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方面的感悟有哪些

  教育孩子是令人非常頭疼的一件事,但是還是不少家長成功教育好孩子並作出一些教育孩子的感悟。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感悟,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感悟

  一、對孩子總是抱有欣賞的態度

  在和這些父母交往的過程中,你會感覺到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欣賞有時候讓你動容,比如這些孩子在家裡都有自己的小名,父母叫的時候通過語音語調你會感覺到這些小名就是專屬於父母的。別人叫的時候會黯然失色。他們在談論自己孩子的時候也絕不斥責和抱怨,即使自己的孩子相貌並不出眾,有時候考得也不好,但他們從沒有抱怨,很平靜地幫助孩子分析問題。

  欣賞並不等於不切實際的誇獎和鼓勵,而是來自內心的一種默默支援,一種心照不宣的力量。在和這些父母接觸中,我能感覺到自始至終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永不枯竭的欣賞的力量在存在。

  二、原則性強,不輕易因人因事而改變自己的主張

  孩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父母清清楚楚,並且立下規矩。絕不會輕易改變的。

  比如,該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寫作業,該讀書的時候,一定要讀書,不會因為今天是週末或者今天情況特殊就有所改變。尊敬父母,不撒謊,誠實,如果違反絕不輕饒,這是一條做人的底線。

  三、善於經營自己的家庭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縱觀這些父母的家庭,家庭氛圍和諧溫馨。

  父母之間很少發生爭執,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感覺到溫暖和依靠。母親往往在家庭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們把家打掃的乾乾淨淨,整理的整整齊齊。

  不在乎穿多貴的衣服,用多貴的東西,關鍵在於把孩子大人都打扮的利利落落。

  四、明事理,舉止穩重,樸素低調

  父母都很通情達理,善解人意。

  對問題的看法往往非常折中,不偏激不固執,舉止穩重,談吐優雅,不給人盛氣凌人的感覺,很少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家庭和收入。

  五、關心但絕不溺愛自己的孩子

  他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很關心,但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能斷然拒絕,而絕不後悔,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也不會姑息遷就。

  教育孩子的心得

  1.面子心態+害怕犯錯

  中國人的習慣是把別人的成功與失敗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別人”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別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別人不好了Ta也沒面子。

  別覺得可笑,這個“別人”就是自己的家人,親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沒反應過來。你要是說這些人都不是“別人”,只能說你分不清人際界限。

  沒錯,攜帶者你的基因的,流著你的血的,從你身上掉下來的這塊肉,是“別人”。

  如果你不能接受這一點,你就不免會過度參與ta的生活,因為你沒有把ta看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獨立於你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的人,去尊重。

  不少家長就是因為把孩子看成與自己不可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錯,就覺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損,俗稱沒了面子。

  一個人擔心自己會沒面子的時候,Ta就會焦慮,使盡一切辦法,去維護住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免嚴正以待了起來。當孩子一臉無辜地望著你的時候,你心裡想的卻是怎樣看住這個啥也不懂的小屁孩,跟在屁股後面,生怕ta犯一點錯,自己就會覺得萬般羞恥。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為掛鉤的後果就是,你會為了避免這種羞恥的感覺,而對小孩嚴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適合這樣被管教嗎?這樣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結果嗎?未必。

  不少嚴厲的父母其實對自己也相當嚴厲,自己本身就因為害怕犯錯而過得十分壓抑,也因此,為了保持自我感覺的完美,而去嚴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規律,對孩子的常見行為問題,除了打罵和說教想不到其他的辦法

  其實完美主義的家長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隱藏起了自己的真實意圖,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其實很重要。心理學家華生曾誇下海口說,給我12個健康的嬰兒,並在我自己設定的特殊環境中養育他們,那麼我願意擔保,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個嬰兒,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雖說有些誇張,但這也反過來提醒了家長們,即使自詡孩子遺傳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將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決不能隨便應付了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因材施教”,其實對孩子來說,不光要根據他們的天賦來栽培,還需要根據他們生來的脾氣秉性,依照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式來栽培,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是否能夠按照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來教育,也許會對孩子最終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差異。

