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業管理方向論文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的發展,經濟的不斷的進步,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時,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必須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以滿足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和企業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創新

  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高職教育活動是以職業化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所謂職業化人才培養,就是學生在進入到高職院校進行學習的時候,就是以成為職業人為目標而進行各種學科的學習,培養自身綜合素質。然而縱觀我國目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於技能教學的重視卻遠遠超過了職業化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因此相關教育活動需要進行有效的創新。

  一、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現狀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是高職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教育物件,近年來,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好。由於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於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斷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自身在就業時的壓力逐步變小,然而在工作過程中更多的是面臨與同行業競爭的壓力。就業門檻低,崗位上競爭加大,成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面臨的最為實際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對學生職業技能、職業水平的教育,而在於對於學生職業素養、職業生涯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未來進入企業,由於工作性質都是與經濟、管理相關,自身工作壓力也比較大,如果沒有對職業的興趣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會很快被企業所淘汰的。只有讓學生熱愛自己的行業和工作,瞭解如何在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備發展潛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帶來的挑戰。而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對於職業素養、職業生涯規劃、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卻不及技能教學完善,在課程體系方面不完備,在教學活動上不深入。這就使諸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雖然理論知識掌握的較好,在實際操作活動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進一步挖掘自身潛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職業活動中後勁不足,難以勝任工作上的長期發展。

  二、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創新策略

  1.對於職業心理的建構

  職業心理,是對於對職業興趣、人職匹配、生涯發展方面進行的研究。性格決定命運,對於職業人來說也是如此。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是一個龐大的專業門類,其中涵蓋多種細分的專業以及職業方向,選擇哪一種具體的門類作為自己日後的職業發展方向,一般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沒有相關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職業心理構建體系,則能很好的通過各種行為分析、性格分析,來幫助學生明確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查布蘇斯Chabassus和齊託瓦斯克Zytowski認為該書討論了後來帕森斯在其職業選擇的心理學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討論的三個概念:優良的決策是建立在資訊的基礎上的決策資訊;某人長於某事相合,congruence;與某個職業的匹配同時需要能力和興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過對於資訊、特長、能力與資訊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能確定自身所長,因而能更好地確定自身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這樣在學習活動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減少盲目性。對於學校來說,一方面,可以藉助多種職業能力測評工具,幫助學生進行職業方面的自我認識;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對學生職業心理的教育活動,通過心理輔導、拓展訓練等方式幫助學生認知職業、認知自我,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有關於職業發展、就業活動方面的資訊,使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對未來從事的行業建立正確的認識,保證學生職業心理是積極向上、正確發展的。

  2.對於職業素養的培養

  職業素養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職業素養》中這樣定義: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個體行為的總和構成了自身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內涵,個體行為是外在表現。對於當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高職院校畢業生來說,未來走上職業道路之後,可能在企業中從事的是財務、管理類工作,這些工作對於個人自身道德品質、職業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一旦在這些問題上出現差錯,個人的職業生涯甚至命運都會發生重大轉折。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在學校內部接受相關的職業素養教育,這樣才能保證其自身在工作之後不會走上邪路,成為稱職的職業人。高職院校培養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最好的方式,還是將學生置身於類似工作環境當中,讓學生體會到真正工作時的感受,並且模擬處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學校,可以通過“模擬實習”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具體的經管工作中的各種辛勞,讓學生能有所體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對於可能出現在工作中的職業道德問題,教師需要為學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設定具體情境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要用事實來說明職業道德問題對於職業生涯的影響,讓學生對職業、工作心生敬畏,從而自發的遵從職業道德。通過這兩方面的嘗試,不僅學生解決問題的水平會有所提高,也能對工作產生新的認識,行得正,走得穩。

  3.職業生涯規劃水平的提升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訂有關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職業規劃課程目前在諸多高職院校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都有開展,然而開展的深入程度卻還有所欠缺。職業生涯規劃本身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外部環境對其的影響是比較複雜、深入的。外部環境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產生的影響體現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與組織環境三方面。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政治與政策的變動、經濟增長率、高新技術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大環境決定著個人職業生涯的大體走向,是客觀的。所謂提高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水平,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更是需要學校在相關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支援,尤其是在資訊提供等方面。作為學校,需要集結就業指導部門、輔導員,動用已畢業學生的資源、合作企業的資源等,為在讀學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業資訊、行業資訊、企業資訊支撐,使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與行業發展、外部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有效改善以往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實際工作活動脫節的問題,這也是職業化人才培養的一種重要創新。

  4.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挖掘

  當代,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僅是實力,還有運氣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許多學生卻難以正視就業中的挫折,一出問題就心態失衡。很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後會有一些不正確的就業理想,想要進入管理層,然而這種理想在現實中卻經常受挫,學生會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自身職業的性質和自身專業的特點,樹立良好的心態,另外還要鼓勵學生,讓其要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能有效應對壓力,同時保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對於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高職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能在自覺自願的條件下,加強對於自身職業、專業的鑽研。在傳統意義上,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教授,然而從長期來看,這也是一種重要職業能力的培養,關係到高職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是否能長久保持先進性。除此之外,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還要培養良好的抗壓能力,要加強對於精神抗壓能力訓練活動,培養其堅韌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時又積極樂觀,能有後發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承受能力,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長遠的發展前途,職業之路也會走的更加平穩、順暢。

