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短文

  孩子教育是每個家長及老師關心的話題。針對孩子教育問題,在生活、學習中,家長能給與怎樣的幫助呢?下面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教育孩子幾篇小短文,歡迎閱讀。

  教育孩子小短文一

  有位父母天天衝孩子喊:"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當大隊長,你才當小隊長 ,人家比賽得第一名,你才得第10名,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兒子!"

  兒子生氣了,也衝父親喊:"爸,你瞧人家李叔叔當局長,你怎麼才當小科長?人家張 叔叔每月掙5千,你怎麼才掙2千?人家隔壁王大哥家有個‘大螢幕',咱家怎麼才是21寸的 電視?我怎麼有你這麼個爸爸?"

  爸爸一聽急眼了:"小子,別跟人家比,人比人氣死人!"

  兒子說:"那您怎麼老拿我和別人比呀?"

  爸爸啞口無言,聰明的孩子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仔細想想,生活中不就是這樣:自己過自己的日子,用不著和別人家比!他家有什麼和你家 沒關係,中國老百姓都懂得這點,所以大家心平氣和地享受著各自的生活。

  對孩子也是同樣!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不同"的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孩子接受教育目的, 也是尋找"最真實的自己"。不必總讓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競爭,應該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你真棒!"這句話,正是開啟孩子心靈寶藏的一把金鑰匙。

  我常常和孩子們說:你的爸爸媽媽有千千萬萬的精子和卵子,在結合中都壯烈地"犧牲"了 , 只有一個最棒的精子和最棒的一個卵子結合成功了,創造了人,而這個人就是你!你生下來 就是最棒的,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任務就是把你"棒"的地方奉獻給這個社會,讓世界因為 有了你 而更美麗!你沒有理由瞧不起自己,即使大家都瞧不起你,你也要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 ,我一定能行!""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個性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渴望聽到喝彩!

  教育孩子小短文二

  我的世界你懂嗎

  這是一個美國孩子寫給父母的信:我的手很小,無論做什麼事,請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腳很短,請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樣見過世面,請讓我自己慢慢觀察一切事物,並希望您不要過多地對我加以限制。

  家務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暫的,請花些時間給我講一點世界上的奇聞,不要只把我當成取樂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請對我的反應敏感些,不要整天責罵不休。對待我應像對待您自己一樣。

  我需要您不斷鼓勵,不要經常嚴厲地批評、威嚇我。您可以批評我做錯的事情,但不要責罵我本人。

  請給我一些自由,讓我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允許我不成功,以便我從不成功中吸取教訓,總有一天,我會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請讓我和您一起娛樂。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從孩子那裡得到歡樂一樣。

  河南七色花福利幼兒園園長蔡蕾說,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也都有一顆隱藏著的童心,種種生活讓大人們失去了童心,又找不到開啟孩子童心的鑰匙。父母要跟上孩子的發展變化,瞭解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的變化,理解孩子的歡樂和苦惱,這是保持童心,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心靈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礎。

  教育孩子小短文三

  美國有一個家庭,母親是俄羅斯人,她不懂英語,根本看不懂兒子的作業,可是每次兒子把 作業拿回來讓她看,她都說:"棒極了!"然後小心異異地掛在客廳的牆壁上。客人來了, 她總要很自豪地玄耀:"瞧,我兒子寫得多棒!"其實兒子寫得並不好,可客人見主人這麼說,便連連點頭附合:"不錯,不錯,真是不錯!"

  兒子受到鼓勵,心想:"我明天還要比今天寫得更好!"於是,他的作業一天比一天 寫得好,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提高,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優秀學生,成長為一個傑出人物 。

  這就是孩子。你說他行,他就行;你說他不行,他就不行。你為他喝彩,他會給你一個又一 個驚喜,你說他不如別人,他會用行動證明他真的很笨。大人就是這樣用語 言來塑造孩子的。

  記得我兒子三四歲時,我媽總和我說:"你兒子就是懂禮貌,來客人還會給人家倒水呢!" 姥姥越這麼講,兒子越發懂禮貌,一來人就忙乎。一個大熱天,一位老爺爺來家裡串門。兒 子見了,立刻找來一個大芭蕉扇給爺爺扇。老爺爺高興極了,摸著兒子的頭說:" 這孩子可真懂事,這麼小就會照顧人!"爺爺走時,兒子一直跟到門口 。老爺爺對兒子說:"留步吧,孩子,別送了,你這麼小就會送客了 ."

  教育孩子小短文四

  母蟹對小蟹說:“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能直著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這是說,母親必須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不管我死在什麼地方,請不要把我同貴族、名流、富豪們葬在一起,請把我埋在普通的猶太工人、老百姓中間,讓我的墓碑能夠點綴周圍普通的石碑,也讓他們裝飾我的墓碑。”這遺囑出自俄國籍猶太作家肖洛姆·阿萊汗姆的手筆。與這份遺囑一起留給後世的,還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記滿了尖酸刻薄、謾罵詛咒的語言。例如:“吃——讓蛆蟲把你吃掉!”“叫——讓你牙疼得叫起來!”“縫——讓縫衣針扎死你!”……

  原來,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親,父親給他娶了個心腸毒、脾氣壞的繼母。繼母經常用惡毒的語言謾罵他。肖洛姆從不頂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繼母嘴巴里“吐”出的詞語,記錄在筆記本上。後來,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咒罵和尖酸刻薄的詞語,都是從繼母那裡“借”來的。

  事實證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覺影響著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鏡子”,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應是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