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論文範文大全

  金融安全是關係到國家核心利益的至關重要的問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金融安全與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完善

  [摘 要]金融法是調整金融關係的法律總稱,是國家立法中確立金融機構的設立、組織、性質、地位和職能的法律規範,是我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明確一國的貨幣金融政策的總體目標,確定金融監管機構的地位及職權,規範金融監管和調控的方式、方法。文章在分析我國金融法體系完善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金融安全與金融法體系完善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安全;金融法體系;完善;思路;建議

  一、引言

  金融在發展現代經濟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金融的安全程度嚴重影響經濟的穩定性,它與人類社會環境與經濟、生活緊密相連;金融穩定是國民經濟的核心,企業運轉與人類的生活都跟它有關係,在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發展金融市場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要確保社會經濟秩序穩定,就必須發展和穩定金融市場。

  二、我國金融法體系完善的思路

  一金融法體系重構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在建立健全金融法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始終遵循以下八字方針:規範、穩定、快速、嚴格。這裡所說的規範,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行為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同時還必須完善新的法律制度,來規範金融領域中的活動及行為;穩定,具體表現為金融單位的日常運營活動應將維護和穩定金融市場安全為基準,逐步開拓自身的業務市場;快速,具體是指金融單位應為廣大客戶創造快速有效的金融產品及環境,且政府及監管單位應為金融機構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嚴格,具體是指有關部門應重視並嚴格監管金融機構的活動及行為,應堅持走法律程式,做到依法處事,而顧客也應嚴格遵守金融章程,力求實現金融單位、政府與監管機構以及客戶之間共贏發展的新目標。

  二堅持分業經營,發揮防火牆作用

  堅持分業經營,資本市場與銀行體系間便能形成一道有效的防火牆,它能有效預防和控制危機的出現、發展,針對已經出現的危機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鑑於此,銀行、證券、保險及信託這四個行業,都必須堅持以分業經營為中心,增設相關的防火牆,以便各個行業更穩定的運營及發展。

  三金融創新與法律規制

  金融創新有利有弊,假如我們只一味注重創新各種金融產品,而不重視建立相關的制度,那麼,整個金融市場就無法發揮出其定價金融風險定價的重要功能及作用。在創新問題上,金融行業同別的行業創新大體相同,理應受有關部門認可,當今要發展和繁榮市場經濟,就必須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讓我們總結出了相關經驗及教訓,那就是我們應密切關注創新,並從創新過程中找出精髓部分,有效地防範和控制創新中必然會出現的相關風險。

  四堅持一行三會分工配合的監管體制

  三會監管體制即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與現階段國內金融體系建立和發展的具體要求是相符合的,它的推行,有利於強化監管、防範和控制風險、確保金融穩定及安全,促使金融市場走向穩定繁榮。大量事實表明,中央針對金融業出臺的分業監管的政策與現如今的實際情況相符合。中央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指出,發展和健全金融業,應制定相應的戰略措施,更需要金融行業的四個管理部門統籌配合起來。應儘量穩定市場秩序,為更多的民眾創造和增加其收入來源。鑑於此,我們也應重視和強化各項基本制度,尤其應考核上市公司的資質及投資情況,針對資本市場運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矛盾,我們應及時採取措施予以解決。

  五對跨境資本流入和流出進行有力監管

  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加上各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全球經濟放緩了增長速度,世界金融市場也不太穩定,這是因為貨幣匯率、能源及糧價的變化影響了世界資本的流向及發展規模。而國內還面臨世界短期投機資本的入侵,維護國家經濟及金融安全的難度更大。為方便國家更好地進行巨集觀調控,我們必須制定相應的策略,強化控制和管理跨境資本的流動趨勢。另外,還應預防和減少運用貿易、商業信用等方式將套利投資資金進跨境轉移的問題,應強化管理和規範常見專案的外匯收支行為,並及時查驗它同現實的貿易工作是否一致,有效控制和規範短期外債的出現,尤其應做好貿易收結匯及信貸管理工作。

  三、對我國金融安全與金融法體系完善的建議

  金融體系在國家經濟結構中,屬於脆弱、敏感而又極其重要的環節,針對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其市場經濟的金融體系都較為發達和完善,既包括制定和落實貨幣政策、採取巨集觀調控政策的中央銀行,同時也有集聚眾多功能且在金融體系中佔主導作用的商業銀行,還有各種非銀行金融單位,它們也有著各自的職責。

  一防範金融風險

  金融領域中,預防和控制金融風險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們應認真分析巨集觀經濟情況,並對市場展開調查,要及時發現有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確保金融市場安全、規範化發展,同時還應完善防範金融風險的相關法制。

