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論文範文

  經濟全球化程序日益加快的今天,國家間相互依賴進一步加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但是,這種相互依賴也使一些領域內的問題更加複雜化,這在國際金融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成為國際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金融危機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企業管理論文

  一、金融危機下企業的生存困境

  “水乾了才會暴露出誰在裸泳”,金融危機下,我國企業存在的問題一度暴露出來。過去,在優良的市場環境、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優惠的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的很多企業起步迅速,發展喜人,但是在經營管理上、科技創新上、企業品牌上沒有下功夫,與國際企業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由於“經濟和平年代”的掩蓋一直被忽視,當金融危機出現以後,問題全出來了。

  1.市場萎縮,產品銷售不暢

  由於國際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導致我國出口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銷售急劇萎縮,同時,金融危機後期,我國的傳統出口國家如東南亞、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消費行為以及國家政策都發生了變化,市場保護主義傾向更加明顯,導致未來我們隊這些國家的出口將不容樂觀,我國一些玩具、鞋帽、服裝等產品面臨著極大的銷售危機。另外,由於我國在金融危機下很多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很多的工人失業,收入減低,消費能力下降,房市蕭條,導致了國內的市場陷入一個較長的蕭條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未來的產品銷售將困難重重。

  2.產品庫存積壓

  我國企業一直以產品數量取得整體規模利潤,但是由於企業市場萎縮,產品銷售困難,同時市場正在調整,企業產品與市場之間的資訊情況發生了變化,導致大量的產品積壓。產品的積壓導致了企業資金被套牢,使得企業本來在金融危機下已經捉襟見肘的資金壓力更加雪上加霜。產品積壓的原因一個是市場的萎縮,另一個也是企業無法適應市場新的變化造成的。

  3.利潤銳減

  我國企業原來的利潤主要來自良好的出口與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同時我國的市場處於發展初期,機遇多、競爭少,使得企業贏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在金融危機以後,市場少了、物價高了,但是職工的工資卻在上漲,這使得企業的利潤出現減少的趨勢。同時,我國這些企業大部分技術含量低,出口產品附加值少,在產業鏈當中處於低端,利潤一直單薄,在金融危機下,利潤更加少。

  4.財務危機

  我國的企業財務管理一直處於初級階段,一些企業的財務就是記錄一下支出與收入,保管保管現金,根本談不上什麼財務監督與財務決策報告,對企業的發展起不到促進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企業一些下游銷售商與生產商的倒閉與經營困難,給企業帶來的很大的資金回籠的壓力,很多資金收不回來,一些已經在墊資的工程也停不下來,企業困難重重。同時,由於產品庫存的壓力加大,壓住了一部分資金,使得公司的財務管理難上加難。

  5.成本加壓

  金融危機以後,企業的產品生產縮減,企業裝置與工人的生產能力“吃不飽”,使得裝置與人力浪費嚴重,人力資源的成本壓力加大。當前,物價上漲,企業的原材料也在上漲。同時,新的勞動法出臺,對企業用工、三金、解聘等做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使得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更加需要慎重行事。

  二、金融危機後企業如何度過調整期

  金融危機後,這個世界的經濟形勢將發生較大的變化,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將會更加嚴厲,國際貿易糾紛更加複雜化。我國的國內經濟競爭更加激烈,人力資源費用更加高漲,一些外資企業向世界上的低勞動力國家轉移,國內市場未來的趨勢不明,變化沒有時間表。這一切需要我們企業認真思考這個經濟調整期的新的戰略策略,尋求新的發展出路。

  三、經濟調整前期的企業應對策略

  1.加強財務管理

  在企業面臨嚴重的危機壓力之下,企業最需要的是加強企業財務的管理,為企業的資金運轉控制好資金,防止浪費,把有限的資金留在關係到企業生存發展的地方。同時,企業財務管理要為企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進行科學決策提供財務分析報告,使得企業度過難關。要抓住一切渠道與機會為企業爭取更多的資金,因為在金融危機下,資金就是沙漠中的泉水,是企業是救命稻草。

