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方面的論文範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樞紐和核心,而銀行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體系的主體。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銀行利率下調對我國經濟執行的影響

  近幾年來,我國銀行利率進行了一些調整和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些調整和改革,多側重於利率水乎的調整和優惠利率方面,而利率體系和體制的改革雖有所進展,卻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致使利率的槓桿作用未能得到應有的發揮。

  1 我國現行銀行利率存在的問題及危害

  現代經濟中,銀行利率是聯絡金觸領域與實際經濟活動的紐帶,是貨幣傳遞過程中的樞紐。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銀行利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重要引數,利率政策也日益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經濟正進入新的高速增長時期,現行的利率體制存在著諸多問題,與經濟增長大格局不相適應。

  1.1 管理模式問題

  我國目前的利率管理體制是由政府控制,即由中央銀行確定。但是,由於我國的中央銀行在職能上、組織上、人事上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夠的獨立性,使得我國的利率政策往往並非是由中央銀行自主決定,而是由企業主管部門、商業銀行、財政部門和中央銀行等各個利益集團經過多方談判、博弈達到利益均衡的結果。不僅如此,現行利率管理體制雖經幾次變革,但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除國家法定利率之外沒有市場利率,浮動利率基本上實行的是“一刀切”的做法,變成了事實的法定利率,且貸款利率水平不論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和行業承受能力的大小,也實行了“一刀切”。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區、各級銀行無法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行業間利率水平差別和企業經濟效益好壞。實行不同的貸款利率,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不能真實、全面、完整地體現社會資金供求狀況、企業盈利水平和資金週轉及使用效益等。

  1.2 行政干預利率政策的情況日益嚴重

  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對經濟的影響不斷增強,利率傳導機制開始發揮作用。然而,行政干預利率政策的情況日益嚴重,在現行的利率管理體制下地方政府幹預利率政策屢見不鮮,當地政府部門可以與中央銀行聯合發文,要當地專業銀行具體貫徹執行剩翠檔案,甚至由政府部門領導批示利率檔案作出具體規定要銀行執行。

  1.3 利率政策資訊時滯和決策時滯的現象

  我國在制定利率政策時,會考量社會資金總供求狀況、企業成本水平、銀行利率和市場價格等多種經濟變數。這裡面就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資訊時滯。在各種經濟變數中,有一些變數是很容易獲得的,而有些變數,諸如企業成本等就很難及時獲得,這就會產生資訊失真的情況,影響了政策的準確性;第二,決策時滯。我國的政策制定的過程實際上是各方利益主體討價還價的過程,這種程式帶來的問題是複雜程度加大,而且決策時間長,制定出來的利率水平往往滯後於經濟形勢的發展,也很難準確估價到每次利率調整所產生的效果,不能做到前瞻性的政策調整。

  2 銀行利率下調對我國經濟執行的影響

  伴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利率的不斷變化,也促使了我國利率政策的發展,並且在指導我國貨幣走向上起到了關鍵的一環。我國對經濟進行監控、調整,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能力,其中利率的變化就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屬於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率的變化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會對市場經濟的執行產生影響,改變經濟執行中的資金供給與需求,這種影響涉及面廣,滲透到經濟活動中的各個方面。

  2.1 銀行利率下調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儘管中央銀行相繼兩次降低利率,但居民儲蓄卻保持了以往的較高增長。這十多年來的資料表明即使在通貨膨脹率高的年份居民儲蓄增長率並不會低下來。在二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通貨膨脹較高的年份裡,除了1988年例外,其他年份居民儲蓄的年增長率超過了17年的平均數字32%。近些年來,由於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有待健全、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等,使得居民更願意進行儲蓄而非在市場上進行投資。那麼,利率水平的高低很明顯會對居民儲蓄的水平有一定的影響。當利率提高,居民則更願意進行儲蓄,以期獲得足夠多的利息收入;與此相反,當利率降低,居民則很可能會在市場上尋求其他的投資機會,以此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政策可以通過對利率的調整來刺激消費,引發投資。

  2.2 銀行利率下調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相比於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利率在我國經濟執行調控中發揮的影響還存在限制,利率調整還不能完全及時、充分地反映經濟執行的變化。這裡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我國法定存貸款利率的管理機制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利率確定和形成機制不同,不可簡單對比兩種利率調整的頻率和幅度;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也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利率作為經濟金融調控手段之一,相當多地要考慮與其他調控手段的協調配合。通常,利率調整與經濟執行變動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利率變化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巨集觀變數和勞動生產率、企業利潤率等微觀變數之間的關係來描繪分析。市場經濟主體行為變化會體現其關於利率變動和經濟變化的理解,並通過市場交易反映到市場利率和價格的變化上來。

