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機械製造的相關論文

  機械製造業是我國經濟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發展方向、速度及工業化程度都與其息息相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機械製造的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機械製造的相關論文範文一:機械製造自動化技術分析

  摘要:經濟生產各個領域都需要機械裝置,尤其是車床裝置等生產型的裝置,在生產過程對機械裝置的要求很高,以往人工操控的方式已經被淘汰,機械製造自動化是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所以,研究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製造中的應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將從機械製造自動化技術的基本內涵出發,分析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製造中的具體內容,並對日後發展提出合理設想,為機械製造自動化提供有力參考。

  關鍵詞:自動化技術;機械製造;應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對生產的效率要求逐漸提高。提高機械製造過程的自動化水平,不僅提高生產效率,也可以保證機械裝置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車床裝置等生產型裝置,這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相關人員要重點分析研究,將自動化技術與機械製造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機械製造行業的發展,也促進我國經濟有序平穩發展。

  1機械製造自動化的基本內涵

  1.1自動化技術的定義

  自動化技術是在計算機網路資訊科技廣泛應用後發展起來的,它並不是人們理解的只是用機器取代人的地位,而是需要人與自動化裝置共同配合的過程。將人工操作中不容易把握的環節用自動化裝置代替,節約人力資源,也保證操作的精準性。時代發展要求裝置的自動化功能不斷提高,那麼機械製造過程中當然也要不斷提高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這樣才能不斷推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

  1.2機械製造自動化系統的內容

  機械裝置的製作過程繁瑣,環節複雜,需要完善的系統來操作,機械製造自動化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第一,通過設定程式保證製作過程中的指導工作;第二,設定傳輸功能實現實時監管;第三,自動化智慧調節;第四,訊號反饋功能。

  1.3將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製造過程中的現實意義

  將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製造中可以實現製造行業的自動化水平,對行業自身和國家都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機械製造過程運用自動化技術,可以保證製造出的裝置效能更完善,那麼推動自動化技術的同時,機械製造企業整體的自動化水平也會隨之提高,節約勞動時間,而且裝置的科技含量提供也會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將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製造過程中,生產出的機械裝置運用到各個領域,各個領域共同發展,提高社會勞動力,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其他領域的自動化提供經驗,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1]。

  2當前我國機械製造過程應用自動化技術的內容分析

  2.1集中提高機械裝置的功能

  機械製造的過程中,通過運用自動化技術,達到可以實現機械裝置某一項功能的集中處理,各個功能都集中處理,在整體上提高裝置的效能。運用自動化技術,結合計算機裝置,通過電腦程式設計將機械裝置的各個環節都編入其中,實現總體上對機械裝置製作的控制,從而通過智慧監管,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加以解決。這個過程重要的內容就是提高操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而系統程式設計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裝置的先進性,從而保證製作出來的機械裝置符合市場需求。此外,在製作機械裝置的前期要做好分析研究,找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功能,加以改進,這個過程還要注意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2.2機械製造過程自動化

  傳統的機械製作過程依靠人工操作,這種方式效率低下,耗時耗力,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製作出的機械裝置也會有缺失,在投入使用後容易出現問題,後果嚴重。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製作過程中,可以實現製作過程的自動化,通過員工操控裝置,使製作過程更加精準[2]。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嚴格要求操作裝置的員工,除了重視專業能力外,還要有職業道德感,不放過細小的問題,同時還要有創新意識,推動技術不斷髮展。這裡需要強調一點,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監管,做好評價工作,明確獎懲,從而使機械製造過程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

  2.3根據實際需求定製機械裝置

  根據實際需求定製機械裝置,可以保證裝置更符合某一個行業的實際情況,促進這個行業不斷髮展,避免統一標配的裝置出現不適用的情況。運用自動化裝置可以實現這個工作,通過改變系統程式設計,使機械裝置符合客戶的需求,或者根據需求加強某一項功能,這些都依靠自動化技術[3]。這裡需要強調一點,裝置製作的各個企業在接受訂製任務單的時候,一定要做好稽核工作,尤其是客戶提供資訊的準確性,避免一些非法分子生產不利於社會發展的裝置,如假鈔印表機。

  2.4虛擬機器械裝置製作技術

  虛擬機器械裝置製作技術是保證機械裝置先進性的重要環節,主要就是運用計算機網路技術,通過三維立體模擬裝置操作,從而確定裝置是否存在問題,通過測試之後再投入生產,保證機械裝置的價值,也避免因不符合標準造成的浪費,這是調高市場地位的主要途徑[4]。

