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設計畢業論文範文

  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以及自身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社會、自然和個人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 》

  摘要:新課標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它為音樂教學指出了一個方向,即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自己平時的工作經驗對音樂教學與人文素養進行了淺顯探索,並從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育德;溢美;養行;品味;審美;人文素養

  音樂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它的教育需求日益突出;而“國學文化”在校園的普及也成為現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把這兩者有機結合,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國學文化”,讓“國學文化”豐富音樂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音樂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在音樂教學中是通過以下途徑實施的:

  一、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以音樂育德

  瞭解中國音樂,講述音樂家故事,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高尚人格。音樂歷史上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音樂溢美

  在演唱中體驗美。小學音樂教材中,歌曲的旋律和歌詞無不洋溢著美。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展開想象,在演唱中體驗歌曲的美。如第四冊《月光光》,這是一首描寫家鄉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詩,歌詞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描寫的景象都是多數學生所能感受的。因此我抓住歌曲的特點,由“家鄉的山水”“月光”“大樹”這些描寫大自然美景的重點詞切入,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述,啟發引導學生說說家鄉的特色,創編自己家鄉的歌,並讓學生說說描寫家鄉的古詩如:《靜夜思》《泊船瓜洲》等等,通過這一環節喚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喚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總之,音樂教師在注重提高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同時,在課堂上滲透性的進行“國學文化”的滲透教學,能極大地豐富音樂課堂,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學生的笑臉上綻放。

  參考文獻:

  王寅.淺談在音樂鑑賞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音樂時空,201407:196.

  篇二

  《 加強音樂師範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

  摘要:人文素質是當代大學生諸多素質中的一項最重要、最根本的素質,是人類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素質,對於其他素質的發展起著滲透和影響的作用。音樂師範生是將來音樂教育事業上的領跑者,擔當著"靈魂工程師"的重任。如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培養出一批既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質的音樂師範生是關係到我們國家教育事業的大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不僅注重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而且注重人文素質的教育是每個音樂教師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

  關鍵詞:音樂師範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

  很多人都羨慕藝術生會彈一首很好聽的曲子,會跳一支很優美的舞蹈,或是可以唱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但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少音樂師範生存在人文知識缺失的現象,要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一大批既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質的音樂教師,是關係21世紀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既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同時應更加加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歷屆的青歌賽上,有很多選手歌唱得非常的好,功底非常強,表現都無可挑剔,但是到了知識問答環節得分普遍很低或是不得分,這引起我們的深思,不單單是音樂師範專業,其他很多專業也存在著許多人文知識缺失的現象。

  一、音樂師範生具備良好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從廣義上來說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品格,在巨集觀方面匯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脊樑的民族精神之中;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1]。從狹義來說指的是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人的心靈感悟、靈魂陶冶和情感的潛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質表現為:優秀的道德情操,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藝術求實的精神等[2]。所謂人文素質培養是相對於專業技術教育而言的一種人文教育活動[3]。這種教育活動的宗旨是在通過知識傳授的薰陶,使得人們優良的人文知識成果及其豐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審美標準等可以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品性和氣質、良好的人文素質及處世哲學,有著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今日的音樂師範生是未來音樂教育領域的領頭人,加強人文素質培養尤為重要。

  二、音樂師範生人文素質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文化底蘊的因素有些學生在入學時文化水平就可能偏低,自己思想上也沒有太多覺悟。很多學生是在高考之前才開始學習音樂專業,因為文化成績不是很理想為了可以上一個好大學,就走了“捷徑”,雖然是“捷徑”,但是同時卻也存在著弊端。進入音樂院校以後對專業要求的嚴格性與高標準性,所以對文化學習的時間不能夠保證,再加上經常參加一些演出,很多學生就會慢慢地缺失掉很多文化知識。不能夠很好地處理現實與理想的關係,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不能夠自拔。更不能理解全面發展的含義,做不到一專多能。

  二價值觀取向的因素

  很多音樂師範生的觀念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只要專業好就可以了,文化課學的好不好並不重要,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思想導致了其人文素質缺失的主要原因。很多大學生就如同一個花瓶外表好看,但是其實內心卻是空的,學專業都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只求一時的成功,不懂細細練習,不懂繼續攀登高峰,毫無動力。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充實,而不是空空的虛有其表的花瓶。

  三個體差異的因素

  音樂是有靈魂的東西,就像說建築是流動的音符,我們應當把他好好的利用起來而不是整天聽那些沒有內涵的東西,慢慢地都變得悲觀了,意志薄弱,厭學,與同學的交往也是自以為是,高高在上;沒有集體利益觀念;開始不顧老師的諄諄教誨,我行我素的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慢慢地就變得不能承受打擊了。