  三、結語

  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其實在目前這一階段,還是主要體現在對於職業化人才培養的重新認知方面。以往的職業教育,培養重點在學生的技術、技能方面,對個人自身的長期發展和職業發展並不看重,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經濟管理人才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工作責任也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職業化人才培養在理念上就要進步,在重視人自身發展的同時,尊重人自身的興趣、習慣與能力,從而打造具備個性化、持續性的個人職業發展之路。在這樣的創新思維引領下,高職職業化人才培養需要從職業心理、職業素養、職業規劃、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四個方面同時入手,才能使每一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高職學生能走上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並且在走上工作崗位上之後後勁十足,得到更加長遠、持久的個人發展。

  範文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各類管理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階段,我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結構、實施途徑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缺乏獨立創造性與協調組織能力,不能較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整體不高。因此,深化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定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嘗試運用模組教學理論,依據課程體系將不同課程模組劃分為不同的板塊。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其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拓展課以及其他課程等5大課程模組構成。其中,公共基礎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佔總學時的比例約為23%;專業基礎課主要由“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原理”、“經濟法規”、“基礎會計”、“統計基礎”等課程構成,佔總學時的比例約為23%;專業技能課主要由“連銷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基礎”、“生產運作管理”等課程的理論與實訓課構成,佔總學時的比例約為44%;專業拓展課程主要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與學校特色所開設的一些課程,如“東莞經濟綜述”、“市場調查與預測”、“管理溝通”、“公共關係”等,佔總學時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未來職業規劃的需要,在全院教師所開設的一些特色課程中自行選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定仍舊侷限在學科方面,對於實踐操作和專業技能的培訓相對比較少,同時,過於追求課程體系的大而全,缺乏將相關學科進行有效的銜接。

  二、當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呈現趨同化現象

  人才培養目標指的是基於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對所需要培養的人才所設定的一種預期。在教學活動組織和專業建設中,人才培養目標是其得以進行的核心,在教學工作中,任何活動的開展通常都是基於這一目標來進行的,例如: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對教學水平進行有效評估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該目標能夠較好地體現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培養與市場“適銷對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一個人學歷的高低並不能準確反映其管理能力與水平,而我國高職院校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於基層管理者,這就導致課程體系設定內涵不清晰、結構不合理,直接制約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另外,在該專業的教學目標設定中,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趨同化現象。儘管各高職院校無論是其辦學條件還是歷史文化,甚至是在區域依託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但是,這一差異並沒有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未能在課程設定方面體現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場需求不斷多元化的今天,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仍然無法較好地適應市場發展。

  二課程體系結構設定缺乏職業性與前瞻性

  我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普遍存在課程體系結構缺乏職業性與前瞻性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體系的設定相對缺乏職業性,同市場發展的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2.在課程的教學中普遍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於實踐能力的培養卻相對較少。3.在課程的開展中,應用性的課程比例較低,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4.學科的設定缺乏實際性、前瞻性等,缺乏對市場發展的有效調研,普遍存在著照搬的現象。5.學科之間的聯絡比較少,沒有充分結合不同學科之間的良性互動,缺乏對複合型管理人才的培養。6.學科沒有有效地同職業崗位進行對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就業時脫節現象的發生。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在培養和發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學生踏入社會工作崗位後,無法良好地開展和適應工作。

  三綜合能力及技能培養有待強化

  通常來講,要促進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專業實踐課程的開展是一個非常適用的方法,它能夠有效地體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狀況。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所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得到有效應用,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應該重視理論和實踐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實踐課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對較低,而對於理論知識的傳授則相對比較偏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雖然掌握了較好的理論知識體系,但是對於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卻比較受限,同時,也會使學生產生只重視理論知識學習的錯誤觀念,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些高職院校教學內容與實習實踐課程存在脫節現象,還有的院校為了能夠湊足學分,在課程體系中重複進行實踐課程的設定,這些對於學生的成長髮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四實踐教學的師資匱乏,課程實施途徑單一

  在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歷史中,普遍重視對專業類別的系統性發展,同時,在學科內容上也主要追求專、精、深等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高校教師類別中理論教師佔據著較大的比例,而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和技能教師、實習教師的比例卻比較低。因此,在我國高職院校教師中,普遍存在著理論能力遠大於實踐能力的現象。由於實踐教學的師資匱乏和能力的不足,導致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實驗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擺設,使用率相對比較低。同時,高職院校的課程實施途徑比較單一,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大多是採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式模式,比較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社會和企業的銜接相對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相對比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有創新意識。