  2.減少產品庫存

  危機下,銷售受阻,相應的庫存就會增加。庫存是企業消化不良症的表現,金融危機下,企業產品積壓,會帶來銷售的風險,帶來資金的壓力,使得企業的負擔加重、風險加強。所以,企業要針對市場需要,根據訂單進行生產,盡力不生產一些墊資產品或者一些先銷售後付款的產品。及時及時調查反饋庫存情況,既保證銷售的需要,也要保證減少積壓。

  3.控制企業發展規模

  在金融危機後,企業一些原來的擴充套件規模的計劃應該進行重新的思考與審視。因為,一方面,市場在金融危機後一定變化,絕大部分的出口與內銷市場的消費行為與國家政策都會變。另一方面,企業的資金壓力加大,盲目的投資擴建耗費資金非常嚴重。企業應該慎重思考,企業未來的戰略取向,然後在思考企業擴建問題。甚至對於一些企業來講,還需要縮減企業的一些專案,停建一些在建專案,以留下資金防止經濟調整期的延長。

  4.嚴格控制企業成本,謹慎用工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要嚴格計算生產成本,這不僅有利於企業當前的競爭力,保證眼前利潤的問題,也是未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需要。企業一方面要嚴格控制生產流程,生產線上要勒緊褲帶;另一方面,企業要謹慎用工,減少人力浪費與支出,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支出。

  5.爭取外來資金支援

  金融危機後,我國政府啟動了40000億元的國家振興經濟投資計劃,這項資金對於擴大內需具有積極的意義。企業應該認真研究國家政策,爭取得到國家專項投資款項,或者爭取銀行政策性貸款的支援。這些外來資金的支援將化危機為機遇,讓企業的競爭力更強。

  四、金融危機後的長期發展策略

  正確的企業經營戰略。金融危機後,市場發生了變化,企業的戰略必須進行調整與重建。企業管理層要重新審視原來的計劃策略,進行重新調整,這樣才能與市場發展同步。加大管理與科技創新的力度。未來的市場靠什麼?我們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在哪裡?這都要從這兩個方面去找。管理與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只有抓住這個核心長期做文章,才能讓企業長期佔據有利位置。打造企業發展品牌。在金融危機打擊下,市場競爭是你死我活,但是我們發現死去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品牌,知名品牌受到的影響做小。所以,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主要還是靠品牌來生存。有人說:可口可樂今天倒閉,一個月後換個地方就能開工,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二:農村經濟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一、基本情況及分析

  ㈠基本情況

  我區總面積18203平方公里,轄8縣一市一特區,總人口39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0萬人,佔總人口的89.7%;2007年底,全區耕地面積261.51萬畝,人均耕地僅有0.66畝,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是一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農業區域經濟地區。

  1.農業生產情況

  我區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雨量充沛,溪河密佈,光熱水同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是貴州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2008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7.63億元,同比增長22.36%。其中:農業產值71.76億元,同比增長15.78%;林業產值1.52億元,同比增長16.03%;牧業產值48.70億元,同比增長36.34%,漁業產值1.58億元,同比增長20.6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01億元,同比增長0.75%。在主要農產品產量中,油菜產量下降很大,其原因主要是年初的凌凍災害引起的減產。

  2.農民收入情況

  2007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012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57元,同比增長22.11%;增收源來自農民務工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增長較快,農民工資性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約為40%左右。但橫向來看,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遠低於全省2880元和全國4761元的平均水平。

  3.農產品市場行情情況

  據銅仁市農經資訊服務中心每週農副產品零售市場價格調查資料,以糧油類農產品為例,糧食沒有變化,菜油價格與2008年9至10月相比,降低了30%。但從蔬菜類農產品零售價格來看,大白菜、小白菜、西紅柿、青辣等大宗菜價格變動不大,但香蔥、大蒜等細菜價格走低現象明顯,資料時間內,大蒜價格降低了42.86%。從正大鄉的走訪調查情況看,水竹村種植的200多畝大蒜因批發價格由年初的1.5元/500g持續走低至調查時的0.8元/500g,農民出現惜售現象,欲視蒜薹價格再定。與資料結論相同。