  三、導致音樂師範生人文素質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不全面

  從小父母給予的教育不夠,父母可能比較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在文化課上花的時間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練習自己的專業,我們知道大部分練習專業都是自己一個人練,本來學業就很繁重,再加上要練專業,這樣結果就是大部分同學的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識是相對缺失。許多家長在從小給孩子學琴或是其他藝術科目的時候都會存在一個錯誤的引導,家長都說要超過別人因為你會彈琴,你會跳舞,你會畫畫,就是比別人多了一技之長,你就可以很了不起了,然後“騙”孩子讓他們學琴。於是孩子們就只顧著把專業學好,對於文化課不是很重視。很多孩子更追求物質享受,互相攀比,家長老師在同期也沒有能夠很好地做出正確的引導,就導致了許多孩子在價值觀觀念上出現了偏差。

  二文化課的忽視

  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這一代大學生,都生活在資訊氾濫、計算機網路發達的年代,對於枯燥而單一的文化課都不願意去學習,也認為就學好專業課能唱好、跳好、吹好就行了。再加上我國現階段藝術類院校比較注重專業課忽視文化課的培養,因為這樣我國高等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在文化課的學習上缺乏興趣,厭學。我們學習音樂是為了更好的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說是開啟自己的另外一扇窗戶。若是學習音樂或是其他的藝術門類讓一個藝術生,變得不再自信,因為練不好而失去對其他事情的熱情與耐心,那就適得其反了。還有很多音樂生是在掌聲與鮮花中長大的,慢慢地就變得比較清高,好高騖遠,對外界的批評、否定很難接受,變得不自信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打擊。

  三音樂素質培養不夠

  音樂課在很多學校都是不被重視的,大部分學校小學、初中的時候每次音樂課都會被別的課程的老師所佔用,使學生們不能夠很好的接受和學習音樂課和培養音樂素質。再加上地域性的問題,城市和鄉村存在文化差異,城市相對來說比較注重陶冶藝術情操,注重孩子們各方面的發展。但在大多數鄉村音樂專業課程的學習是被忽視的。學習音樂知識的氛圍不夠濃厚,感覺學習音樂是在浪費時間。好多學生都是在要考大學的時候想起走“捷徑”臨時抓起音樂知識,音樂素質的培養不夠,這些都是導致音樂師範生人文素質缺失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如何加強音樂師範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一樹立起立體教學觀

  要樹立起立體教學觀就是要從全面性、方向性、多角度的方法進行綜合教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腳踏實地,要使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實用有效,貼近生活;從課堂上講臺上走下來,爭取做到講與練的結合;讓學生在“動腦、動嘴、動手”的實際參與中掌握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4]。例如,合唱課時也可以融入聲樂、和聲、即興伴奏以及音樂樂理知識,使學生所學的與實際學會聯絡;音樂欣賞課欣賞經典名曲的曲式分析、音樂史、人文科學知識等。練習視唱練耳時可以適當的增加鋼琴曲、聲樂曲;鋼琴課、聲樂課時注重鍛鍊學生的讀譜與視唱能力。如此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全方位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更可以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培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這樣學生也願意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樹立起多元人才觀

  高等音樂專業師範學校培養出來的專業音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音樂教學技巧能力、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文化意識更要有充足的實踐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擴大知識層面,精確接觸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努力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層面上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根據自己自身的條件去找尋相關的契合點,因材施教,避免教學中“專、深、窄”的傾向,培養出“一專多能”的人才。作為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除了教學要求的專業知識以外還要能學習、能創新、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行。在21世紀資訊發展越來越快的時代,學生們獲取新知識的方式也越來越多,這就更加要求專業師範院校必須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從傳統的“維持型”轉變為“創造型”[5]。恰恰這一點會被很多學生所不重視,在他們學習專業音樂知識的課程中,通常都是死記硬背的學習,在技巧課的學習時,也常常以機械練習來學習,過目不過心,學習方式比較死板,要教育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力,改變思維方式,以“勤”加“巧”練來提高學習成績。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進行專業訓練時找出自身的不足與缺點,引發積極的思考。教導學生要“學會學習,善於創新”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應成為各類音樂理論課和技能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師應該做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將新文化與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培養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獲取、吸收新知識和總結新經驗的思想方法。另外,較強的實踐能力也是高等師範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採取多種途徑和形式,組織學生參加教育專業學生中進行“音樂師範生的技能大賽”比賽內容涵蓋音樂專業的許多專案,更包括中小學教師所必備的技能。主要有:聲樂、鋼琴、舞蹈、朗誦、即興伴奏、視唱練耳、板書、音樂理論知識、說課以及現場作答等[6]。技能比賽中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有利於防止學生偏科現象,也有利於教師更直接的評價學生的音樂水平、音樂修養、音樂教學能力,更好的發展全面性的人才,因而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樹立起全面的質量觀