  3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製造過程未來發展的合理設想

  當前我國機械製造過程自動化水平已經顯著提高,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重要的問題就是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系統,相關的技術人員也缺失,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發展,自動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裝置過程中的未來廣闊,主要發展方向有:

  3.1資訊科技不斷髮展

  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計算機網路技術不斷髮展,結合國內外先進技術,我國的自動化技術會不斷創新,同時機械製造過程的自動化水平也會不斷提高。未來機械製造自動化水平將不會侷限在製造過程,其他工作環節都會實現自動化,提高整體的資訊化水平,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以後電腦自動設定製作程式將成為可能。

  3.2相關專業教學水平提高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

  在實踐應用中,相關的經驗會不斷豐富,國家加大對機械製造相關專業的投入,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通過教學合理設定自動化技術內容,並且注重實踐與理論結合,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做好人才儲備。所以,未來我國技術型人才會不斷增加,我國機械製造會呈上升趨勢發展,從而提高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

  3.3智慧維修和監管

  在現有智慧監控的基礎上,不斷髮展自動化技術,逐漸實現機械製造各環節的自動化,尤其是機械裝置零件組裝等。通過不斷提高,機械製造裝置自身的智慧維修和監管也會成為可能,這不僅會節約人力和物力,提高經濟效益,也會保證機械裝置零失誤的設想早日實現。

  4結束語

  總之,機械製造過程中應用自動化技術,並不斷提高自動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除了文中提到的內容外,國家要明確相關內容的法律法規,規範操作,從而保證機械製造行業有序競爭。同時,相關專家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促進自動化技術更好地應用到機械製造過程中,尤其是車床等生產裝置,為我國經濟發展做貢獻。

  作者:王建衛 張賢根 趙海倫 單位: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付連軍.上市公司關聯板塊投資波動簇集效應與溢位效應———以機床板塊和機械製造板塊為例[J].財會月刊,2015,14:118-121.

  [2]宮曉琴.有關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技術應用的分析與研究[J].河北農機,2014,5:58-60.

  [3]胡翔雲,李佳聖.“3+2”培養模式下中高職銜接點研究———以中職機械製造技術專業、高職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為例[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31-36.

  [4]明哲.基於數控技術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製造業自動化,2012,3:95-98.

  機械製造的相關論文範文二: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的應用

  【摘要】機械是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生產效率提升有著重要作用。近些年來,隨著現代機械製造行業的不斷髮展,對機械製造工藝、精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機械製造工藝已經無法跟隨機械製造行業的發展趨勢,現代化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技術的應用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本文就對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應用展開分析,以促進現代機械製造工藝的進步和精密加工技術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現代機械製造工藝;精密精工技術;應用

  在社會經濟當中,機械製造起著支柱性作用,決定著工業生產、人們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水平。近些年來,我國機械製造行業發展迅猛,在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水平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因此,加強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的研究,將其更好地運用於實際當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的特點概述

  1.1關聯密切的特點

  從技術層面來說,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絡,這種聯絡體現在許多方面,包括調研與開發產品、產品製造的工藝流程以及產品的加工製造與銷售等,貫穿了整個產品製造的過程。在這種密切關聯的特點之下,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對產品產生極大的影響,降低產品的效能和質量,因此,在機械設計與製造時,需要充分認識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的關聯性,考慮彼此間的相互影響,提高機械產品的可靠性[1]。

  1.2成系統性的特點

  在現代機械產品當中,傳統的粗加工、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已經被市場所淘汰,價值不斷降低,高精度、高科技的機械產品是現代機械行業的主流產品。現代機械產品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含量當中,因此,要想保持機械產品的市場優勢,必須加強對產品設計、加工製造等環節技術水平的提升,通過對資訊科技、計算機技術、感測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系統性運用,來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使其保持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1.3全球化發展特點

  在現代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機械產品的競爭已經不再僅僅侷限於地區或國家之中,更是一種國際性的競爭,既包括市場的競爭,也包括技術的競爭,在這種白熱化的競爭之下,對製造工藝和精密加工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保證製造工藝和精密加工技術的先進性,才能使加工製造的機械產品在全球化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須從全球化發展的角度,不斷加強對現代機械製造工藝和精密加工技術的投入與研發,提升產品整體的競爭能力,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需求。

  2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的應用淺析

  2.1現代機械製造工藝應用淺析

  在現代機械製造工藝中,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車、鉗、銑和焊等,其中,焊接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製造工藝,本文就對焊接工藝應用進行淺析:

