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外國直接投資的引入依據和風險

  論文摘要 國際投資一直是國際公法有關國家責任的中心議題,更與國際經濟法密不可分。明確外國直接投資的概念、利弊、理論依據和現實需要,關注國際投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全球經濟的復甦,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 外國直接投資 發展中國家 跨國公司 經濟發展

  一、全球投資趨勢和發展中國家現狀

  201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小幅漲至12.4萬億美元。這種溫和的增長,主要歸功於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提升。包括市場拓展在內的強健經濟基礎,穩定的盈利增長和對公司資產的樂觀估值,使在發展中經濟體進行跨國併購的價值翻倍。外國子公司,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其利潤的增加提高了再投資收益。隨著更多的國際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在這些國家的投資以維持成本效益,力圖保持在全球生產網路的競爭力。
  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之間的區域FDI一直在快速增長,到2010年首次吸收了一半以上的FDI流量。在主要新興地區,如東亞、東南亞和拉丁美洲,都可以看到FDI的強勁攀升。同年,有賴於國際資本市場的改善,盈利能力的提高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健康增長,FDI內流量增長了7%,高達19萬億美元。發展中經濟體由於相對快速的經濟復甦和較為旺盛的內需,FDI內流量增長了12個百分點,為574億美元。
  東亞、南亞、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投資者,同樣也是FDI外流量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作為FDI的首要來源,資本流出增量均超過十億美元,分別達76億和6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中國企業在廣泛行業和多個國家,積極收購海外資產,持續他們的搶購風潮,對外總投資量已超過日本。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的跨國公司,涉足於其他復甦勢頭強勁、經濟前景上佳的新興市場的投資。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在《2011年至2013年世界投資前景調查》(WIPS)中聲稱,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正成為舉足輕重的投資者,而且這種趨勢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繼續保持。

  二、外國直接投資的定義

  “投資”作為國際投資法的基本要素,儘管在以《國際投資爭端解決公約》(ICSID Convention)為代表的國際投資條約等國際投資法律淵源中,沒有得到詳細準確地界定,但是學者們一般認為,任何金錢或具有經濟價值的其他形式資產的投入,長達不固定期限或五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就是投資。外國投資,狹義來說,則是指在一個國家以外獲取資產的行為。這些資產可以是金融資產,如債券,銀行存款及股票,也可以是所謂的直接投資,涉及生產資料所有權,如工廠和土地。 擁有控制企業運營的股權,也被視為FDI。

  三、發展中經濟體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依據

  發展中經濟體將引進FDI作為發展的一項重點戰略,既有巨集觀經濟層面的考量,也有微觀經濟和管理方面的因素。
  (一)彌補國內低值儲蓄
  生產率和生產力低下,反映在國內儲蓄上,就是資金匱乏,實際收入水平低,形成“貧窮的惡性迴圈”。這也是儲蓄不足,迴流至低實際收入的投資量小的結果。FDI能夠提供額外資源,補足國內資金缺口。本國資源與外部資源相結合,可以打破貧困的惡性迴圈,促進發展,提高實際收入和就業率,有利於全社會收入的合理分配。因此,FDI在補充國內資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解決外匯缺乏
  不利的貿易條件,支出與經常賬戶的逆差,出口能力下降,是導致外匯不足的一部分原因。這些原因又都可能源於長時期過低的資本投資。在此種情況下,民眾的購買力過小,投資的動機便不復存在。這是貧困惡性迴圈理論的第二個層面。在這個階段,通過貿易和資本流動,可以使在發展中經濟體投資的微弱誘惑,和在發達經濟體中投資的強誘因得到平衡,有助於發展中經濟體超負荷增長。這也是國家依靠出口創匯和資金流動,特別是FDI,通過進口以積累資金的一種方式。
  (三)順應社會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發展的需要
  社會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的發展,是管理和社會的需求,在短期內不會刺激經濟,卻有利於經濟的長期執行。事實上,社會的基金應該著力刺激經濟有創造性的部分。除了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有必要提高作為經濟主體的人的質能,並持續推進生產性活動。

  (四)滿足不同產業的選擇偏好和宗旨
  鑑於其在GDP中的大比重,須大力支援重要的傳統經濟部門並予以改造。政府加大對傳統經濟領域的投資力度,也往往由此揹負起沉重包袱。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工業、原材料、農業和採礦業皆隸於此列。困難時期,這些國家必須從質與量方面維持或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以保障或擴大其市場份額。例如,2005-2007年,因為石油需求的增加,競爭日趨激烈,石油出口國不斷擴大投資,與其過去在石油市場預定份額的一貫行徑背道而馳。市場的快速變化引致的迫切投資需求,往往要通過國內渠道解決。如果工業部門的需求和產量增加,直接或間接地給原材料生產商造成擴資壓力,投資融資導致債務增加,為保證國內儲蓄,國內或國外市場銷售再添負擔,而進口增多引發新的外向型依賴。同時,由於競爭激烈,沒有足夠的利潤支援投資,又令債務上漲。在這種情況下,FDI是唯一的出路。
  綜上,低國內儲蓄,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整體失衡,社會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開發,具有特定需求和社會政治目標的部門,是吸引FDI的四個主要出發點。從更籠統的角度來說,外債也依賴於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而特定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以縮小落後差距,降低利率,減少經常賬戶赤字,抑制國民產值低增長率,降低失業率,改變消極影響購買力、有效需求和產量的收入分配不均,提高資本效率。從新古典主義的角度看,所有這些因素共同造成資本稀缺而亟需FDI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