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政論文模板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飛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我國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從當前形勢來看,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情況不容樂觀,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時代特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的形成,對社會主義建設及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滿足人才全面成長的需要。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素質發展情況決定的

  從目前來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總體上是好的,他們對社會主義社會充滿了信心,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實現,他們與時俱進,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不管做什麼事,他們都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比較高。然而,我們在看到當代大學生好的思想素質的一方面,不能忽視他們思想素質中不好的以免,由於我們正處於時代轉換時期,所以部分大學生的時代感強但責任意識弱,雖然有很強的進取心,但是辨別能力有待改進,自制力方面也需要加強。這些情況都說明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情操迫在眉睫。

  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適應文化開放的大環境。胡錦濤強調,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

  知識和紮實本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鬥,這對於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巨集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對外開放的國策,對外開放的環境,一方面有利於我們廣泛地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思潮的傳入,使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化,打破了原先封閉條件下主流思想佔據主導地位、一枝獨秀的局面,出現了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多元化中還伴有強勢文化的擴充套件。特別是西方強勢文化、價值觀念對我國的主流思想的衝擊更為嚴峻。而隨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滲透和擴張,必將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信念、道德倫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開放的環境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並對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到體現主旋律、弘揚主流意識形態。面對新的發展趨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然不能,也不可能使學生的思想遊離於現實世界之外,必須突破高校和社會的隔離。牢牢地把握這個趨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勇敢的迎接社會和世界上各種思潮和文化,以非凡的毅力抵抗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蝕,以超人的能力辨證吸收借鑑其中的先進成果。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正確的認識世界、瞭解世界,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判斷、選擇、適應能力,才能更

  好的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 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高校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能對大規模複雜系統進行分析和管理。今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迫切需要人才具備獨創性、發明創造能力、想象力和創業精神等,要求高校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了解本專業知識,而且要深刻了解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國際背景。無論從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還是從實現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來看,都要求肩負培養高層次優秀人才重要使命的高等教育,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不少大學生極度缺乏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馬加爵事件”和“藥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們對人類的傳統文化遺產知之甚少,缺乏社會所需要的情操道德和藝術氣質。所以,這些大學生的信念、理想、德行和素養也隨之淡化了。當他們進入社會後,當理想與社會現實發生衝突,他們就會浮躁不安,消極抑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也會變得思想狹隘,不從大局出發考慮事情,有的人還不能正確辨別真、假、善、惡、美、醜,在人生軌道上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讓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情感和意志的培養,可以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堅持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

  優良傳統,高度重視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篇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徑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飛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我國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我們總結三十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績和經驗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當下大學生所表現出的行為養成和道德素質等方面的問題仍很突出,並直接影響到未來祖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整體水準。反觀大學生客觀存在的道德行為問題,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恰切的路徑上還須作出更加務實的選擇。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途徑

  一、必要性: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努力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我們黨強調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制定《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深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通過教學改革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課程體系。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敏銳把握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新要求,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

  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可以說,從探索與努力的程度上、實施的內容體系上,改革開放三十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績斐然;但從大學生實際行為表現上、思想政治教育效度上,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反思與進一步努力的領域。這主要體現在當下大學生自身的弱點上:

  1.轉型期對於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思想容易受到衝擊,是非觀念不強、判斷標準不一、理想信念不堅定,大學生易用個例否定理論、用少數現象解讀政策,以發牢騷來發洩對社會、政治和生活的不滿。

  2.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表現為社會責任感淡化、社會功德和傳統文化缺失。

  3.西方倫理與傳統道德產生衝突。西方文化的大量引進,衝擊了大學生傳統的道德觀念。“快餐文化”、追求享受、交往開放等大量西方的觀念被大學生所接收,在追逐西方現代觀念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觀念上的思想碰撞,造成大學生道德判斷標準模糊。

  二、可行性:大學生的主觀興趣與黨的政策支撐

  一種事物或一個問題所選擇的路徑是否可行,關鍵看受教育者主體的接受自覺程度;同時,還要看當下背景下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是

  否提供政治保障與支撐。二者兼具,就勢必確認了這一路徑的可行性。

  1.把握大學生高雅的主觀興趣

  青春年少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是大學生的自然優勢。除了對知識的渴望、對理想的憧憬外,他們還有著活躍的思想和廣泛的興趣。在《關於大學生興趣愛好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瞭解到,被調查大學生中喜歡看影視名片的佔53.13%、喜歡聽音樂的佔50%、喜歡讀文學作品的佔28.13%。關於“這些興趣愛好獲得的明顯收益”,選擇“能陶冶性情”的佔54.17%、選擇“能豐富大學生活”的佔45.83%、選擇“能提升做人品位”的佔43.75%、選擇“能提高審美志趣”的佔35.42%。這說明,大學生對於高雅的藝術品位給自己帶來的收益是充分肯定的。

  2.民族精神的理性迴歸

  近年來,主流媒體有關國學的“百家講壇”為國學的日漸升溫營造了濃郁的輿論氛圍。從讀《論語》開始,一股強勁的國學熱在中華大地掀起,特別是在大學生這一精英群體中逐漸奉為時尚。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雖然由於時代的侷限而存在很多不和諧的音符,但一些優秀的理論對今天社會的發展仍然有著不容忽視的啟迪作用。國學並非簡單的文史哲,而是一門吸收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精華的深奧學問。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提高自身的國學修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國學重新迴歸。當前,大學生們也正是逐漸認識到了國學的博大精深,才從思想深處樂於感悟國學中的人文情懷和民族精神,並使

  這種人文情懷和民族精神漸漸走向理性迴歸。

  三、當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徑

  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的功利性及其與形式上的脫離性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筆者認為,任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只有在恰切的形式路徑中探尋科學務實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教育效度的最大化。

  1.整合時政教育資源

  目前高校向大學生實施的“兩課”是教育部統一下達的指令性的三門課程,即《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三門課程圍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和學習實際,重點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政策教育、國情教育。如果單純以這三門課程為指定內容,相繼開設或並列授課,勢必會因為其內容的抽象性、交叉性和政治功利性而導致大學生的厭學情緒並付諸厭學行動。如果以專題的形式,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就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政策,採取報告、解讀、討論等方式,在三門課程的內容框架內,充分整合時政教育資源,不僅為大學生提供最新的時政資訊,而且在動態的時政資源傳遞過程中激發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精神和學習熱情,勢必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開發儒學教育資源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國學中有著取之不盡的思想教育資源。高校應該有針對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實“兩課”內容、及時反映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時,將國學的精華融入其中,並不斷豐富教學形式,以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正是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

  3.優化公共藝術教育資源

  藝術教育的德育效應,並非是由藝術教育徑直指向德育的“兩點”單線運動,而是通過藝術教育價值的全方位彰顯,最終實現由審美到立美、立德和立人的“四點”相接的多維運動鏈條與理論構架。在藝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引領學生由感官的薰陶轉化為內心對藝術的認識和體會,從而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醜、辨榮辱;在對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欣賞的同時,瞭解自然、瞭解社會、瞭解歷史,從而獲得廣博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