老愛幼的想法和觀念。每每遇到老人、小孩、孕婦等乘客時候,乘務員都會拉起嗓子高喊“哪位年輕人給XXX讓個座”。久而久之,人們也形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敬老愛幼,愛護病殘和孕婦。

  在公交車上,是孩子學習敬老愛幼美德的場所之一。如果孩子被讓座了,父母可以及時的告訴孩子,因為孩子年紀小,長輩們愛護她/他,所以才讓的座,並告訴孩子以後也可以愛護比自己更小的人;如果遇到了年輕人給老人讓座了,父母可以及時的告訴孩子,這是年輕人敬老的表現,因為年輕人身強體壯,而老年人行動緩慢不便,所以作為一個好孩子,應該適時的讓座,表現良好的素質和美德……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孩子,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好的方式。除了公交車方式,父母還可以在各大場合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及時的讓孩子見識身邊的世界,從而一點一滴的認識到什麼是敬老愛幼,而自己又該如何去表現敬老愛幼。

  孩子不尊敬老人的原因

  孩子不尊敬長輩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和對待老人的態度而引起的後果。有的家長,只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卻不孝敬父母。平時在家中對父母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家長不尊敬長輩的行為,就成為孩子效仿的物件。有的家長,表面上對老人恭敬有禮,背後卻經常對老人發牢騷甚至辱罵老人,對待長輩總...

  孩子不尊敬長輩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和對待老人的態度而引起的後果。有的家長,只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自己卻不孝敬父母。平時在家中對父母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家長不尊敬長輩的行為,就成為孩子效仿的物件。有的家長,表面上對老人恭敬有禮,背後卻經常對老人發牢騷甚至辱罵老人,對待長輩總是提防著,好話不屑一顧,甚至教唆孩子不要聽老人的。這樣的父母怎能教出好孩子來呢!作為家長,要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中真心地照料老人,行動是最好的教育語言,給你的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在糾正孩子的不禮貌行為時,可以適當給予懲罰。在家庭生活中,還可以適當制定一些家規,比如吃東西時,要先拿給長輩;好吃的東西,要與老人一同分享;出門之前,同老人打招呼;還可以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來擔起照顧家中老人的“任務”。

  還有一個十分微妙的因素造成了孩子不尊敬老人,那就是家長是否在自己孩子面前樹立了應有的威信,這裡說的威信,可以解釋為,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位言出必行,平時是否對自己的孩子過於溺愛或者強行管制,讓孩子體會不到自尊與來自他人的尊重。家長如果與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的個性,孩子也會更加珍惜來自他人的尊重,並能推己及人,學會尊重他人,同時還會變得更有責任心。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老的,今天我們不尊重老人,以後當我們老時,別人也同樣會嫌棄我們。尊重長輩,就是尊重自己的未來,不尊敬長輩,就是不尊敬自己的未來。

  中國歷史上十分注重“孝”字的宣揚,你可以讓孩子讀讀我國的經典,如:《孝經》、《二十四孝》等書籍,讓古人教兒。

1.幼兒禮儀教案尊敬長輩

2.教育孩子學會尊重方式

3.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4.如何教育孩子懂得知恩圖報

5.教育孩子尊重人應該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