  利率政策的變化不僅僅通過存款利率來影響居民的儲蓄和消費傾向,同時也通過貸款利率來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利率提高,銀行會相應的提高貸款的門檻,延長貸款審批的時間,使得企業獲得貸款比以往更加困難,同時也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利息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企業貸款的積極性。相反,當利率降低,企業可以很容易的以低息獲得貸款,從而激勵他們在市場上積極的尋求投資的機會,從而形成良性迴圈,刺激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他們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更高,因為相對於大型企業來說,他們更依賴於銀行的貸款,而貸款利率的高低,貸款審批的時間長短及嚴格程度將對他們產生較大的影響。

  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經濟市場中,銀行利率是將我國市場中所進行的市場經濟活動和金融方面的情況相聯絡,銀行利率是我國金錢在流通中的重要支柱,也是重要的一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逐漸步入正軌,銀行利率的多少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並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2

  淺析我國農村合作銀行上市條件與路徑選擇

  以追求資本充足率為主要目的的上市融資具有資本補充率高、經營永久和成本較低的特點,是當前國內各大企業較為青睞的一種融資結構。上市在帶來資本集聚規模化和效率化的同時,也在股權結構變動和與外界的經濟聯絡中推動企業業務模式和內外部治理結構的優化升級。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選擇上市來建立市場化的經營管理結構,從而明確發展目標和提升決策有效性,增強資本流動性,在降低資金成本和資本籌集障礙的同時間接提升公司聲譽。Levine2004、2005研究認為,銀行公司的治理應該立足於減少企業融資成本和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這兩項基本原則,進行股權改革並積極上市正是一項值得嘗試的有效措施。徐建中,伍鐵林2011提出了具有區域核心競爭力的農村金融組織上市戰略,強調股改上市是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目標得以實現的科學手段。鄧美華2014通過勒納指數估計和市場壟斷估計模型研究了銀行競爭度,認為銀行上市能夠提升其市場競爭水平進而改善服務質量。

  我國農村合作銀行由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成,近幾年增速明顯且網點分佈廣泛,具有廣闊的農村市場和業務需求空間,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支農支小”的先鋒力量。但是,由於當前我國農合行依然受制於產權劃分、資本規模、貸款質量、風險管控、員工素質等方面不足的影響,加之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在投身上市實踐中的努力和“三農”建設投資力量的逐漸抽離,因而各發展狀況良好的農合行結合自身實際進入上市融資的輔導期或執行期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我國農村合作銀行發展現狀及上市可行性分析

  一農村合作銀行發展現狀

  2003年4月,寧波鄞州農村合作銀行掛牌營業,標誌著我國首家建立在信用社試點基礎上的農村合作銀行誕生。2003年8月,國務院制定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國發〔2003〕15號,提出了農信社改製為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統一法人資格的省級聯社的三種改革路徑,推動了產權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在當年批准改革的八個省份中,除江蘇省採取農商行模式進行改制外,其他七個省份皆按農合行的模式改革。2003年9月,銀監會隨即釋出了《農村合作銀行管理暫行規定》;2004年8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出臺,此後幾年農合行增長速度明顯要快於農商行。2010年3月,海南首家農合行白沙農村合作銀行開業,標誌著農信社改革在全國範圍內的全面推開和深化。農村金融是我國農村建設的核心,而農村合作銀行是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三農建設客觀需求背景下誕生的新生事物,是通過對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而實現股份制與合作制並存的新型金融組織形式,有區別於農商行的特定的存在價值,其融資質量和規範化發展對優化農村金融體系具有深刻意義。

  我國農村合作銀行近幾年在發展規模和質量上都取得了較為鮮明的成果。截至2014年12月,全國共有210家農合行開展業務,較2006年增長了162.5%,年均增幅達到18.06%,其自身發展的農村區域優勢使其在當地所佔的存貸款市場份額高達30%-40%。而農村信用社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這主要是因為其響應金融改革號召,積極投身轉製成為農合行和農商行程序的加快,可以看出,農合行的發展空間相對來說進一步擴大了,其資本規模、股權結構和業務能力等都正在不斷優化,其市場競爭環境和水平正在不斷提升。

  農村合作銀行的營運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這種進步可以從巨集觀的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和微觀的單個銀行發展水平加以體現。以浙江台州椒江農村合作銀行為例,截至2013年末,該行營業收入達47 562.6萬元,營業利潤為18 768.43萬元,資產利潤率為1.63%,資本利潤率達到18.86%,高於11%的標準,不良資產率為1.69%,小於4%的標準,不良貸款率為2.27%,小於5%的標準,資本流動性比例為45.95%,高於25%的標準,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3.21%,高於4%的標準,較年初提升0.99%;另外,其股東總數達到7 037戶,職工合計持股比例19.89%,非職工自然人持股比例52.55%,其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分工明確且人才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協調管理效率較高。