  二重視合規金融文化建設

  注重構建先進的合規金融文化,讓金融市場中的各種金融活動及行為都能做到有理可循並嚴格走法定程式,要控制和預防金融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合規金融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按相關規定經營、道德滑坡等,這些都是影響金融市場穩健和諧的重要原因,風險管理包括合規與違規兩種情況,它們是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合規即建立相關的運作機制,完善專業、獨立的合規管理機構,並形成集識別、評價、檢測合規風險為一體的管理體系。合規的實施,離不開全員的共同努力、監督等,同時還應堅持合規問責制。合規同時也是金融監管的一種外延,只有監管同內部合規結合

  起來,方可維護穩定的金融市場秩序。

  三金融制度的變革與完善

  完善我國金融法律制度,從本質上看,就應重視更新相關的金融規範及要求。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想適應的金融法,必須是有著健全主體、能實現自由化經營、監管嚴格的與世界發展趨勢相吻合的一項法律制度,該體系中,金融主體法是根本,同時還包括金融信用法、貨幣金融法、貿易金融法等多項法律分支。

  四加強金融安全的立法

  健全現階段的金融法律制度,將其中失靈、不合理的金融法律條文剔除,適當增加必要、合理的部分,可提高金融立法的實效性,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努力:首先,應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將各金融監管主體的職權落實到位,增加監管風險的方式及方法,把內部控制歸結到監管的範疇之中,通過法律條文來建立行業自律機制,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及要求,完善市場退出制度,促使立法水平進一步提高,緩和法律條文之間重疊和矛盾等問題;其次,建立健全外資銀行監管法律制度。要弄清其監管核心,加大監管風險的力度,通過立法來吸引跨國銀行同國際銀行在監管方面展開合作,並制定外資銀行相關的運營制度等;再者,建立監管實名制,實現資訊透明化,應嚴格追究金融監管主體的責任,防止威脅和損害投資人權利的問題出現;最後,加強國內與國際立法之間的融合與相互聯絡,禁止私人從事金融活動及行為,科學規範民間金融市場,並建立相應的金融規範制度。

  [參考文獻]

  [1]張長全,杜斌.構建我國金融安全預警體系[J].經濟學家,2009,11:103-104.

  [2]馮翠英.金融危機下構建我國金融安全體系研究[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1:14-16.

  [3]劉夢陽,劉少軍.中國金融法的現狀、問題與完善[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2,05:110-114.

  [4]李志輝,王穎.構建逆週期金融監管體系與維護我國金融安全[J].高校理論戰線,2012,06:13-16.

  篇2

  淺析外資併購與中國金融安全

  [摘 要] 本文對外資參股中國銀行的現狀做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中存在開放策略的不平等、中國財富的流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此希望對中國金融的安全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外資併購 金融安全

  一、金融業的地位

  “二十一世紀最激烈的戰場將在什麼地方?如果一般的軍人都會說肯定是發生戰爭的地方,但我覺得這樣的話已經過時,二十一世紀最激烈的戰爭肯定是在經濟領域,更具體點應該是金融領域。”國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員會副祕書長喬良說,“二十一世紀所有的戰爭都將是廣義金融戰。”

  金融業是一國經濟的“晴雨表”, 是國民經濟的核心。金融不僅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調配經濟命脈的供血系統,金融安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金融產業安全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國不可避免地會面臨金融產業的安全問題。

  二、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的現狀

  從 1996年亞洲開發銀行ADB收購中國光大銀行 3.29%的股權開始,外資入股國內銀行業的步伐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資入股國內銀行業的限制得到進一步放鬆。在簽署世貿協議的當月,國際金融公司 IFC就以2.23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南京市商業銀行15%的股份。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發布的《境外投資人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 》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深刻影響外資入股行為。其中規定:單個外資機構入股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上限低於20%;外資累計投資低於25%,被入股機構的銀行性質和業務範圍保持不變。截至2005年底,共有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金額近130億美元。2004年初由恆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三家聯合投資興業銀行的比例就達到了最高限 24.98%。2004年8月英國匯豐銀行HS―BC 以144.61億元收購交通銀行19.9%的股份成為交通銀行第二大股東,更是名列2004年中國“十大併購事件”的榜首。外資入股比例都已逼近《管理辦法》規定的上限。

  三、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存在的問題

  在外資入股國內銀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本文只從開放對等及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效果上兩方面闡述。

  1.開放策略的不平等、不對等

  在我國向外資銀行大開國門之時,試問國內的銀行能輕易地在西方發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獲得他們金融企業的股份嗎?答案是不能。

