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淵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那麼中國茶文化有什麼淵源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大約在七八千萬年以前就有茶樹植物了,然而茶的發現和利用只是四五千年前的事。據考證,有文字記載的茶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中就有“檟”字,稱“檟就是苦荼”***“荼”是古漢字,即今之“茶”***。以後在公元350年左右,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多處談及茶事,其中《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 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率南方八國伐紂是在公元前1066年,這就是說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巴蜀一帶已用土產茶葉作為貢品了。因此可以推論,至少在3000多年前,我國已有茶的栽培和製作。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其它國家還沒有比這更早的發現與記載。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採製和飲用茶葉的國家。

  ***一***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

  我國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最多的國家,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來就陸續發現過不少野生大茶樹。早在三國時,《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唐代陸羽《茶經》中就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雲南《大理府志》載:“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近幾年來通過考察和調查,已在全國10個省區近二百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成片分佈,如雲南思茅地區鎮源縣九甲區和平鄉千家寨就發現野生大茶樹群落數千畝。1961年在雲南勐海縣巴達大黑山密林中,發現在株樹高32.12米,胸圍2.9米的高大野生茶樹,估計樹齡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樹王”。還有勐海縣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樹王”,樹齡約800多年,最近在瀾滄縣發現的邦威過渡型“茶樹王”,樹齡1000年左右。這三種類型的“茶樹王”都發現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這結古代大茶樹已列為重點保護古樹,供國內外學者參觀,這是茶樹發源地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古茶樹的分佈地域來看,絕大部分分佈在雲南的南部與西南部以及廣西、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當然也有少數散見於福建、臺灣、海南等地。因此科學家普遍認為,從古茶樹的分佈區域情況來判斷,茶樹的原產地應該是在中國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能就在雲南的西雙版納一帶。

  ***二***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談茶的發現與利用

  戰國時期《神農本草》書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民間傳說5000年前有位最早發明農業、醫藥的人叫神農,他為民解除病痛,嚐遍百草,企圖尋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農前後嚐到了七十二種毒草,毒氣聚到腹中,使神農口舌麻木,五內若焚,不能自制,於是他躺在一株樹下休息,一陣涼風吹來,從樹上掉下一片樹葉落入神農口中,清香甜醇,使神農為之一振,便將樹下嫩枝葉放在口中咀嚼,頓時毒氣退去,全身舒適,於是他認定此種樹葉為治病良藥,並稱它為“荼”。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傳說,是說神農有個透明的的水晶肚,吃下去的食藥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農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總是嚐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變化以作判定。有一天,神農吃到了一種開白花的樹葉,吃下去後,不僅口中感到苦盡甜來,而且肚子裡的有毒食物被這種汁液清除的乾乾淨淨,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樣,於是他就將這種樹木叫做“荼”。從此,當他嘗草尋藥中毒時,便將隨身帶著的茶樹葉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農把這種茶樹葉介紹給人們,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從瘟疫災害中解救出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也許就是我們的祖先最早吃茶的開始,唐代茶聖陸羽可能也就是依據這種歷史記述,在其,茶經》中論及“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說明茶作飲料,開始於神農氏。陸羽在《茶經》中還認為飲茶在魯周公時已為人所知,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漢代的楊雄、司馬相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人都愛好飲茶。後來流傳廣了,便成了風俗。陸羽說,到了唐代,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在東西兩都—西安和洛陽以及湖北、四川一帶,家家戶戶都飲茶了。從神農嘗百草到飲茶成為風俗,可以說是先為藥用後發展為飲用的歷史過程。

  ***三***珍貴的茶葉歷史文物和遺蹟

  長沙馬王堆距今有2100多年的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不少,有簡文、帛書、帛畫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這是漢代皇帝貴族享用茶飲的寫實。在隨葬清冊中還有“木古月笥”的簡文,據考證,“木大月”就是檟的異體字,即苦荼***茶***,這是至今發現最早的茶葉隨葬品。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這批稀世珍寶在地宮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金銀茶具多件,有琉璃茶碗和祕色瓷茶具,金銀茶具中有烘團茶用的銀籠子、貯存茶用的龜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篩茶的茶羅子、放調料的鹽臺和銀罈子、取茶用的銀茶匙、調茶用的調達子、煮茶用的銀風爐和夾木炭用的銀火莢。這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

  四川省名山縣的蒙山是個古茶地,唐代就盛產多種名茶,至今還儲存著不少歷史遺蹟。種有仙茶的“皇茶園”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園位於上清側山嶴處,相傳為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前50年***邑人吳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皇茶園面積12平方米,石欄圈圍,道旁立有門樓加鎖,左邊豎立石碑兩座,記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師的功績***現碑已毀***,石圍欄依存,現石門上新刻楹聯一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漢代甘露道人吳理真創始,宋淳熙時重修,明萬曆時補修。自唐至清,每歲於此製造貢茶,是我國早期的貢茶院之一。

