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學期末論文

  市場營銷的定義正隨著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擴充套件,從早期的促進物質交換的市場活動到如今的傳遞生活方式的社會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市場營銷中的風險管理分析

  一、市場營銷風險出現的原因

  前面已經提到一個企業的發展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真可謂是隻有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出現,企業才會持續良好發展,但是這種情況畢竟屬於最理想的狀態,現實生活中很多意外情況需要企業做好市場營銷風險管理,那麼出現市場營銷風險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市場需求不斷變化。企業因為需求而存在,企業在進行產品研發、生產之前都會對市場需求做最細緻的分析。這是保證企業受益最根本的前提。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市場需求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很多時候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週期都比較短,這就給企業造成很大的市場營銷風險。二是科技發展產生的市場風險。技術是高附加值的因素。技術發展能夠促進人們生活的改進,改變人們人們的工作形式。企業市場營銷要綜合考慮科技的更新換代並及時作出應對。電子行業發展很快,隨之出現的網路營銷為企業的收益開創了新的途徑。不過網路營銷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這使得我國企業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網路市場營銷的風險管理。三是企業本身存在問題。企業自身沒有做好市場營銷規劃,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沒有進行嚴格的質量把關;產品銷售過程中馬虎大意,沒有提前做好溝通;沒有制定完善的售後服務標準,售後服務不及時等等。這些原因使企業形象受損,直接減少了公司的收益。四是國家政策的調整。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可以確保經濟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政策企業決定進與退,不過國家政策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綜合考慮國際與國內的相關因素。很多企業出現市場營銷風險就在於沒有仔細考查國家政策走向,在國家政策出現轉變時依舊按著老路子經營,思維靈活性太低。

  二、如何做好風險管理

  綜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做好風險管理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風險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下面我們簡要闡述一下怎樣做好風險管理。

  首先是做好資訊收集。企業的任何決策都是對資訊的反饋,要想做好市場營銷的風險管理就需要綜合分析每一個方面的資訊。企業決策時要制定合理明確的步驟和目標,讓員工對此有較為深刻明晰的瞭解,儘量避免決策層與員工的脫節。既然設立了市場營銷部就要充分發揮市場營銷部的作用,領導人員及時與市場營銷部溝通,根據市場營銷部提供的資訊決定企業下一步的走向。

  二是做好企業內部的管理。要想真正的做好風險管理就一定要做好企業內部的管理。企業員工、產品、銷售以及售後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內容。從員工方面來說,積極高效的工作可以確保公司良好的運營,但是僅有積極高效工作的一是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共同的風險意識。而共同風險意識的獲得不是隻靠管理階層空喊口號就行的,它需要把這種共同風險意識貫徹到企業文化之中,提高員工的整體意識。

  三是企業投資不能過於集中。不能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就是講述的這個道理。企業要從多個方面獲得收益,那麼營銷渠道不能過於單一。很多企業由於起步比較晚並且資金不充分,往往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個方面,這就造成了一旦出現風險管理不當的情況,企業就要面臨倒閉。針對這種現象,企業在做梯子之前一定要綜合考慮市場,給自己留下後續的發展道路,這樣即使在某一個出現虧損也不至於陷入完全倒閉的境地。四是加強創新腳步。創新有多個內涵,不僅指產品技術也包括企業經營模式、工作形式、銷售方式等等。很多企業就是因為過於侷限在原有模式不積極推陳出現才出現跟不上市場步伐,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趕緊的地方時就慘遭市場的淘汰。所以企業一定要具備不斷創新的意識,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要求積極創新。

  三、結束語

  市場營銷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益,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但是市場與風險並存,所以為了更好地發展,企業一定要做好風險管理。從企業內部做起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穩步前進。