  4.農村勞動力情況

  我區農村勞動力213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常年農村在外務工的勞動力為75.5萬人,約佔農村勞動力的35.45%;其中省外就業71萬人,省內就業4.5萬人。在省外就業的人數中,長三角佔19.45萬人,珠三角佔48.17萬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年前全區返鄉農民工已有7.85萬人,佔外出務工勞動力的10.4%。銅仁行署副專員童禮元認為,從銅仁地區調查情況看,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迴流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國內特別是沿海企業的關、停、減、破,導致失業而返鄉;二是企業效益下降,加工業、房地產等產業蕭條,工資降低,自願辭職返鄉;三是隨著國家支農力度加大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吸引,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自願返鄉創業;四是季節性因素影響,部分農民工提前返鄉。

  二資料分析

  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1.我區農業生產發展穩定,中央惠農政策落實好,成效顯著。2.糧食類農產品市場價格比較穩定,油料類價格持續下降;大宗蔬菜價格比較穩定,細菜價格走低現象明顯,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3.我區農業生產經營收入有所增加,主要是國家惠農補貼的增加和多種經營收入增加;4.農村總收入水平下滑。我區是農民工大區,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區出現大量的農民工返鄉,農民的務工收入減少,直接造成我區農村經濟收入大幅下滑,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受到阻礙。同時,導致總體消費下降,帶動相關產業收入下滑。

  上述結果,說明當前的金融危機除對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進而影響我區農民收入外,對我區農業生產影響較小甚至沒有影響。簡單的分析,今後我區農村工作的著力點,應是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和再就業。但是,若我們僅僅停留在這種對問題的表象觀察認識的基礎上,對我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害的。深究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此次危機本質上是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擴充套件和加深,將產生兩方面的矛盾:一是資本的本性決定了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二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自發調節執行方式與社會經濟按比例發展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從第一個方面來說,次貸使生產出來的住房賣掉了,但實際上在實體經濟領域領域中的生產過剩已經存在。當信用方式一旦發生了問題,其隱含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矛盾就顯現為經濟執行的現實矛盾,從而導致了金融危機。從第二個方面來說,次貸危機割裂了社會生產中的生產和消費環節間的比例關係,導致了生產與消費的失衡,其實質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結構失衡。

  以此來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不難看出,我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之所以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是由於我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尚處於一個低階層次,農業生產還是在自給自足的簡單再生產模式上重複。加之我區商品農產品率低,農副產品市場主要是外地農產品,即便有的一點剩餘農產品,區內的市場能夠給予吸納,在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比較穩定的情況下,農業經營可以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從而穩步發展。2002年銅仁地委、行署根據我區的基本區情和區內外的發展環境,提出了“強農穩區、興工富區、旅遊活區和招商引資帶動、城鎮經濟帶動、大專案帶動”的發展戰略,其中,“強農穩區”的發展戰略就是要做大做強我區農業,建設和發展我區現代化農業。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也給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啟示。藉助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建設投入,明確我區農業發展規劃和目標,加強我區特色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必將促進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使農業及農村生產結構的轉型和提升。

  二、對策與措施

  1.繼續做好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2009年要在上年較大幅度增加補貼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補貼資金。”落實好中央有關惠農政策,一是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辦法,保證中央有關直接補貼及時發放到農戶;二是要加大對農產品價格合理化的監控力度,保障農民的農業經營收入,不能像“多收了三五斗”那樣,增產不增收,穀賤傷農;三是要拓寬農業生產的融資渠道,解決農業生產發展中資金短缺問題,促進農業做大做強,讓農民獲得真真正正的實惠,並以此增加農業收入。