  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效益”在何處?現代人都講“效益”。那就是能培養出能滿足人才市場需求和麵向社會需要的、“一專多能”合格的人才。針對人文素質教育,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站穩講臺、兼顧舞臺、面向社會、一專多能”。音樂師範生畢業以後,達到“在講臺上是個稱職的教師,在舞臺上是個合格的演員,在文藝活動中是個活躍的多面手”[7]。為此,各個高等院校要多組織藝術實踐、教學觀模和教育實習,讓學生多登臺、多鍛鍊、多實踐、多參與,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從課外實踐中學到課上學不到的知識。為此高等院校要多注重素質教育的全面性,還有一點應該注意,就是嚴把專業考試質量關,確保考生質量,不應當現代社會只用專業課以外的兩三門課作為教師考證的衡量標準,而是應該全方位的考核。例如,音樂教師的技能都不合格,就算心裡學、教育學學的再好去教課也不會教出來優秀的學生。所以教師的綜合水平相當關鍵。

  四處理好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關係

  新音樂課程的改革更加突出音樂課程的教育價值,把興趣作為最好的動力,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個性發展,注重實踐,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教育理念[8]。可以想象,一個僅有一門特長而其他型知識及內涵匱乏的教師,他怎麼能夠勝任教學這份如此艱鉅的任務呢?再者說,音樂本身就是一門富有審美情操的藝術,是有深厚的文化基底和人文情懷的藝術門類,一個知識能力不足的人,甚至連寫個請假條都是錯字連篇,拿到一首歌連歌詞都不能讀通順的學生,是不能夠深入理解音樂作品內涵的,又如何能發展和體現音樂的創造性呢?這種學生是無法達到較高的藝術修養的。正是由於文化涵養的淺薄,造成了他的專業課程也不能夠學好。因此,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加註重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關係,在掌握好專業課的同時,更加加強對文化課的學習,努力將自己發展成更加優秀的全方位的音樂人才。作為一個專業的音樂師範生,在這個21世紀人才濟濟的社會中,不僅要求我們有專業的知識技能而且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澱[9],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單單會上音樂課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真正的做到寓教於樂。在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格培養。學習可以分為兩個過程,在老師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可以做到一種叫授教,一種叫自學,再看一些電視節目及雜誌的時候也可以做到一種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都可以是學習機會,就看看有沒有決心和恆心。

  五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素養

  例如,我在給學生上鋼琴課的時候,他們從開始到結束,力度、速度以及指法,表情都不能達到要求。剛開始還很好,但是到了後面就沒有在堅持,變得隨意。這個時候我就會要他停下來,跟他講彈琴就像做人,要善始善終,堅持到底,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讓學生得到啟發,自己感受,感染,再到感動。例如一首歌曲《陽光時代》,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分擔風雨,共享陽光,在風雨中做事在陽光下做人。在抗日救亡時期,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例如《抗敵軍歌》、《五月的鮮花》、《救國軍歌》這些都是充滿了人們的憤懣之情[10]。家可破,國需保,身可殺,志不撓的英雄氣概。或是一首流行歌曲《我相信》也是一種激勵。在平時的音樂學習中學會多用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給青年學生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使他們的人文素質也有了逐步地提升,不單單是教他們演唱作品,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瞭解歌曲內在的真正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藝術情感,潛移默化的受到感動和影響。在學習這些歌曲的時候也要讓學生寫自己的感悟,慢慢地寫作水平也會有所提高。歌曲也學會了同時,個人心理領悟能力也提高了。

  五、結論

  總之,作為一名音樂師範生,未來要擔任音樂教師的角色,在將來的音樂教育中要擔當的是領跑者的角色,所以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技巧,同時也要具備廣博的人文素養。要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文化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培養,真正的樹立起立體的教學觀、人才觀、質量觀、處理好文化課和專業課學習之間的關係,努力挖掘教學和學生的人文素養,找到契合學生個性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做到所講的內容實用有效、貼近生活。而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一種活動,面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目前的教育要求,高等師範音樂教育專業必須不斷修正培養目標,不斷學習專業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改進學習方法、因材施教、擴充套件自身知識,以更好的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讓將來音樂人才更加的完美,有實力。這樣我們國家的音樂人才才會越來越優秀,綜合實力才會越來越強,培養出來的音樂生也不再會是空空的花瓶,只有將專業素質和能力轉化為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音樂的各種功用才能通過我們的細心教導、辛勤耕耘,開花結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一專多能”的音樂人才會越來越多,音樂發展道路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郭聲鍵.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顧明遠.人文在高等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現代教育管理,19954.

  〔3〕姚巨集宇.淺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素質培養問題[J].赤峰學院報,20111.

  〔4〕王均平.新課程標準下音樂師範生素質教育研究[J].南陽師範學院報,20101.

  〔5〕陸洋.西北成人教育學報[J].20113.

