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探析論文

  語文教育不僅能訓練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探微》

  摘要:語文是工具,更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教育,然而,在教學中,不少老師忽略了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本文就高中語文的審美教育談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027-01

  語文學科不僅是訓練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學科。語文教育是一種美的事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審美中獲得知識。美的具體性、情感性決定了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去創造美,指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鑑別生活中的真、善、美.語文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內蘊豐厚的藝術魅力是學生精神生活、情感培養和智力發展的動力。可以說,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

  1.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努力培養學生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當代青年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進行對他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自覺地尋求生活如何美,人生如何美,此時他們的思想與感受最為敏銳,能深入到社會人生最細微的瑕疵中,但他們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練,閱歷淺,知識單一,對事物的鑑別能力比較差。在審美教育中,我們必須幫助學生練就一雙"慧眼",鍛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質屬性,瞭解美的現象與美的本質的關係,從而獲得對美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如小說《項鍊》中的路瓦栽夫人,雖天生麗質,但心靈並不純美,是一個愛慕虛榮,醉心於奢華生活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形象。她儘管出身低微,社會地位低下,但由於受資產階級虛榮心的支配,對奢華的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生活非常向往並盡力追求。為能在上流社會露一下臉,她費盡心思打扮,找女友借來了項鍊,參加了所謂上流社會的那種燈紅酒綠的夜會,然而樂極生悲,在歡樂和讚美聲中丟失了項鍊,最後付出了十年艱辛的勞動。在教學中,應通過對路瓦栽夫人這個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使學生充分領會作者的美學觀點: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虛榮,孜孜以求物質享受,結果毀掉了自己的青春,因而她的靈魂是醜惡的。

  2.重點培養審美能力

  高中是承前啟後的階段,既是把審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做好鋪墊,加強審美想象力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日常性情感逐漸發展為審美性情感,他們能對作品所隱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從教材方面看,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些全部都是文學作品,而且以詩歌、散文、小說為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且大都十分講究含蓄,常常是紙短意長寫而不滿,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點,極具有限中富含無限的藝術效果。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審美想象是審美反映的樞紐,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巧妙聯絡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去強化感受,適當用某作家的作品來補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覺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見聞感受,甚至是跨時空的、跳躍性地重組積累的意象以幫助學生探幽發微,形神兼備地領會作品的意象及深層意蘊。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潛在的創造思維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加之審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創造,這就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成為水到渠成的一步。

  3.重點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

  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和基礎的紮實,高中學生的思維具有了充分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內省性,其辯證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日趨成熟,智慧發展上出體現出漸次向以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為主的方向。而且,在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作品的深入認識達到了審美理解,逐步能從美學的意義上去體味和認識作品。學生作為鑑賞的主體越來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賦予物件以不落俗套的內涵。如果缺乏一種深層的抽象思考的自覺性,就無法滿足這一需要。換言之,沒有學生理性思維的注入,作品還只是獨立於學生以外的事物,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便無從實現。學生越來越呼喚評價性閱讀。

  4.相信學生,尊重個性審美傾向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在實踐著審美活動,他們在自覺地評價他人、評價自我,自覺地探求生活美、人生美,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就是審美家族的新型人才。教師有必要考慮並肯定他們的某些觀點,要相信學生,要尊重他們的審美傾向。

  對於文學作品的欣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暢所欲言。例如指導鑑賞《米洛斯的維納斯》時,讓學生討論:"是雙臂完好的維納斯美,還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美?為什麼?"有的學生認為雙臂完好的維納斯美,有的則認為雙臂殘缺的維納斯美,而且說得都非常有道理,最後我給大家總結:"二者都很美,但有雙臂的維納斯卻只有一種形象美,而雙臂殘缺的她恰恰因為失去了雙臂,更能引發人們無窮的想象,不同的人的腦海中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維納斯,而且都很美。也就是說,是殘缺激發了人們的無窮想象力,維納斯才有了永恆的美。這就是藝術上的殘缺美。"經過交流,學生們認為沒有強迫接受某種觀點之感,思維有了自由飛翔的天空,因而願意傾心賞美,並能夠陶醉於趣味無窮的體驗與想象之中,使審美能力進一步加強。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鑑賞評價的同時啟發了思維,學生在感性基礎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煉,並不斷髮揮主體的能動性,盡力捕捉新鮮而獨特的情思,於一連串原儲存表象的分解與重組中創造出新的意象。雖不如原文意象豐富,卻可能生髮出新的認識。學生也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獲得了審美的愉悅。逐漸地,作品裡、意象中蘊涵著的美滲透到了學生的心中,淨化了他們的心靈,提升了他們的人格。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