  歐美等發達國家一向是倡導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主要國家,然而,根據 Fitch IBCA提供的 Bank Scope資料庫統計的1996~2003年度世界七個主導性國家的平均外資銀行資產佔比, 日本為2.6%、加拿大為 3.94%、美國為6.24%、德國為7.54%、英國為10.21%、義大利為18.19%,最高的法國為21.48%。這表明,上面這些國家從來就是把自己的家門看得最緊的人。

  發達國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對他國金融資本進入設定障礙,如中國建設銀行在紐約和倫敦已設了十多年的代表處,至今還不能升格為分行。還有據新加坡銀行法規定,如果一個銀行的控制權在外國政府或政府代理機構手裡,新加坡政府就不批准這個銀行在新加坡開展銀行業務,所以中國銀行在新加坡至今沒有領到完整的銀行執照。而淡馬錫和星展銀行是新加坡政府控制的金融機構,卻在中國大量購買中國銀行股份和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甚至還要在中國控制一家全國規模的銀行,為什麼我們沒有類似於新加坡政府的金融保護政策?

  為了兌現WTO的承諾,我國銀行業對外資開放是必然趨勢。既然我們無法限制外資的進入,就應該採取措施使內資走出去也佔領他們的市場份額,改變目前這種單向的、不平等、不對等的開放策略。

  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中國金融業是否必須引進外資才能發展?我們是否應該保留最後的一個領域的安全。

  2.外資所獲取的巨大利潤與中國財富的流失

  據學者估計,通過參股交通銀行,匯豐銀行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通銀行的投資,並獲得了對中國第五大銀行的永久控制權。匯豐銀行一位高管仰望浦東的交銀大廈說道:“交銀大廈不久將要更名為匯豐銀行大廈了。”國際金融公司在短短4年內通過轉讓所持的南京商業銀行的2/3股份賺取了246%的收益率。

  中國建設銀行用15%的股權換來40億美元,中國銀行用10%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用10%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考慮到這幾個銀行上市的股權溢價,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幾乎沒有花費任何成本,就可在兩年內得到至少100%的投資回報率。可見入股中國銀行業給予外國投資者一個極大的共享機會,讓它們可以分享中國金融業潛在的爆炸式增長。

  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更讓人匪夷所思,中國政府為了幫助國有銀行改制上市,拿出600億美元清除國有銀行呆賬,使其搖身一變從年虧損幾十億的銀行成為各項指標都符合標準的上市公司,其不良資產全由國民財力來消化。經過中國內地納稅人以萬億計的注資之後形成的“新”銀行,這時邀請外資來入股,實際上是將納稅人的鉅額財富拱手送到境外。讓人覺得在這一過程中,外資銀行在“坐收漁翁之利”。

  更甚者,建行在上市過程中,為了順利實現IPO,明確承諾高比例派息,派息率達到35%到45%。這種承諾比交行僅在招股說明書上寫明派息策略,顯然更進了一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內地上市的中國公司幾乎從來就沒有向國內投資者承諾派息率。在國內市場惡狠狠地圈錢,在國外市場卻大方送錢,其中國民財富的流向幾乎一清二楚。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進行任何投資、風險和收益都是並存的,並且成正比例變化。為什麼對外資銀行的投資,我們要“包賺不賠”?

  3.引進外資的實際效果與我們的目標大相徑庭

  我國銀行大舉引入外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完善我國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並提高金融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以便減少銀行的不良資產。

  而建立一個完善的法人法理結構,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金融機構管理制度的創新,也需要法治環境的配合。中國金融業的根本癥結在於政府與銀行的關係,因此,改革政府與銀行的關係,遵循市場規則,明確責權利,就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當務之急,而這些絕對不是外資參股之後就能夠形成的。

  目前四大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在於我們的政治制度能否保證金融制度確立的效率性與合理性,改制能否有良好的法律依據和公開的討論渠道,能否通過利益博弈與協商的方式公平競爭。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研究員易憲容認為,目前四大國有銀行改革之所以困難重重,最大問題在於無法從以往計劃經濟體制的窠臼中走出,在於政府對金融市場壟斷太多、管制太多,干預頻繁,在於國有商業銀行既企業又政府機構的“特色”。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市場機制如何才能建立起來?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國家花巨資處理了一批又一批,但又在不斷產生著。如果不打破過去沿襲嚴重而濃厚的官僚本位主義,不放棄行政官僚體系的管理思路或模式,無論怎樣參照國外的經營模式和董事會架構,都將流於形式。

  事實上,在目前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政府幹預色彩並沒有減少。有媒體披露,在蘇格蘭皇家銀行財團入股中國銀行時,蘇格蘭皇家銀行財團獲得了一系列的“保護性條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就是:“中行承諾,在2007年以前,中行每年度末每股資產淨值不低於2004年年底的水平,否則須予以賠償”,類似包賺不賠的“保護性條款”,在入股中行的淡馬錫集團以及與工行達成初步協議的高盛財團那裡都已經出現。這種“保護性條款”,實際上是一種赤裸裸的政府擔保。其中隱含的道德風險一目瞭然。從向國內儲蓄者提供隱含擔保和向外國投資者提供隱含擔保,中國金融業的政府色彩絲毫也沒有減少。

