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費碩士研究論文

  在國內的消費需求中,農村的消費需求是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重要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析農村消費環境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

  [摘要] 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目前由於農村消費環境較差,它不僅影響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束縛了農民消費需求增長。文章從農村消費的社會環境出發分析了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提出了優化消費環境的對策。

  [關鍵詞] 消費環境 市場環境 政策環境 文化環境

  消費環境是消費者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對消費者有一定影響的、外在的、客觀的制約因素,它主要包括消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我國是個農業大國 ,農民約佔全國人口的70%,是最大的消費群體,但農村消費額卻只佔全國總消費額的40%,究其原因,除了收入水平低以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農村消費環境不盡人意。因此,優化農村消費環境,進一步擴大農民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

  一、農村消費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

  1.市場環境

  1流通網路殘缺不全,農民購物不方便,影響農村購買力的實現

  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得完善的商業網路集中在城市,農村的商業網點不但少,而且服務很差。目前活躍於農村市場的主要是一些小規模的個體工商業戶,這些個體工商業戶大都分散經營,場地狹小,而且大多實力不強,素質不高,不具備經營耐用消費品的能力,難以擔當開拓農村市場“主力軍”的重任;再者,由於尚未形成系統的服務網路,售後服務更未在農村全面開展,不少農村地區耐用消費品的維修十分困難,維修費用較高。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31%的農民認為購買生活資料不方便,37.2%的農民認為購買生產資料不方便。正是由於農村市場的銷售網路和服務網路的不完善,耐用消費品的維修網點少,售後服務無法保證,壞了無處修,使得農民即使有錢也不敢購買耐用消費品,人為地抑制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

  2農村消費安全狀況惡化,使農民消費有錢不敢花

  由於農村流通網路的主體主要是小規模的個體經營者,且分散度大,市場監管難以奏效,農民對商品識真辨假能力相對較弱,因而大量假冒偽劣商品投向農村。據商務部調查,全國70%以上的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發生在農村,高達74.8%的農民曾買到過假冒偽劣商品。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市場的泛濫,嚴重侵犯了農民利益,使廣大農民在購物時心有餘悸,有錢不敢花。

  3缺乏適銷對路的商品, 使農戶遭遇“買難”尷尬

  由於受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對商品的質量、效能與價格都有特定的要求。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工商企業一直把生產經營重點放在城市,忽視了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消費結構、消費特徵的研究。大部分消費品是按照城市設計的, 在農村的實用性很少, 與農民收入、農村消費環境及農民消費觀念相一致的產品不多。例如,市場上的商品特別是家電商品,大都操作複雜, 說明書上滿是專業術語或洋文, 大多數文化素質低的農民看不懂, 不會用, 使很多農戶消費者望而卻步。

  2.政策環境

  1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影響農村消費結構的升級

  農村基礎設施完善與否, 不僅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提高, 而且影響到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 制約著農戶家庭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據調查, 全國僅有三分之一的鄉鎮具有供水站, 83%的村民不能飲用自來水。農村電網老化,電壓不穩, 電價尤為高昂, 一般為城鎮電費的3倍~5倍。交通和通訊設施落後, 13%的村莊不通公路, 53%的村莊不通電話。儘管有93%的村莊能接收電視訊號, 但普遍存在訊號微弱, 電視節目少, 畫面模糊等現象或者根本收不到節目。因而,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戶對家電需求處於“買得起但用不好、用不起”的窘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國農戶家庭消費結構升級, 彩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日漸成為消費熱點。而電費過高、用水不便、交通和通訊設施落後等不良消費環境, 使農戶的消費行為受到很大限制,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的轉化受阻。

  2社會保障制度的供給缺乏,影響農民的消費預期

  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始終貫徹社會保障制度向城市傾斜的方針政策,使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嚴重滯後於城鎮,因此,農村可受益的社會保障微乎其微,大部分農村社會成員仍然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農村居民的養老和醫療等費用,只能依靠自己儲蓄和家庭成員間的互助以及其他途徑解決。在農村,上學難、治病難、養老難已是普遍現象。農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大大增加,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的即期消費支出。

  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變相增加了農民負擔

  我國現行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形成了當前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承擔很少的責任,而大部分農村公共產品由縣鄉政府和農民自己籌資提供的局面。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以基層政府為籌資主體, 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表面上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與農民消費關係不大, 然而兩者之間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上級轉移支付不足,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所需資金可以向農民集資的情況下, 這勢必會造成農民負擔的增加, 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 負擔加重的直接結果是農民可支配收入的減少, 從總量上影響其消費。

  4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 ,影響了農民跨期消費的可支付能力

  農村資金市場存在資金引力小, 資金市場價格高, 正規金融缺位,資金市場運作不規範的特點。一是農村銀行機構縮減,消費信貸供給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村銀行機構數目少、貸款權利小,貸款種類少、放貸額度小,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信貸需求。二是貸款條件苛刻,門檻高。由於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許多配套機制不完善,銀行缺乏有效的風險保障,農村銀行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限制條件苛刻、手續繁瑣,令農民感覺申請困難。三是對消費貸款宣傳不到位,農民認知率低。四是國家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部門之間欠協調,影響消費貸款業務的拓展。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客觀上造成了農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 ,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大。