  二農村合作銀行上市所具備的相關條件

  1.政策法規條件。

  銀監會支援銀行業上市兼併重組,證監會也早於2012年就在嘗試制定關於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上市稽核要求的試行草案,提出了對有上市訴求的金融企業要在銀行資本、資產質量、治理結構、不良貸款及風險監管評級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對一段時期內金融企業的資產利潤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和違反法律法規情況等做了整體性要求,對農村合作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上市後的內部職工和自然人持股比例有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對股份轉讓鎖定期限和鎖定期滿後的股份出售也有了初步明確的指示。黨的也進一步強調了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步伐的重要性,鼓勵農村金融拓展改革路徑,增強服務地方的能力。

  2.同行業上市所做出的積極嘗試。

  當前,國內多家中小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在拓展上市渠道中展開了積極的嘗試並取得了較為鮮明的效果。寧波鄞州農村合作銀行早在2010年就在醞釀聯合寧波轄內的其他幾家農合行整合為一家銀行,積極尋求打包上市;2014年8月,該行獲得了銀行債券發行資格,發行總額為13.50億元,票面年利率為6.85%,發行期限為十年。2010年,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成果IPO的農商行,為國內多家進入上市輔導期或衝刺期卻又受制於A股市場波動及上市稽核限制的農商行和農合行提供了可供借鑑的路徑指引。2013年,在“港湘金融合作暨企業境外上市推進會”上,長沙農村合作銀行利用香港這一國際金融市場積極洽談上市,拓展海外融資渠道也成為主要議題。這些成功的嘗試為國內廣大農合行謀求上市提供了新思路,在上市經驗和上市空間上做出了有力補充。

  3.上市是農村合作銀行長遠發展的內在訴求。

  農村合作銀行推行合作金融體制,但隨著合作金融的經濟基礎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其金融結構、金融特性和金融功能都越來越區別於傳統模式而趨向商業化經營[1]。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弱化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各大產業的融合與創新對全方位和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日益突出,而我國農合行在提供農戶、龍頭企業和其他農村中小企業較大額度貸款上力量明顯不足。加之我國農合行成長期限短、資本實力弱、財務透明度低、產權不明晰、地域限制性強,單靠盈餘公積和內部股本補充資本必然會限制其發展速度,近幾年其總資產平均增長率存在下滑趨勢,2009年為26.20%,2010年為24.39%,2011年為21.18%,2012年為16.64%,遠遠低於同期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因而,通過上市改善自身發展環境是可行的方式。

  二、農村合作銀行上市路徑安排

  一證券市場選擇

  當前可供農村合作銀行上市的證券市場較為多元化,既可以是國內A股市場,也可以是香港證券市場,還可以是歐美證券市場,各大市場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也有不同的稽核條件。對於當前發展條件比較完備的農合行可以首先選擇在國內市場上市試點,這樣既利於照顧到國家開放金融產業的政策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雄厚的境內投資力量增強籌資效果,還可以隨時把握國內同行業金融發展動態以便於適時調整發展戰略。但是當前國內市場資訊透明度有待提升,交易市場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加上證監會稽核要求偏高,因而有上市需求的農合行應時刻關注內部、外部環境變化,量力而行,分步驟實施國內上市計劃。

  當前已有部分農商行和農合行已經完成或正在準備在港上市,這是我國中小金融機構融資的一項有力突破,提供了外向型融資的新思路。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是我國與國際金融接軌的重要通道,其投資業務熟練,募股市場開闊,競爭較為合理,稽核較為寬鬆,可以成為我國農村合作銀行的重要資本來源渠道。歐美市場具有金融產品多、資金來源廣的特點,是我國國內金融融入全球競爭,形成國際化經營機制的重要環節,但當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還不具備相應上市能力,但可以以此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改革力度。總之,選擇何種市場作為目標市場一定要綜合銀行自身發展目標、業務能力、風險防範水平、組織結構層次以及市場準入容易程度和預期效果等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地有序展開。

  二上市模式選擇

  農村合作銀行在上市時可以考慮單獨發行上市,也可以聯合重組上市。重慶農商行在港上市和鄞州農合行積極聯合上市提供了上市方式的多重選擇方向。對於單個發展基礎良好,又有雄厚實力、優越區位、廣闊農村市場的農村合作銀行可以考慮單獨上市。如果短期內上市存在障礙,也可以將資金注入經營狀況良好的上市殼公司間接完成資金籌集。這種模式建立在原有公司結構上,債權債務關係較為明確,資產清算程式簡單,是原有利益利用基礎上的利益再擴大,對提升農合行當地投資形象和地位有顯著效果。

  而對於一些發展規模較小但又區域整合條件較好的銀行可採取合併發行上市模式。這種模式對當地政策與經濟環境、各家農合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定位的一致性要求較高,如果重組後面臨經營風格的差異和產權利益的衝突,則容易制約其上市融資的可持續發展。從當前國內農合行整體發展水平來看,部分地域實施後一種上市策略較為適合,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扶持試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