  改制上市的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已經形成了新的公司治理結構,成立了董事會,過去的“行長”也換了名,稱為 “董事長”。但在許多實質性方面仍沒有多大改變,四大國有銀行依然作為副部級單位,屬於政官系統的組成部分,國有銀行的高管無一例外均由上級任命。國有銀行的結構改革或上市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銀行業政企不分、人治大於法治的現狀。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已經建立起從監管機構、相關法律到市場主體和市場參與者一個都不少,看似完整的金融體系,但在實際運作中卻暴露出巨大缺口的深層原因。因此,從銀行業治理的實踐看,公司治理的組織框架只是實現了“形似”,尚未實現“神似”。

  另一方面,看看外資銀行所起的作用。從經營管理來看,匯豐銀行入股某銀行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技術援助協議。但是,所謂的技術援助,只是搞些有關銀行業務的入門培訓和掃盲教育而已,從未將其核心管理技術傳授給該銀行,即使像成本分攤方法這些並非核心的技術,外方也不肯透露,對建立法治理結構並未起到實質的作用。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最終還是要靠自身觀念的轉變和管理創新。

  3.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的應對措施

  1創造雙向的、平等、對等的開放環境

  中國本土資金“走出去”比“外資引進來”難度大得多,受到重重阻攔。因此在金融領域對外開放過程中,應該把“外資引進來戰略“和“內資走出去戰略”有機結合起來。

  銀行業對外開放勢不可擋,我們應該採取措施使內資走出去,創造公平、對等的環境。比如,蘇格蘭皇家銀行入股中國銀行10%的股份,作為對等的條件,中國匯金公司也可以入股蘇格蘭皇家銀行10%的股份,至少應該拿到參股的權利或期權;同樣,匯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19.9%的股份,作為對等條件,中國匯金公司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參股匯豐銀行19.9%的股份,具體形式可以通過匯豐銀行向中國匯金公司定向增發股份的方式來完成。保險、證券、基金管理、信託、租賃、擔保、汽車金融等等金融機構,都可以採取上述方式開展國際間的合資與合作。總之,應該避免在一窩蜂出賣股權的情況下,陷自己於被動賣、單向賣、賤價賣是否賤賣,各個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的境地,改變目前這種單向的、不平等、不對等的開放策略。

  2加強對外資的監管,嚴格控制外資入股比例和改革的主動權

  資本的根本特性是追求利潤,而目前持股比例25%的上限,限制了外資的擴張行動。顯然這一比例無法實現絕對控股,因此外資可能在短期內通過增資擴股,達到臨界點,促使銀行上市,在股權分散的情況下使其成為最大股東,獲得實際的經營控制權。從長期看外資很有可能動用政治手段,將持股比例的臨界點不斷提高,從而獲得中資銀行的控制權。非洲和南美洲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從引進了發達國家的銀行機制和資本,但發達國家通過銀行系統,控制金融資源,從而把經濟資源調到國外,使這些國家長期處於被動地位。

  3深化金融制度創新,改變改革思路

  在對外資大規模開放的同時,中國同樣應當推進對內資開放銀行市場,在開放過程中保護民族金融業的利益。中國的金融業可以探索通過“所有權保持國有、管理權民營化”的方式,以低成本的代價,建立起金融產業的治理結構。具體的操作方法應進一步探索。

  在改革思路上,我們不應寄希望與外資,抱著“外來和尚好唸經”的觀念。我們可以利用外資的力量,而絕不能依靠外國的力量發展中國的金融事業。應該大力發展本土的投資銀行,培養中國自己的銀行家,中國金融業改革的成功最終要依靠一批銀行家的產生。正確處理政府和銀行的關係,這是改革成功的關鍵。在引進外資的具體方式上是否也應創新,是否可以通過引進外國高管的方式來改善國內銀行的公司治理,用薪酬分配代替股權變賣。

  參考文獻:

  [1]巴曙鬆: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如何超越“賤賣”的爭論與分歧[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6.03

  [2]申巨集麗: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引發的管理困境思考[J].山東經濟,2007.01

  [3]吳興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戰略探析及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J].中國金融電腦,2006.11

  [4]餘 波:金融全面開放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J].巨集觀經濟管理,2007.1

  [5]李孟剛:金融政策五大缺陷影響中國金融安全.中國證券報,2007.04.16

  [6]中國金融安全網: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