  2.合理定位、佈局我區農業。長期以來,我區農業由於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對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重視不夠,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不力,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生產不具特色,區內農業重複率高,農業競爭力不強,基本是屬於以解決溫飽和自給自足為目的的資源型、保障型農業。要發展我區農業,實現強農穩區的戰略目標,我區農業必須要跳出傳統觀念的束縛,拓寬發展思路。首先就要對我區農業合理定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趨勢明顯加快,構建外向型、都市型等服務型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已成為今後農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文章認為,因地制宜,穩定保障型農業,發展壯大服務型農業,並以此合理佈局我區農業,是做大做強我區農業的基礎。

  3.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時,應該堅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著力改善農產品品種和質量,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當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推廣農作物優質專用型品種。重點推廣雜交油菜的種植,抓好薯類專用型品種,山野菜等名優蔬菜新品種。二是推進設施農業和制種業的發展。三是積極引導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調整、露天農業向設施農業調整、常規農業向反季節種植調整。四是把發展生態畜牧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在鞏固和完善已建養殖小區和已發展養殖大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能人、協會、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增加養殖大戶數量,擴大養殖小區規模。

  4.發展特色農業,提高我區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當前,我區必須在穩定發展糧油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生態畜牧業及烤煙產業的基礎上,圍繞沿河白山羊、空心李,思南黃牛、皮蛋、糖大蒜,印江酸玉荷,鬆桃珍珠花生,德江天麻,銅仁獼猴桃、吳茱芋,江口蘿蔔豬、豆腐乾,玉屏糯柿、大板慄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加強空心李、珍珠花生、天麻、大板慄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結合梵淨山旅遊資源,開展特色農產品深度加工,實現特色農業產業升級;堅持綠色經營,組建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實行規模化經營;加強整合,合力打造梵淨山系列品牌,力爭形成名牌產品,通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經營,不斷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5.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圍繞主導產業培育農業企業。銅仁地區有優質水稻、優質油菜、肉羊、中藥材、花生、冷水魚、等農產品資源,市場前景較好,但產品附加值低,應重點培育主導產業的加工型企業,同時配套培育部分中小型的專業市場帶動型、中介組織型企業,形成各有重點、相互補充、功能相對完善的企業群。二是壯大龍頭企業。首先要加強水、電、路、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其次圍繞構築“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建立“農行+農發行+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援農業龍頭企業新模式。第三是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應在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初步形成的“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十協會十基地十農戶”、“公司十政府部門十農戶”等各種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上,進一步理順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農戶的利益關係,著力解決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問題,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機制和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格局。三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由企業文化力、學習力、創新力有機複合組成的統一體。作為銅仁地區的各企業來說,要制定並完善價值、目標、責任、學習、管理、創新、文化、保障等制度,在做好環境分析和市場論證的基礎上,通過提高企業領導人的核心競爭力意識,制定核心競爭力戰略規劃,組建專業人才團隊,培育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實現資源整合,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要以梵淨山中藥材、茶葉等優質資源為基礎,合力打造梵淨山品牌,開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經營,不斷內強素質,外塑形象,逐步培育其核心競爭力。

  6.採取積極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針對我區大量農民工返鄉的現狀,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農民工就業。一是要充分利用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工就業培訓等政策,加大對農民工的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通過讓農民充電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二是成立專門機構,做好各類用工調查,及時釋出各類用工資訊,積極引導、組織農民工大規模有序轉移就業。三是出臺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的減免稅、貼息貸款等相關優惠政策,鼓勵有一定資金積累的農民工自主創業,並帶動農民就業和產業經營。四是加快產業升級,重點扶持區內發展前景好的企業,為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尤其是要扶持各農業龍頭企業,並通過基地帶動,鼓勵更多的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7.實施科教興農,推動產業升級。要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在全區建立一批集生產、科研、教學、推廣於一體的科技示範基地,發揮基地的輻射作用;把科技培訓和扶貧工程結合起來,加大短期和中期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健全農村科普網路,改革科技推廣機制,積極推進農科教向縱深發展;要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放在科教興農的重要位置,加大落實力度,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升級。


稅務籌劃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