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經濟形勢分析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在當今新的歷史環境下,我國要想推動經濟進一步向前發展,則需要對整個經濟大局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並且根據經濟形勢的分析結果來推行相關的政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探討經濟金融形勢與巨集觀經濟政策》

  【摘要】本文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與巨集觀經濟進行簡要分析,指出下一步形勢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巨集觀經濟政策,並進一步對巨集觀經濟政策問題提出了相關措施。

  [關鍵詞]金融經濟形勢;巨集觀經濟政策

  一、目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中的關鍵任務

  1、從出口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利益出發,目前人民幣不能貶值。

  首先我們應當承認,如果人民幣也像周邊國家那樣大幅度地貶值,出口增長速度可能比現在高一些。但我們必須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增加出口是為了什麼。我們不應為出口而出口,出口的目的之一是要賺錢。我們賺錢的本事如何?所賺的錢與出口的增加成正比嗎?我們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可能已經是最便宜的了比如我國出口美國的許多商品,價格不僅大大低於“四小龍”,甚至低於“四小虎”,許多東西已經在地攤上出售,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通過本幣大幅度貶值來增加出口嗎?總不能發展到白送吧?所以,對目前的中國外貿來說,提高競爭力不能再靠貨幣貶值,而要靠品牌,靠提高產品質量,靠增加出口商品的技術附加值。從事外貿工作的人還應該向發達國家搞外貿的同行學習從事國際貿易的本事,而不能一味地要求或寄希望於本幣的貶值。

  2、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中,人民幣貶值對我國擴大出口的作用不大。

  為什麼作出這樣的判斷?第一,出口的增長不完全決定於匯價,還取決於進口國的經濟增長和國內需求增長狀況。在目前的國家經濟形勢下,無論我們想出什麼高招、採取何種政策,我們的出口也絕不可能達到1997年那麼高的增長速度,因為我們主要的貿易伙伴東南亞和日韓的經濟深陷泥潭,其他國家經濟增長也在放慢,其進口需求都在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使人民幣貶值,由於並不能因此而增加相關國家的國內購買力進而增加進口需求,對我們擴大出口作用不大。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那麼多大多超過50%,出口與經濟增長未見起色甚至出現負增長就是有力證明:1997年上半年,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對日本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4.1%,而貨幣大幅度貶值後的下半年,相反卻下降為負8.7%;到1998年5月,這些國家對日出口下降就更厲害了:與1997年同期相比,泰國下降23.4%,馬來西亞下降32.1%,印尼下降32.7%。而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對日出口比那些貨幣大貶值的國家的情況卻好得多,1998年1~7月僅下降了4.3%。特別是在全球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下,我國對歐美、拉美和非洲的出口仍保持18%以上的高速增長,更是有力證明。

  第二,從我國目前的出口結構看,一般性貶值對促進出口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據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講,中國的所有出口製成品中,進口的成分的價值含量已超過50%,假使人民幣匯率下調10%,它真正能發揮的作用不超過5%,而且就是這個5%,也馬上會被外部的壓價和內部的漲價所湮沒。對外經濟貿易部負責人也認為,人民幣貶值對緩解亞洲金融危機給我國出口造成的影響的實際作用不大,其理由,一是加工貿易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佔有很大比重,1997年為54.5%,1998年上半年為54.9%。這種貿易形式是進口原材料加工後再出口,如果人民幣貶值,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出口價格影響很大,這樣兩相抵消,將得不到好處。二是目前三資企業的出口佔我國出口的比重較高,1997年達到41%,1998年上半年為42%,匯率的穩定可堅定國外長期資本的投資信心,這是保持我國外貿出口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可以說比通過貶值刺激短期出口更重要。所以還是堅持匯率穩定為好。

  3、處理國家貨幣的匯率問題,不能僅僅考慮限制進口促進出口,還要看到它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所謂其他影響,首先是純經濟方面的其他影響,比如匯率貶值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增加國家和企業的外債負擔,特別是我國是一個在制度上不允許利用市場避免外匯風險的國家。到1997年底,我國的外債餘額為1309.6億美元,如果人民幣貶值10%,如上所述,它對促進出口沒有什麼積極作用,倒使我們每年平添1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債務負擔。貨幣貶值還涉及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的動搖和對投資環境的不良預期,這些也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其次還包括政治經濟影響,即關係到我國的國際責任和國際地位。為了有利於亞洲各國儘快走出困境,為了減少亞洲金融危機對世界的衝擊,避免全球經濟衰退,我國政府作出了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雖然也為此付出了經濟利益方面的代價,但在全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受到普遍歡迎和讚揚。儘管我們不過是第三世界的一個大國,顯示的卻是負責任的經濟大國的風範。這與日本形成了鮮明對照。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不僅政治上至今未為半個多世紀之前瘋狂掠奪亞洲各國資源、毫無人性地屠殺亞洲各國人民的侵略戰爭徹底悔罪這與德國也形成鮮明對比,而且經濟上專門利己,惟利是圖,甚至是以鄰為壑,對這次亞洲金融危機根本沒有采取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負責任的態度和任何積極措施。這樣的政治經濟表現還要建立什麼日元區,還要代表亞洲,想從經濟大國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這不是緣木求魚嗎?我國要樹立自己的形象,必須加速發展自己,從政治大國,發展成為真正的經濟大國,而且必須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這樣做,與日本比較起來,當然對亞洲的和平與發展、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要有利得多,因為中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沒有霸權主義的穩定繁榮的亞洲和世界。因此,我們在近期內要繼續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

  二、關於近期的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問題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能夠用來干預經濟,特別是進行總量調控的政策,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現在多數人認為不能抽象地談哪種政策更有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所適用的經濟環境各有側重,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果比較明顯,而財政政策的擴張作用比較直接,絕大多數時候需要二者協調配合,儘管因情況不同而在為主為輔上有所區別。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它們都是為著實現一定的巨集觀經濟目標,而逆對現行經濟風向、相機抉擇的反週期或熨平經濟週期的政策。基於此,我們能夠推匯出這樣的結論:第一,這兩大政策的鬆緊應因巨集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隨機調整,無論鬆的還是緊的政策,都不可能是中長期固定的政策;第二,政策鬆緊在性質上無好壞之分,與經濟實際相適應就是正確的,不能認為“緊”的政策就是好的、正常的,“鬆”似乎不大好,只能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