  唐代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陸羽,出生於湖北竟陵***今天門縣仍儲存有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學泉、陸子井、陸子泉、陸羽亭和陸公祠。陸羽晚年住浙江湖州吳興杼山妙喜寺,如今杼山遺址還存,當年陸羽考察過的顧渚紫筍貢茶產地—浙江的長興和江蘇的宜興,至今還有貢茶院的一些遺蹟,如金沙泉、顧渚山***山介***等。

  我國唐宋時的佛教聖地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和餘杭的徑山寺,是當時種茶、製茶和佛門茶道的孕育之地。唐代時日本高僧最澄在天台山學習佛教和茶道,回國時帶去茶籽。為茶葉傳日做貢獻,現天台山國清寺留有碑文。徑山寺創立了徑山茶宴,日僧南浦昭明把這一佛門飲茶方式帶回果本,以後發展成了現今的日本茶道。徑山寺至今儲存著南宋孝宗皇帝御筆“徑山興聖萬壽禪寺”的御碑。

  此外,宋代福建建安***今建甌***北苑貢茶產地的“御茶園”、崇安縣武夷山的“御茶園”、清代乾隆皇帝到過的浙江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顆御茶”等,雖然歷經世代風雨,都還依衡地儲存著,供現今茶人研究和鑑賞。

  ***四***“茶”字的演變和形成

  據考證,古代史料中指茶的名稱很多,有荼、荈、詫、蔎、選、茗、檟、瓜蘆等。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我國最早的一部字《爾雅》中記有:“檟,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稱“早採者為荼,晚採者為茗”。唐玄宗《開元文字音義》中首次出現“茶”字,唐代中期陸羽《茶經》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作為歷史的總結,陸羽《茶經》正式將“荼”字減去一橫稱之為“茶”。至於“荼”字的發音有兩個體系,川、湘、江、浙、華北一帶讀作chai或cha;而福建福州讀作ta,夏門和汕頭讀作te。這兩種體系傳至國外,在國際上也形成了兩個外來語讀音體系,英、美等一些歐洲、美洲國家寫作tea或thea等;而俄羅斯、日本等亞洲國家多數按漢語“茶”的發音拼寫,如俄語、日語。從茶字的讀音也可看出,茶起源於中國,傳播於世界。

  ***五***巴蜀是茶文化的搖籃

  巴蜀是中國古代一個廣泛的地域,是指現在的四川、湖北以及雲南、貴州兩省的部分地區。《漢書·地理志》稱:“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巴蜀地區,當時居住的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還有濮、苴、共、奴等少數民族,巴族 和蜀族是其中分佈較廣、人口較多的兩個大族。巴蜀在春秋、戰國時屬“南夷”的化外之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巴蜀才設定為一郡。巴蜀地區在史前的神農時代,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中可知那時就發現和利用茶了,以後才開始有了飲茶的歷史清初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考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指出各地對茶的飲用,是在秦國吞併巴蜀以後才慢慢傳播開來的。因此巴蜀是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西漢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兩句。三國魏張揖《廣雅》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用蔥姜 之。”西晉孫楚《出歌》中有“姜、桂、荼、出巴蜀”之句。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稱:“……丹、漆、荼、蜜,皆納貢之”。唐陸羽《茶經》稱:“茶之為飲,發乎神農。”這些歷史的記載,都說明了巴蜀地區從茶的發現、利用、飲用、茶市到貢茶,發展時期之早是史無前便的,巴蜀的茶業發展對整個中華茶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

  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陸羽最先在他的《茶經》中探討茶的起源,他認為據《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及“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應當開始於神農,而這種說法目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學界比較認同的是茶葉生產始於四川。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區在漢時就大量種植茶樹,甚至把茶作為貢品向西漢都長安進貢,秦漢以後茶葉開始向外傳播。

  對於茶文化的起源問題,各家說法不一。陸羽有關茶起源問題的這種說法雖然存在著爭議,但其中一絲微弱的資訊卻表明:在原始社會,人們在“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癒疾病的“藥”用之性,而沒有產生文化。有學者認為把茶作為一種文化而不是單純的飲用真正有歷史記載的應該從西漢算起。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充分證明了西漢時茶葉市場的存在和飲茶風俗的形成。《集古錄》則提出茶文化起於魏晉,魏晉名仕以飲茶于山水來怡情養性,,形成了一種茶的名仕文化。同時隨著文人飲紅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關於茶字的由來,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載,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種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獨立的“茶”字則是在發現了荼的藥用價值及飲用價值之後才產生的。

  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人們很容易就發現了茶類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藥用功效。然而,由藥用湯劑發展為日常的飲料,還必須存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深處內陸,地勢低凹、山嶺環繞,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發的地區。正是這種特殊的地域自然條件決定了人們的飲食**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清•周藹聯《竺國遊記》記載:“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巴蜀人日常飲食偏辛辣,常飲茶,積**數千年,至今依然。長期的服用導致茶的藥用價值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茶由藥物轉化為日常飲料,嚴格意義的“茶”便產生了,典型標誌便是“茶”***cha***音的出現。但“茶”字則是伴隨茶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而出現的。

  對於茶文化的具體起源時間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極為悠久的。

  目前有歷史記載的茶文化發展情況始於魏晉。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們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