  〔6〕尹愛青.學校音樂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7〕大眾文藝.20095.

  〔8〕劉文婧.大學音樂教育中的人文素養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14.

  〔9〕楊彬修.高師音樂專業的人文素質[J].湖南科技學院報,2009.

  〔10〕蔣豔琦.淺談音樂美學[J].現代交際,201012

  篇三

  《 小學生人文素養在語文字色迴歸中的培養 》

  人文素養是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質,體現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是我國的基礎學科,對於人文素養的培養有重大幫助。

  一、對語文字色的詮釋

  文明的出現伴隨著文字的誕生,文字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和演變,成為了我們如今學習的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時代的文章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春秋戰國時期,有四書五經;唐宋時期,有唐宋八大家,詩仙詩聖,此時是我國詩詞歌賦發展的巔峰時期;元朝,又出現了大量的曲牌;近現代,更是湧現出了大批的文學名匠。他們的文字要麼是對歷史的總結,要麼是闡述個人的觀點,要麼是描述發生的時事,要麼是抒發內心的情感,都極具教育意義。經過對這些文章長時間的挑選和整理,編纂成為了現如今的語文教材。可以說,語文匯聚了前人思想的精華,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薈萃。語文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學習書面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能夠通過文字瞭解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每個文章中都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動的描寫讓他們躍然紙上,彷彿就在學生眼前。學生的情緒會隨著劇情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由於語文課文的字裡行間都充滿著靈性,能夠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方法。學生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靈性思維與人文素養相結合,從而實現語文字色的迴歸。

  二、小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

  1.不能深刻地理解知識

  小學生剛剛接受系統的教育,理解能力有限,對於文字僅僅處於認識階段,不能靈活的運用,在學習時面臨很大的困難。而培養人文素養首先要有紮實的語言功底、豐富的知識作為依託,這些都是小學生不具備的,而一味的灌輸教育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不利於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

  2.有同情心和愛心,同時也有很多負面情緒

  小學生都喜歡熱鬧的環境,願意跟其他同學一起玩耍,而且富有同情心和愛心,能夠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也樂於照顧小動物。這些與老師和家長平時的教導是分不開的。在課文中也有很多助人為樂的例子,小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受到了良好的薰陶,對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遇到比自己學習好的同學,同時還得到了教師的表揚,此時小學生會流露出強烈的嫉妒情緒;當教師批評自己時,又會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這是由於小學生的心理髮育不健全,一切出於本能反應,無法判斷事物的是非對錯,也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有礙於人文素養的培養。3.語文教學過於形式化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只是活躍了課堂氣氛,說些學生喜歡聽的故事,而沒有深入剖析故事的內涵。小學生只是對故事中的人物感興趣,對於他們具體做了什麼事,有哪些教育意義完全不能理解。而教師在其中缺少引導,使得學生不能真正語文的內涵。

  三、語文字色迴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

  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教師應該由淺入深,從課文的內容入手,通過朗讀、提問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課文,並使其思考文章想要表達的意義,在小學生的理解範圍內實施人文素養的培養。

  1.感悟閱讀,品讀人文之美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採用科學的方法,不能講述過於深奧的內容,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的內涵。例如,在講述《小貓釣魚》一課時,教師要像講故事一樣把課文敘述的生動、形象。講完後,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說:小貓為什麼要去釣魚啊,小貓為什麼釣不到魚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等等。通過問答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畫面,從小動物聯想到自己身上,知道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教學方式是從小學生的視角出發,根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定的,能夠讓小學生學會聯想和想象。

  2.靜心思考,感受品質之美

  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氣氛,不能使小學生始終處於亢奮狀態,這樣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需要感受文章意境的時候,要讓課堂保持足夠的安靜,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思考氛圍。例如在學習詩詞時,就不能像講故事一樣,只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閱讀《廬山的雲霧》:“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這樣的文字,只有學生自己小聲的閱讀,才能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自己正站在雲端,腳下是大片的雲霧,自己和雲霧都隨著微風慢慢飄蕩,漸漸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通過將自己代入到文章中,來體會這種縹緲的感覺,從而促進學生感受課本的人文之美。

  3.讀寫結合,展現人文素養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人文素養不僅在於閱讀與思想感悟上的結合,更體現在學生的作文之中,只有讀寫結合,才能更直觀地表現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感悟、學會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有讀,就有感悟,而感悟不能僅僅是思想上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讓學生將閱讀的感悟通過寫作表現出來,加深學生的情感,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發揮想象的空間,不能限定作文題目,要給出一個故事或者是一篇課文,讓學生通過閱讀寫出自己對文章的感悟,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也可以從自身的感悟寫,還可以講述類似的親身經歷。使閱讀、思考與寫作結合,能夠有效的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結語

  人文素養應該從小培養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應加強引導,使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從學習到做人,從課堂到生活,一步一步實現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