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關論文。文章僅供參考閱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全文如下:
 

  一、旅遊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徵

  何謂旅遊管理才人才,這是我們在探討如何培養旅遊管理人才之前所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首先,旅遊管理人才應當具有綜合性,其次是實用性,再次是適應性,最後是國際性。這些特性是作為一個合格的旅遊管理人才所必須的。因此,教學實踐應該以目的出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服務不是一種有形的實體,提供服務型產品的供應必須注重物件的感受。旅遊管理人才的存在就是為了更高效地為旅客提供旅行服務。作為一個旅遊管理人才首先必須深刻理解什麼是服務,什麼是、生產與消費同一性,不可貯存性以及質量評價的複雜性。正是因為服務具有如此複雜而又獨特的特性,因此作為一個專業的,優秀的旅遊管理人才,就必須能夠掌握這些特性,而掌握這些特性就必須具備綜合性。

  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作為一個專業的旅遊管理人才直接面對的是市場與客戶,而不是巨集觀的理論,市場與客戶是瞬息萬變的,因此旅遊管理人才必須具備實用性,實用就是能夠應對市場的變化,滿足客戶的需求。

  由於市場與客戶的變化,旅遊管理人才必須要有足夠的適應性,去適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時間與空間的,同時也涉及到社會與文化,尤其是在國際旅遊領域,社會與文化的變化更顯得尤為突出

  我們來談論一下國際性問難。這是長期以來被我們忽視的一個問題。隨著國際化、全球化的不斷加深,跨國旅行已經成為了旅遊業的主流。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國內遊,而選擇國外遊。但是,顯然並不是所有的旅客都能夠很好的適應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儘管他們在國外待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必然會遇到許多意外時間,因此這就需要旅遊管理者能夠預先預見到一些問題,同時也能夠設計出完善的應對措施。這就需要旅遊管理者本身對於國際市場有足夠深入的瞭解與認識。這也正是國際性的重要體現所在。

  二、我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旅遊管理人才的培養都是一種理論培養,缺乏實踐能力的培訓。因此,所謂的旅遊管理人才,充其量只是一種理論人才,嚴重缺乏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與經驗,不僅沒有市場競爭力,而且實際工作能力極為低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的滯後

  很多高校的旅遊專業本身並不具備足夠的實力,其教學的內容也是根據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出發,嚴重與市場脫節。學校根本就不瞭解市場,學校也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空間。因此,教學內容往往與飛速變化的市場之間形成了嚴重的脫節。

  二實踐能力不強

  我國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一種應試教育,是以課堂、教室,知識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於,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知識的運用。事實上,這種教育模式給予學生的都是一些已經“死亡的”知識,因為跟市場相比,跟真實的客戶相比,這些知識是沒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成天坐在課堂裡聽教室講課的學生而言,根本不具有操作這些理論的能力。即便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文字掌握得再好,最後仍舊不具備合格的旅遊管理人才所具備的能力。

  三專業教師能力不高

  旅遊業是實踐性行業,需要的是既有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然而,從現有的統計資料來看,多數旅遊管理人才培訓機構的在職教師都沒有直接從事過旅遊行業的經驗,甚至都不是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的。這種現狀,直接導致了中國旅遊管理教育的總體水平是極為低下的。自古有云:名師出高徒。沒有合格的旅遊管理教師,怎麼可能會有合格的旅遊管理人才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與足夠的重視。

  三、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的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基本上已經清楚了我國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就以上問題進行深入地思考從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準確定位旅遊管理人才

  長期以來,由於一些旅遊管理人才培訓機構缺乏市場意識,缺乏目標意識,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費。作為一個高效負責的旅遊管理人才培訓機構,必須深入研究市場,根據旅遊行業以及市場需求培養相應的管理人才,從而不斷地適應新形勢下我國旅遊行業發展的新需求以及新方向。同時,更應該立足於自身的專業與特點,正確地把握區域環境,尤其是要正確評估師資力量,加強教師的培訓,有機地整合自身的資源,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只有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才是提升整體培訓實力的出發點。因此,機構應該讓教師深入旅遊產業一線,尤其是要積極地尋求戰略合作伙伴,與知名的大型旅遊服務企業合作,這樣形成一個完成的產學鏈條。同時,也可以從企業聘請高階管理人才任教,不能拘泥於體制等因素。要積極鼓勵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繼續學習,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可以通過集中培訓,繼續教育,學習進修、留學深造、外出考察等等多種渠道與形式的培訓方式,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只有理論與實踐完備的教師隊伍,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旅遊管理人才。

  3. 合理設定旅遊管理課程

  旅遊管理是一項集實踐性,應用性與可操作性於一身的專業。沒有實踐也就沒有理論,新的實踐會產生新的理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一種理論的誕生就意味著它開始過時了。目前,我國的旅遊管理人才培訓機構在旅遊課程的設定上,不僅強調了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並且突出了實踐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旅遊管理課程的設定已經無法適應我國當前旅遊行業發展的新需求。

  同時,從我國旅遊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旅遊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業、而在景區以及旅行社或是其他旅遊企業中的則相對較少。這對於綜合性、複雜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旅遊產業而言是極為狹窄的。因此,在課程的設定上我們必須考慮到市場的要求,企業的要求,課程的設定必須是多元化,複合型的,我們不是為了整個行業中的某個工種在培訓人才,而是要在更為巨集觀的高度,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人才。這是課程設定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