  3.社會文化環境

  1農民消費觀念陳舊 ,消費結構不合理

  長期的自然經濟、弱質農業的培養了農民相對保守陳舊、求穩求儉的消費觀念,形成了“蓋房、買地、娶媳婦”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消費模式,養成了捂緊錢罐子的消費習慣,導致農村消費領域不寬,消費層次不高。這種傳統的消費觀念,嚴重製約著農村消費結構的提高。

  2人情消費嚴重,導致農民綜合消費能力下降

  農民收入雖然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農民的正常消費支出始終處於低迷狀態,用於趕情送禮的支出卻連年增長。人情消費的頻率越來越高,送禮的名目越來越多,一些農民在人情消費上所表現出來的慷慨絲毫不遜色於城市居民,部分農民甚至舉債送禮。

  3農民的科學技術素質低下,使農民消費行為無序

  農民由於受其文化素質較低、消費知識貧乏等因素對制約,其消費行為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甚至有悖於社會道德規範。有些農民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攀比性消費日趨嚴重,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屢禁不止,這種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費加重了農民的隱性負擔,形成了農村生產、收入、消費不協調的怪圈,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消費結構的升級。

  二、優化農村消費環境,擴大農村消費需求

  1.優化市場環境

  1構建新型購銷網路體系,營造安全、舒適、方便的消費環境

  各地應加強農村、小城鎮商業網點的規劃和佈局,尤其是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建設好商業網點,繁榮農村第三產業。通過各種手段引導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特別要引導和鼓勵知名大中型商業企業向農村延伸網路,在農村發展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方式以及藥品、家電等專業連鎖店,為農民提供質優、安全、放心、價廉的商品和服務。同時要注重新時期農村形勢和需求發展變化,在不斷做好商品供應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農村商品售後服務體系,讓農民放心購買和消費。

  2針對農民消費需求, 開發適銷對路的商品

  生產者的商品供給結構只有與農戶的消費需求結構相一致, 並不斷滿足農戶消費需求變化,才能開啟農村市場,充分挖掘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因此,生產企業應該對農村市場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認真分析農村市場的特點,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有針對性地開發、生產能夠滿足不同地區農村需要的產品,真正實現產品的物美價廉,提高對農村市場的有效供給。同時,加強對農村消費的引導和示範宣傳,提高農民現代消費意識,加快農民消費結構的升級。

  3加強農村消費市場的管理,保護農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立法工作,消除不利於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法規、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農村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農村市場的監督管理,強化各職能部門的執法協作,建立資訊、技術資源共享機制,加大對農村市場整治力度,嚴厲打擊向農村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不法行為,保護農民消費利益,提高農民消費信心。

  2.完善各項政策制度,保障農民消費預期

  1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公共物品供給領域,經濟學一般認為市場機制是失靈的,主張由政府提供。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國家和各地方政府應重新進行準確定位, 擔當起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主體。從啟動農村市場的角度看,由政府向農村居民提供公共產品,讓他們享受到最基本的國民待遇,這樣既可以減少農村居民用於這方面的支援,擴大他們的消費能力,同時又能為農村創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此外,應增加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目前,農村居民的教育支出成為農村居民負擔的重要增長源。因此,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大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轉移支付,減輕農村居民的教育負擔,增加他們有限的購買力,為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創造條件。

  2擴大財政對社保的支出,給予農民預期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廣大農民長期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嚴重社會問題。要通過以個人投入為主、國家補助、集體投入等多種方式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問題,並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建立起包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等專案的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對未來有所寄託,產生心理安全感,進而提高當前的消費傾向。

  3完善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村消費貸款業務的開展

  要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寬泛消費貸款發放條件,擴大消費貸款的發放品種,降低消費貸款利率。鼓勵商業銀行的縣域發展,鼓勵縣域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積極開辦符合農民需求的消費貸款品種,開拓信用卡的農村市場。此外,採取各種優惠的財稅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同時在一些地方政府可出資建立貸款擔保機構,為農民有特殊需求的貸款提供擔保。積極建立農業保險,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總之使農民有資金可貸,減少籌集資金的燃眉之急,大大降低農民的儲蓄傾向。

  3.加強對農民消費教育,引導農民科學消費

  1更新農民消費觀念, 引導農戶生活消費

  更新消費觀念是開拓農村市場的先導。當前,由於農民對未來擔心較多,憂患意識較強,多數農民家庭存在重積累輕消費的觀念,阻礙了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因此,必須加強消費引導,樹立開放型的消費觀念。正確引導農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農民學會花錢,捨得消費,改善消費結構。鼓勵農民增加在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娛樂、交通通訊消費等方面的支出,更新傳統的消費觀念,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化。

  2積極運用農民的消費慣性定理,創造積極理性的消費示範

  一般地說,人們的消費行為受消費的慣性影響和作用。同時,人們的消費行為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和“棘輪效用”:即人們的消費支出不僅受當期自身收入影響,而且受周圍人們消費行為影響,不僅受目前收入影響,而且也受過去收入影響。實際經驗表明,我國農民的消費有其很強的“攀比”行力。因此要加強消費的“示範作用”和“棘輪效用”作用。通過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加強農民消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幫助農民確定合理的消費期望、培養他們把握消費的自主意識及進行合理消費決策的能力,積極地引導農民進行合理的消費。

  參考文獻:

  [1]王明祥:淺議農村消費環境[J].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3:3~4

  [2]閆豔林:從有效需求原理看擴大農村消費的財政政策[J].農村經濟,20066:76~77

  [3]龔志民:消費經濟學前沿[M].2002.9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