  範文二:市場營銷案例教學研究

  一、目前市場營銷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案例選取方面的問題

  1.國外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目前的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存在一種傾向,就是某些教師特別喜歡選用國外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作為教學案例,動輒就是可口可樂、三星、蘋果、賓士等,似乎不用這些案例就不能說明案例的典型,甚至出現不同的老師在不同的課程中,選用同一個案例來分析不同問題,以致這些案例在學生整個專業學習階段被不同的老師重複若干遍。老師之所以喜歡“捨近求遠”,一方面當然是由於這些案例的素材比較容易獲取,幾乎每一本營銷管理類案例教材上都能找到,教師無需費時費力親自去採編,另一方面也由於學生對這些公司的產品比較關注,或有過消費體驗,在案例分析時不至於無話可說。我們並不否認這些案例的分析價值,但同時也應看到,每一個案例都有它特定的形成背景與適應環境,這些案例基本都形成於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他們的發展都打上了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以及文化環境的烙印,而他國學生在分析時更容易站在自身成長環境的視角,容易產生“自我參照標準”的認識障礙,導致分析不全面、不深刻。另外,這些公司基本都屬於學生仰慕的物件,與大部分學生的職業生活都比較遙遠,在它們既定的成功光環下,學生更容易為這些公司的成功去尋找合理的解釋,而忘卻了從案例本身去探究問題的內在聯絡,從而使案例分析變成對既定事實的結論解釋或經驗總結,從而偏離案例分析的初衷。實際上,隨著近些年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管理完善的優秀企業,比如聯想電腦、萬科地產、青島啤酒、格力空調、華為通訊、蘇寧電器等等,他們在市場開拓、產品創新、品牌塑造、企業管理等方面都是很好的典型,非常值得我們去總結和探討,完全可用來充當我們的教學案例。

  2.大企業案例多,中小企業案例少

  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另外一種傾向就是喜歡用大公司案例,如沃爾瑪、麥當勞、娃哈哈、海爾等,有時即使很簡單的內容分析,也喜歡用很大的公司來佐證。究其原因,一方面同樣因為大企業的案例比較好找,現成的素材比較多,另外一方面,也因為這類案例的相關研究比較多,觀點比較成熟,結論相對明確,教師更容易掌控和把握。而中小企業的案例素材由於社會關注較少,現成的資料不多,需要教師親自去搜尋和進行問題設計,這顯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對於學生來說,企業越大,往往看待問題的角度就越巨集觀,就越難提出有創新的看法和實用的解決對策,容易陷入泛泛而談。而且從企業總數來看,大企業也只是經濟社會中金字塔尖的很小一部分,大量的中小企業才是組成社會經濟的基礎細胞,這些中小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臨很多諸如市場定位、渠道拓展、競爭模式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學生來說針對性非常強,具有較強的分析價值,而且大部分學生畢業後將進入中小企業從事基層工作,這種探討將讓學生提前熟悉中小企業的實際業務工作。

  3.過時案例多,新鮮案例少

  在案例分析中,部分教師基於部分案例的熟悉,多年下來總是沿用相同的案例來組織教學,很少對案例進行更新。儘管過去的某些案例仍然典型,但實際上,學生對新鮮案例的興趣遠大於過往的案例,新鮮案例反映的是正在變化的環境和企業競爭,很多事情都沒有形成定論,因此學生沒有先入為主的思維侷限,想象空間更大。另外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某些產生於特定背景下的案例已經不太符合今天的實際,某些過去來看比較成功的案例今天有可能成了失敗的典型,如果我們仍然用它來說明今天的教學內容,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二教師課堂組織方面的問題

  1.課前缺乏有效分組,學生髮言較隨意

  要提高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參與性,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提前分組,讓每位學生歸屬於特定團隊,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參與性。當學生歸屬於一個較大的群體時,每當面臨課堂互動的要求,潛意識地會認為有比自己優秀的人來出面回答,用不著自己的主動,例如在課堂提問中,回答問題的總是幾個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老面孔,其他同學都成了旁觀者和聽眾。但分組後,學生會面臨具體的任務分工,在壓力的驅動下不得不行動起來,以共同完成小組任務。在實際案例教學中,很多教師並沒有對全班進行分組,依然採用學生自由回答的大眾化方式,如果班級總體比較活躍,也許課堂還比較熱烈,但如果班級總體比較沉悶,這種方式就變成了少數幾位同學的表演,失去了案例教學的整體意義。另外,這種自由回答的方式也不利於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而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恰恰是企業非常看重的職業素質。

