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相關論文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探析》

  摘要:“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要實施專題化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要運用案例教學法與討論式互動教學法,要推動實踐教學,提高該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存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0-110-03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和愛國觀教育的一門課程,其宗旨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提高學生的民族理論素質和民族政策水平,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存在的問題

  民族院校的辦學宗旨就是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服務,為民族地區和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培養優秀人才。“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是對民族院校大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弘揚和塑造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陣地。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育,對於鞏固和發展民族關係,促進各族人民團結、平等、共同繁榮,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這門課程的部分內容已顯得日益陳舊、缺乏活力,改革、創新勢在必行。目前,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主要存在班級人數相對較多和教學理念滯後兩大問題。

  一在教師有限的前提下,班級人數相對較多

  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集中在第一學期上課,在這個學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師要承擔整個學校所有大一學生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在教師人數有限的前提下,必須合併班級上課。這也就意味著每個班級上課人數相對偏多,要不然就沒有辦法完成所有班級的授課。人數相對偏多導致上課效果相對較差。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他們認為班級上課人數多、班級大,自己不會被教師注意,所以在課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應付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還有的學生因為大班上課教室大,距離黑板較遠,看不清教師的板書,所以出現放棄的心態。大班上課不僅使學生疲憊,教師也很頭疼。他們既要管教學,又要管紀律,費時費力,調控起來相當困難。例如,分組討論環節,在人數少的班級裡分組討論,每組都有機會發言,學生活躍度高;但在人數多的大班,由於人數較多,在分組討論時大家發言的機會受到限制,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質量。

  二教學理念滯後

  目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大部分教師正在積極探索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教育工作者實行的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學生聽課為輔。“教師中心論”在理論課教學中仍有一定的市場。這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理論課教學的深入和發展。奎蘇姆賓博士認為:“教育的核心是心靈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論斷。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學校及教師就要為學生探索、創新提供良好的空間,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礎上。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討論就是一種激發學生創新的好形式。這種形式允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對話,這既能啟用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思考,又可以通過討論的話題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將面臨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

  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革新教學內容,實施專題化教學

  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使用的教材是國家民委組織編寫的《中國民族理論新編》。該教材從理論上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科學地總結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政策性。但是,該教材的理論深度,使得沒有專業學科背景知識的大一新生接受起來比較吃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教學效果。面對這種情況,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契機,進行了專題化教學改革探索。

  專題化教學,是指以專題的形式設計把教學內容,並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進行講授。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說,它豐富了課堂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具體教學安排上,將《中國民族理論新編》的12章節內容分成6大專題。專題一:走近“民族”;專題二:紛繁民族世界複雜民族問題”;專題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專題四: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專題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專題六: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平等團結。每一專題的講授都注意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對社會熱點問題及學生關心的問題著重進行講授,突出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的民族性、現實性,使學生參與其中,融入其中,有助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關心社會。同時,在求知中自然地瞭解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瞭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礎。

  二改變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法與討論式互動教學法

  1.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是指運用真實案例,讓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診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它不要求學生找到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促使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消化和運用知識與經驗的能力。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理論教研室在進行專題化教學的同時,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結合國家的政策及社會突發熱點問題,把枯燥的理論變成鮮活的案例,使學生不僅從案例的分析、討論中獲取知識、經驗和思維的方式、方法,而且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觀點和思想。在講授“中國民族概況”專題時,採取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介紹一下他們本民族的情況或者是他們所瞭解的民族的基本情況。通過這種方式,把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與個人經歷與興趣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況及他們的風俗習慣,瞭解國家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在講授“紛繁民族世界複雜民族問題”專題時,就新疆“7・5”事件,讓學生通過紀錄片瞭解這一事件從策劃到造成人員傷害的全過程,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民族問題,從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問題都是民族問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世界不穩定及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在我國周邊一些地區活動猖獗,他們組織的暴力犯罪,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極大地傷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講授“中國是各民族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專題時,通過影視資料及圖片向學生展示,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中國是各民族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離不開56個民族,同樣,56個民族也離不開國家,只有強大的國家才會有富足的民族。在講授“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專題時,通過中國航母、中國龍精神等案例,以民族共同心理認同為主線,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就是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對中華民族存在、發展、安危、利益等的認同和關切,是中華民族存在的反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質,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心理紐帶。通過二戰時期猶太人慘遭納粹分子屠殺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國家團結,才有政通人和,人民幸福,從而自覺為維護祖國統一、安全、榮譽與利益而努力奮鬥。在講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專題時,使學生了解為什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我國能相對比較成功地解決民族問題,瞭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專題時,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事例講起,先傾聽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各項民族政策的理解、對相關社會現象的分析,再使學生知道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瞭解各項政策的初衷和實質,做黨的政策的堅決執行者、捍衛者。

  2.運用討論式互動教學法,積極發揮學生能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討論式互動教學法是學與思、學與論的結合。這種教學方式突出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內容需求、個體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及興趣點,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動態、創新的教學過程,引導並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提升學生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它對於鞏固和加深已學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討論使學生消化理解所學理論知識,更好地內在轉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影響自己的內心。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教學的最佳效果應當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形成良性互動,實現教學相長,使所學知識能對以後的生活給予理論指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重視理論教學,但不看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學生研究、分析問題的鼓勵,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的要求,滿足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高校要深化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課堂上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在課堂上想辦法把學習主體的自覺性、主動性啟用,將“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除了實行專題教學,還在課堂上實行了討論式互動教學法及實踐教學,經過幾年的教學實驗,效果良好。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驗,筆者發現,在課堂教學中的討論環節,討論的內容最好是那些學生感興趣,同時又能對他們的內心世界起到積極影響的現實生活案例,這樣才能達到激發和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的目的。例如,在講到西部大開發時,給學生的討論題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過討論不僅讓學生了解事件本身,更要讓他們瞭解這個個體事件背後的深層次經濟原因,以及西部邊疆經濟目前的狀況、國家對西部邊疆的政策。兩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案例教學法、討論式互動教學法的運用得到學生的認可,教學效果良好。

  三推動實踐教學,提高民族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2005年,教育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教學改革的要求,規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必須有實踐環節,並且要求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不少於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內蒙古民族大學響應國家的號召和規定,在強化民族理論教學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擴大了第二課堂的作用,進行實踐教學。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踐教學的方式靈活廣泛,如參觀考察民族名勝古蹟、博物館,觀看相關所學知識的影像資料等。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把時代的氣息注入新的理論體系中,不僅豐富了學生校園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受到學生的認可和好評。例如,“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講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這一專題時,組織學生參觀了當地民族文化博物館,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正是古老的中國文明,培育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各民族為締造偉大的祖國、捍衛祖國的統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對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凝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使命感有積極意義;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這一專題時,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進行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社會調查等等,讓學生感受到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新發展、新成就,進而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礎、發展的保障,是各民族維護尊嚴的前提。通過這些寓教於樂的活動,學生增長了見識。

  高校大學生是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物件,也是國內分裂勢力竭力爭奪的群體,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更是如此。因此,發現“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中存在的問題並找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對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堅定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幫助他們與破壞國家統一及民族團結的行為做鬥爭,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金專案:內蒙古民族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專案“‘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在加強大學生‘四個認同’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編號:MDZD2011;內蒙古民族大學教學研究一般專案“‘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增強民族團結意識作用研究”編號:jg2012009;內蒙古東部經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資助]

  [王蘇敏: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內蒙古民族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