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人口管理問題研究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人口問題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1、建設新型城鎮化的現實針對性

  城鎮化既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社會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推進城鎮化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I社會、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是艱鉅的歷史性任務。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我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總的來看,我國城鎮化水平還不高。目前來看,差距較大。同時,我國城鎮化的質量也不高,城鄉“雙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用新理念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關係到我國現代化發展事業的重大戰略,具有特殊的現實針對性。

  1堅持創新發展,使城鎮化釋放出創造需求和供給的巨大潛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城鎮化正如硬幣的兩面,既創造需求又創造供給。但是,由於創新沒有到位,制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難點問題很多。從世界範圍看,大國經濟發展必須保持需求與供給的協調統一。在過去較長時間,我國很大程度依靠外需拉動,但近些年來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我國經濟能否避免像有的國家那樣陷入低速增長,甚至出現停滯或衰退,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內生增長的有力支撐。城鎮化既能擴大消費需求,也能擴大投資需求。從長遠看,我國還有大量農民沒有城鎮化,這是我國發展的突出難題,但也正是我國發展空間和潛力所在。我國內需沒有得到應有的擴大,根源於城鎮化發展滯後。為什麼城鎮化滯後?在供給側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一系列推進城鎮化的方針戰略,與之配套的具有指導性的規劃體系和有效的實施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一些地方隨意調整規劃,在規劃實施中各自 為政。重大的理論研究和公共政策落後於實踐,制約了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影響了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2堅持協調發展,讓城鎮化成為推動區域和城鄉發展的關鍵抓手

  城鎮化是人口和經濟在區域空間合理集聚的過程。目前我國城鎮化建設存在著不協調因素。從區域發展不協調來看,一個重要表現就在於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後。堅持協調發展,堅持協調發展,要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優化城鎮空間佈局,引導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區域間和城鄉間合理流動,使人口分佈與經濟佈局更加協調,縮小區域、城鄉以及城市內部的差距。

  3堅持綠色發展,是城鎮化推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重要途徑

  城鎮化從本質上講也是一個提高經濟效率、減少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的過程。我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一個最大瓶頸是資源和環境制約,一些城市的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城鎮化規律表明,城鎮化過程存在著生態效應。當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汙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汙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後,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汙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汙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堅持綠色發展,能夠提高能源、原材料使用效率,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把美麗中國真正鋪到大地上。當前我國總體上正處在城鎮化發展中期階段,客觀上已進入汙染排放應當下降的時期。我們要下更大的決心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建設生態城市、田園城市、海綿城市,推進“兩型社會”健康發展。

  4堅持開放發展,是城鎮化順應全球化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時代要求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大國,正向經濟強國邁進,要高度重視城鎮化對於全面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作用。當前,國際競爭一個顯著特點是城市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個大國沒有幾個居於全球產業分工高階的城市,沒有在全球化發展中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城市群,這個國家就很難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根據近年來世界銀行“世界城市化發展展望報告”等分析,未來城市人口將越來越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群。

  2、加快破除制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的難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齊的短板。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意義十分重大。從供給側來看,我國面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壓力,"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並越發嚴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對於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側來看,城市人口的消費能力是農村人口的三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對於擴大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具有重要意義。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難題:

  一是推進城鎮化與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增強城鎮產業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城鎮化發展的好不好,關鍵要有產業做支撐,特別是要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就更有發展後勁,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必須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發展,著力提高資訊產業支撐融合發展的能力,用資訊化的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產業,用資訊化的組織方式發展新興產業,用“網際網路+”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資訊化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和適度規模經營,更好發揮農業對城鎮化的基礎性作用。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引領城鎮轉型升級以增強就業和服務能力。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早中期主要靠工業拉動,中期之後服務業將取代工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城市發展的趨勢是城市的核心區以服務業為主導,城市的工業向郊區和外圍中小城市擴散。西方先進國家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服務業的比重是工業的2~3倍,而我國東部地區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0%,進入了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階段。城市功能是否完善,取決於城市服務業發展的好壞。

  三是加快形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積極接納新市民。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推進農民轉移人口市民化,讓農民工及其家屬轉化為城鎮居民,均等享受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子女教育、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等基本公共服務,需要抓緊研究建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儘可能縮短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除承載特殊功能的個別特大城市之外,都應該以積極的狀態接納新市民。要有序放寬大中城市的落戶條件,逐步建立城鄉一體、以居住地為依據的人口登記制度。推進戶籍人口的城鎮化,這是城鎮化的本質所在,也是新型所在。

  四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人口城鎮化提供堅強制度性保障。推進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大供給側的制度性改革。包括戶籍制度、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公共服務、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行政體制和行政區劃等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全面推進,又要重點突破。當前,涉及城鎮化的體制改革,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中央已有明確要求,思路也已清晰,如就業、保障房、基本公共服務等,各地各部門要堅決貫徹執行中央決定,克服困難,狠抓落實;二是方向和目標很清楚,有些地方已有試點,具體方案還需探索的,如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現在就是要努力找到"過河的船",找到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在推動改革和體制創新的過程中,能不能真正貫徹新的發展理念,能不能真正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很大程度上,就看我們能不能真正從制度上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