  五考核形式僵化,內容重知識輕能力

  現階段,我國各高職院校教師通常都具有較重的教學任務,為了能夠儘快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於學生的考核,在大多數課程中都傾向於採用試卷的考核方式來進行,採用論文來考核的方式僅出現在少部分的課程中。一些類似於創業策劃、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通常很少採用。而在考試中,通常傾向於採用閉卷考試,只有少量選修課會採用半閉卷或者開卷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在題型的設計方面,通常涵蓋了選擇判斷、名詞解釋、問答和計算等。因此,這一評價方式最終反映出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考核,而缺乏對於主觀性分析和擴充套件性的考核。通常來講,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對其相關技能的培養,都離不開客觀知識的傳授,然而,學生僅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基於現實環境所進行的相關決策和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能力,是難以從理論知識中得到提高的,同時,對於理論知識的過分重視也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具體措施

  一以就業為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一般來講,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實施可以通過課程體系的設定表現出來。高職課程體系的設定中,應該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不斷提升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具備良好的市場競爭和合作意識;進而在課程的日常開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實施。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對市場需求進行探析,不斷地調整和改善自身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適應能力,使得學生的發展能夠有效地適應社會發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日常培養中,應該基於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加大對學生溝通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資源整合和協調能力等的培養,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不斷促進其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形成。例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基於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需求而設定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基層管理、中層管理和綜合管理的能力,同時,還非常重視學生管理諮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為目的,優化課程結構

  高校的課程體系設定,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滿足市場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養中,需要緊密地銜接“知識—崗位—技能”進行合理的課程設定,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1.應基於工商管理專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充分融合企業對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視專業性質和學科核心課程的構建,調整課程設定以達到最優的配置。同時,需要同其他學科之間進行有效的銜接,正確處理好本學科與交叉學科間的邏輯關係。2.在課程的設定中需要基於該專業的就業方向,與就業崗位實際操作和需求進行充分協調,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樣,能夠為學生以後走入社會崗位提供一定的幫助。3.高職院校在設定課程時要全面結合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針對企業管理開設相應的課程進行系統化的學習。4.在課程的設定上還要根據該專業的就業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通過開設創業課程,為學生在以後的創業中奠定一定的基礎。

  三增加實踐創新課程的開設比例

  高職院校對於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得學生擁有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市場需求提供應用型人才。基於這一最終目標,高職院校在課程設定中必須打破傳統的模式,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科學合理地設定教學體系。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現有的教學體系,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需要增設實踐課程的教學時間,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使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積極地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2.充分地協調社會實踐比重,規範教學管理體系。在開展實踐操作課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充分地協調社會實踐的比重,不能只侷限在學校層面進行操作能力的培養。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實驗室等配置完善的實驗場地裝置,同時,設定研究小組,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開展實踐創新課程。例如,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對管理學知識進行探討;通過在學校舉辦企業管理模擬大賽,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等。4.學校應加強同企業或政府等單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實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調研能力。同時,為他們深入瞭解國家相關法規政策提供幫助。

  四優化師資結構,促進教學改革

  教學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師資隊伍的影響。在師資力量的設定中,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地適應人才培養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導向,不僅重視教師理論知識的提高,還要重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1.教師應重視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及時進行相關知識的更新。學校應積極鼓勵教師深入學習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將現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光電技術等快速融入到高職教學中,另外,也要鼓勵教師進行相關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的考取,從而提升他們的教學經驗。2.學校要積極地協調與社會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可邀請企業或者社會中經驗豐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講,與教師和學生分享他們的實際管理經驗;同時,還可以通過相關講座的開展、管理技能演練等方式,不斷完善和豐富學生的教學實踐環節,強化教學團隊的學術能力和企業實務操作能力,不斷優化高職師資結構,促進教學改革,從而促進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有效運轉與實施。

  五創新並改善考核方式

  高職院校教學效果的考核實際上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課程考核體現出來。此外,課程考核還有利於教師和學生對自身的教學和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從而有助於他們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具有應用性等特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課程考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考核。學校應該基於學生的能力、知識和素質等多方面作為考核的出發點,同時,充分協調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多樣化的考核,如對小組和團隊的整體考核等。除了授課教師的考核外,還應加強企業和實習單位的共同考核。通過這一考核,學生可以針對考核結果,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總結和分析,從而及時把握自身學習中的薄弱點;而教師也可以通過考核結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學質量,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2.在評價過程中,不能僅限於單一的課程,要通過對專業課程的綜合考核,調動學生整體的、系統的思維方式。以創業策劃為例,這一策劃通常會涉及到幾個方面,例如生產運作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組,因此,學校在開展創業策劃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生產運作或者市場營銷作為出發點,綜合其他方面的課程開展進行有效的評價。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市場對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為多元化的需求。基於這一現狀,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充分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不斷進行人才培養創新和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及時對學科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以便合理進行資源的配置,設定科學、合理的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從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質量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