  2.案例沒有提前分發,學生討論不深入

  企業的決策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細緻的調查和集體協商,很少有經過短暫的思考就匆忙做出決策。案例是企業決策的模擬,案例教學中也要讓學生有一個準備的過程,給學生以時間進行調查分析和討論,這就需要教師提前將案例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案例的相關環境因素,形成成熟的觀點和解決方案。但現實教學中,有些老師覺得這樣過於麻煩,或由於自身案例教學能力的侷限,擔心難以解答學生提出的某些疑難問題,所以依然採用當場講解案例,學生當場集體回答的方式,顯然,由於思考的倉促,學生很難深刻把握案例,很多認識都比較空泛,難以抓住問題的要害,提出的解決方案往往也偏巨集觀,指導性不強,實際效果不佳。

  二、提高市場營銷案例教學實效的方法思考

  一精心選編案例,提高案例的適用性

  案例教學是為特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案例的選編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的需要,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案例的選編要儘量採用本土化或者本地化的案例,本地化的好處是克服文化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的存在最主要表現在教授和學習中的理解難度,案例無法吃透。導致案例分析效果不盡人意。第三,要多采用中小企業的案例,提高案例與學生日後工作崗位的契合度。第四要儘量採編時代性強的案例,如王老吉和加多寶的競爭案例、美的集團的品牌延伸案例、娃哈哈公司的渠道管理案例、格力公司的產品創新案例等等,既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也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在案例的採編中,教師要克服畏難情緒和麻煩心理,要有敏銳的市場觀察意識,注意從平時的電視報道、報紙刊登、網路瀏覽中發現案例素材,然後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編寫和設計,確保案例的典型和實用。

  二加強課堂組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為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案例教學中,並都能得到鍛鍊機會,教師要提前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讓每一位同學在小組內承擔一定的任務,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制定出解決方案。分組時首先要根據班級人數確定合適的小組數,小組數不宜過多,太多了就難以保證每組分析的充分性,小組數也不宜太少,太少就意味著每組要有更多的成員,這會導致個別成員的依賴或“搭便車”現象,導致分組流於形式。其次分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人意願,一般而言,自願組成的小組之間默契程度更高,能夠相互支援和督促,競爭力較強,但完全的自願也可能造成組與組之間的實力差距,因為成績較好的同學更願意結成一組,從競爭的角度來說,這並不公平。所以還需要教師根據最終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儘量使各組都有一兩位學業比較優秀或能力較強的同學,以更好的帶動其他同學的參與。第三,必須明確小組成員的具體職責,每個小組要推選一位組長,管理協調本小組的所有工作,確定每個成員的具體任務,並對組員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真正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案例討論中。

  三改變傳統觀念,適應師生角色的轉換

  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構成的行為系統,教師和每一個學生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教學活動中的角色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不同,角色關係也隨之變化,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完全按教師的節奏被動地接受知識,參與課堂的機會不多,以致經常出現“喧鬧”課堂或者“沉默”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學中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充當組織者、協調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內容的講授上,不再面面俱到,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也不再自始至終,只對理論內容及案例背景進行適當的講解,然後就只做好觀察、記錄與總結點評,除此之外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求知的啟發者,不能填鴨;是學習的指導者,不能代庖;是進步的激勵者,不能打擊;是教學的組織者,不能放羊。所以即使他們同樣應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往往也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案例教學,只是講解一個案例,然後學生自由回答的簡單形式,當學生反應不積極或觀點較膚淺時,總是不自覺的代替學生進行長篇大論的分析,將自己當成了課堂的主體。

  四重視案例考評,突出分析的實效性

  案例教學的效果既體現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也體現於學生能力的實際提高。為掌握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中的真實效果,教師要特別重視案例分析結果的考評,制定科學的考評標準和程式,避免案例分析流於形式或空洞無物。考核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對各小組的結果考評,主要考核各小組最終成果比如解決方案、作品設計的專業水準、創造性以及展示過程中的溝通表達能力,這一考核主要由教師負責,以把握案例分析的總體狀況;另外一方面是對各小組的參與過程的考核,由學生組長負責,主要考核本組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團隊精神、個人貢獻等,以把握每一個成員的參與狀況。為保證考核的公平公正,教師要對每一小組的最終參與結果進行總結,對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進行評價,指出精彩與不足之處,給予激勵。為提高這一環節的課堂駕馭能力,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案例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