  一個只懂得打罵和說教的家長,和一個能夠依照不同的情況,找到最合適的教育方法的家長,哪個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利?顯然是後者。

  同樣是家長,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寫育兒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別人寫的育兒攻略?這除了經驗之外,更多的是一個家長在育兒方面動的腦筋夠不夠,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問題是積極處理還是消極應對。而這些,正是那些經常板起臉教訓孩子的家長,所欠缺的。

  3.身為家長的自覺性不夠,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時走在街上時,經常能聽到媽媽們用近乎斥責的口吻對孩子講話。無論心裡多麼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從自己的意願,但碰到著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時候,媽媽們就會不自覺地變得煩躁起來,甚至遷怒於自己的孩子,這種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氣的做法,只能說是她們對身為母親的自覺性還略顯不足。

  語言因其使用方式的不同,有可能會變成一把毀掉孩子的利刃,也可能對促進孩子的成長髮揮出魔力。

  因此作為家長,在孩子面前,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家長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還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婦還是大當家,管你自己認為自己是暴脾氣還是溫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親母親,別把工作中的你、家庭關係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帶到孩子面前來。因為你的一舉一動,有可能會對ta的人生造成至關重大的影響。

  有些家長之所以不得不板起臉來對孩子凶,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正在干擾自己對孩子的態度。也不認為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有什麼問題。儘管讓孩子承受一個大人的情緒,這可能是不公平的。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但是假如不板起臉來,就一定沒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嗎?

  如果不板起臉來教育,可以怎麼教育?給父母支招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停止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實用心理學的說法來講,就是塑造行為的過程。

  在神經學上,要改變一個行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為。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你認為不好的行為時,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明確的路來給ta走。

  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這條路,你要先牽ta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好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而父母塑造行為的工作,也應該這樣展開。

  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1.釣魚

  有一個博士生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所裡學歷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心想與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漁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快步如飛的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瞪得都快要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面上飄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啊!過了一陣兒,副所長也站起身來,走幾步,蹭蹭蹭的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高手集中的地方了?”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10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廁所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就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埋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學歷代表過去,只有學習能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性的團隊。

  教育啟示:

  學歷代表過去,只有學習能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性的團隊。

  所以,一定不能只看中孩子的成績,追求多高的學歷,更重要的,要培養孩子的能力。

  2.趕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旅店裡。

  考試前兩天他做了2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夢到下雨天,他帶了斗笠還打傘。這2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

  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旅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你怎麼今天就要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

  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中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

  秀才一聽,覺得此人說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的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教育啟示: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你總是打擊小孩,小孩就會放棄很多機會。而樂觀的家庭,會讓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無所畏懼。

  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3.挑水

  一個地方有一條河,河邊有兩座山,這兩座山上分別有兩座廟,廟裡都沒有水源,用水都要到山下小河去挑,為此專門各選派一名和尚負責下山挑水。

  由於天天一起到同一個地方挑水,這兩名和尚逐漸成為了好朋友。過了三年,有一天,A和尚發現B和尚沒有來,也沒發現B和尚廟中的其它人下來挑水,他就想可能是B和尚今天有事沒空;到了第二天,A和尚還是沒等到B和尚,他想可能是B和尚今天又有事沒空;過了一個星期,A和尚還是沒等到B和尚,他想可能他的朋友B和尚也許生病了,不能下來挑水,我得去看看他。

  於是,他爬到B和尚山上的廟中,看到B和尚精神煥發,他就奇怪地問:“老兄,你這一個星期沒到山下去挑水,難道你們不用喝水嗎?”B和尚連忙說:“有啊,我們有喝水啊,而且在喝清甜的水啊。”聽後A和尚就用疑惑的眼神看著B和尚,B和尚把A和尚帶到後院,指著一口水井對A和尚解釋說:“這口井,是我在這三年中,在每天挑完水、做完功課外,抽空慢慢挖出來的。有時即使很忙、很累,我也沒放棄,到上週,水井終於挖出水來了,現在我不用下山挑水也有水喝了。”

1.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心得體會

2.教育孩子心得體會範文

3.寒假教育孩子心得體會3篇

4.教育孩子反思和收穫有哪些

5.教育孩子懂禮儀的感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