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淵源流長的範文

  我們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中國茶文化知之甚少。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一葉一菩提 淵源流長的中華茶文化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茶道是茶葉品飲過程中的最高境界,核心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鍛鍊,這正是中國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

  2

  中國淵源流長的茶文化與我的生活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陪伴我們走過了五千年的歷程。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茶之緣,始於隋朝前的茶之用,釀於唐朝而盛於宋明的茶之品。到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都是以我國古代哲學為思想,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藝術為底蘊。她始終貫穿著中國儒雅的茶道精神,並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氣質和風格各異和茶藝形式。

  在我看來,茶是美好的,是健康的。我愛茶。是茶改變了我。和茶結緣是很巧的,那時是初中的畢業家長諮詢會上,每個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考慮上哪所學校,我媽媽突然聽說有茶藝,回家就跟我爸爸說了,由於我爸爸做的工作也是中國的文化類的所以他很贊成我學習這個。他的想法也很好,對茶藝這一行業沒有誤解,還鼓勵我好好的學將來傳播我們中國的茶文化。最初我根本就不懂啥是茶,沒接觸過。到學校後上了幾個星期的學,每天都是禮儀呀茶的文化啦,還有茶的專業課。頭都大了。尤其是禮儀課。每天都要培養我們的外在及內在的氣質,這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好的,要慢慢的去領悟,去感受,要發自內心的去體會。我是個很馬虎的孩子,心不太細也太鬧騰,經過慢慢的培養現在的我可以說是一個大家閨秀的樣子了,呵呵。一看就很有氣質,所以嘛我建議大家來了解一下茶,我們的茶。你會有很多收穫的。

  3

  古董茶具折射廣西茶文化淵源流長

  新石器時期的寬把帶流黑陶蓋杯、三國吳越窯的青釉四系瓷罐、唐代的鎏金雙鳳紋帶蓋大銀盒、南宋的建窯黑釉茶盞、明朝的雙耳玉杯、清朝乾隆御題詩的三清茶詩瓷碗……12月25日開始在廣西博物館陳列大樓二樓西廳展出的“古韻茶香——鎮江博物館館藏曆代茶具精品展”中,這些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品種、不同質地的85件茶具讓大家瞭解到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茶史。

  用心良苦的茶具精品展

  雖然本次茶具展以江蘇鎮江博物館的展品為主,但有心的觀眾能發現展廳中有兩面牆上詳細地介紹了廣西自己的茶文化,包括了少數民族特色打油茶、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六堡茶、古代廣西境內部分知名窯口等,其中尤以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曾途經廣西的考察佐證特別吸引人。

  “廣西自己的茶文化其實也悠久而豐富,例如田東縣境內的橫山寨就曾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雖然歷史發展、社會變遷,那條商貿古道繁華不再,成群結隊的馬幫也找不到身影,但自古飄來的悠悠茶香依舊在廣西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散發著獨特的氣息。”廣西博物館館長吳偉峰介紹,希望能借本次茶具精品展讓大家對中國茶文化感興趣,並瞭解到更多廣西茶歷史,正是本次辦展初衷。

  茶馬古道途經廣西有圖有真相

  說到茶馬古道,不得不提在中國歷史悠久的茶馬互市傳統。從隋唐始,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一直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交易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不僅僅只是茶馬交易,更是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它主要分為川藏、滇藏兩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兩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

  “廣西與茶馬古道的起點——雲南交界,是連通滇黔川藏與華南地區的門戶,屬於茶馬古道的東段。”當記者看到這樣一段文字敘述時,頗感興趣地向吳館長求教,如何求證到茶馬古道經過了廣西呢?

  吳館長解釋,首先從各種文獻資料中收集獲知,在古代,廣西與雲南東部、廣東西部、貴州南部、湖南南部及海南同處百越文化區域,彼此之間就來往密切,是茶馬古道的先聲。之後唐宋以來,漢藏以及西南各民族之間進行商貿往來日趨頻繁,茶馬古道由此興起。茶馬古道延至桂西地區以後,貨物經此中轉,或就地集散銷售,或改運輸方式由人挑馬馱為內河船運,沿右江順流而下,經邕江、西江、珠江,到達廣州,再由廣州海運至東南亞地區。

  縱觀整個茶馬古道的線路,廣西段是陸路與水路的勾連環節,是茶馬古道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承接點。

  吳館長指著分別註明“位於廣西那坡縣茶馬古道石板上的馬蹄印”以及“茶馬古道廣西段的遺存”文字的兩張圖片告訴記者,這些都是考古單位親自實地走訪後拍下的照片資料。

  橫山寨、中和窯、嚴關窯都曾見證廣西茶歷史

  據考古專家研究發現,廣西田東縣境內的橫山寨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南宋失去半壁江山之後,與金國隔江而治,一方面需要重整軍備,戰馬必不可少,但已不能從西北的新疆、蒙古徵集戰馬了,只能轉而求索於西南。另一方面,江浙一帶盛產的絲綢、茶葉過去是經河西走廊出口西域,但因金國的阻隔而被裁斷後,茶葉、絲綢都迫切需要一條新的流通渠道,所以同樣轉向了西南。

  史載,橫山寨馬市每年馬匹的貿易量達40000匹之多。這些馬匹大都來自西南的大理等地,用來交換茶葉、瓷器等。於是江南的商品經洞庭、湘水、靈渠,下灕江、鬱江進入右江河道,船運到橫山寨,再從橫山寨渡河,經德保、靖西、那坡,雲南的富寧、昆明到達大理,再延伸到麗江,出緬甸、印度直到西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橫山寨始以軍事而立,後以商貿而興,逐漸崛起,變成涵蓋西南、華南地區的商貿中心,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大集市。

  2011年3月,在現今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百銀村發掘的百銀城址,就曾是宋代橫山寨的治所。城址內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主要有青瓷和青白瓷兩大類,也有少量黑釉的兔毫盞等,生產的窯口有江西景德鎮、吉州窯,浙江龍泉窯、福建莆田窯,廣西藤縣中和窯、北流嶺峒窯、浦北土東窯、興安嚴關窯。

  其中,藤縣中和窯、北流嶺峒窯、興安嚴關窯……都曾是歷史上廣西境內有名的瓷窯,但如今只剩古窯遺址、一堆破碎殘片,鮮見完品,因此也鮮為人知。在本次茶具展中介紹廣西茶文化版塊,能看到關於這些廣西名窯的文字資料與珍貴圖片,讓人對廣西茶文化的豐富性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