  2.1.1氣體保護焊工藝應用

  在氣體保護焊工藝中,以砌體作為被焊接物體的保護介質,以電弧作為熱源,其焊接基本原理為:在焊接過程中,電弧周邊會產生氣體保護層,該保護層可以有效分隔熔池、電弧與空氣,減輕有害氣體對焊接造成的不良影響,使電弧的燃燒達到最大程度地利用,提高焊接的質量。在氣體保護焊工藝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保護氣體是二氧化碳,其優點是容易獲取,價效比強,有助於降低機械產品製造的成本[2]。

  2.1.2電阻焊工藝應用

  電阻焊工藝是分別將電源的正、負極連線到焊接物體上,然後在通電條件下,電流從焊接物中通過時,會引起焊接物接觸面與周邊發生“店長效應”,進而起到熔化、融合焊接物的效果,實現壓力焊接的目標。電阻焊工藝的優點是焊接效率高、焊接效果好、焊接時間短、能夠全面機械化操作、噪聲或氣體汙染相對較小等,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焊接裝置投入大、維護成本高以及缺乏有效無損檢測手段等。就當前機械加工製造情況而言,電阻焊工藝在一些領域內有著廣泛應用,比如家電、汽車和航空航天等。

  2.1.3埋弧焊工藝應用

  埋弧焊工藝是通過將電弧在焊劑層下燃燒,熔化焊劑層使焊接物與被焊接物連線在一起的一種工藝,根據焊接接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半自動焊接和自動焊接兩種。其中,半自動焊接是通過藉助送絲機完成焊絲的送入,然後通過人工將移動電弧送入,增加了人力成本,在現代機械加工製造中應用較少。自動焊接就是指移動電弧和焊絲的送入均通過機械完成,自動完成焊接操作過程,是當前埋弧焊工藝使用的主要方式。以鋼筋焊接為例,以電渣壓力焊代替半自動埋弧焊後,其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焊縫質量更加可靠,且勞動條件也更為良好,半自動埋弧焊被逐漸淘汰也是現代機械製造工藝發展趨勢的體現。在埋弧焊工藝使用中,焊劑對焊接質量有著較大的影響,需要做好焊劑的選用;同時,焊劑鹼度體現著焊接的應用電流、焊接工藝水平以及鋼材級別等技術指標,也需要特別重視焊劑鹼度。

  2.1.4攪拌摩擦焊工藝應用

  攪拌摩擦焊工藝的優點主要是對焊劑、焊絲和焊條以及保護氣體等消耗性材料基本沒有需求,只要在焊接攪拌頭條件下,就可以完成焊接過程,尤其是在鋁合金材料的焊接中,在低溫焊接條件下,1個焊接攪拌頭能夠完成800m的焊接要求。攪拌摩擦焊接工藝出現於上世紀90年代初,工藝水平較為成熟,在鐵路、船舶、飛機以及車輛等機械製造業中有著廣泛應用。

  2.1.5螺旋焊工藝應用

  螺旋焊工藝需要先連線螺柱與管件或者板件,然後向接觸面引入電弧,使的兩種物體的接觸面熔化在一起,最後在對螺柱進行壓力焊接。螺旋焊接有拉弧式和儲能式兩種,前者主要應用於重工業焊接,後者的熔深小,在薄板焊接方面應用較多。此焊接工藝最大的優點是不會出現漏氣漏水等問題,安全性較高,在現代機械製造業中應用也較為普遍。

  2.2精密加工技術應用淺析

  在現代機械的精密加工技術中,根據其加工方式、特徵的不同,可以將其分成多個種類,比如精密切削技術、超精密研磨技術和微細加工技術以及奈米技術等。其中,精密切削技術主要是排除影響機器、工件的各種外界因素,得到符合要求的切削產品,精密切削技術使用的加床要有足夠的剛度,且溫度上升時也不會出現變形,抗震效能優良,其實現方法有兩種,一是提高機床主軸轉速,二是通過精密定位、精密控制先進技術的應用[3]。超精密研磨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粗糙度限定產品的精密度,此時,傳統的研磨、拋光等技術無法滿足需求,就必須要藉助超精密研磨技術,比如原子級研磨拋光矽片等。

  3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機械製造業中,傳統的機械製造工藝和加工技術已經無法適應機械製造業發展的需求,做好現代機械製造工藝和加工技術的研發,將其更好地運用於機械製造當中,對機械製造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尹勁東 單位:南京市華睿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安巍.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探析[J].科技傳播,2014,03:58-71.

  [2]李嘉欣.關於現代機械製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問題探討[J].橡塑技術與裝備,2015,16:125-127.

  [3]趙惠賢,田小英.淺談現代機械製造工藝及精密加工技術[J].科技風,201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