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

  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國家和社會的重要穩定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1]道德激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制,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營造當代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增強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實效性。

  1 核心價植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基本內涵

  要營造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的道德激勵常態,首先必須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基本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指標,也是開展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根本導向。它決定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性質、方向、標準,也決定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效果和成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提煉和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道德評價的最高價值標準。黨的報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為道德評價和道德激勵確定了根本的價值導向和標準。

  大學生道德激勵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大學生道德激勵,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一定價值觀引導下,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引領、激發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動機,激發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發生的活動。大學生道德激勵的主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是大學生道德激勵的主體,其中,高校教師是最主要的激勵主體;大學生是道德激勵的客體或物件;激發大學生道德需要和道德動機,引領大學生道德行為的發生,塑造大學生理想的道德人格,是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根本任務。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根本價值標準,也是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根本價值取向;大學生道德激勵包括正向激勵鼓勵和逆向激勵約束兩大類,道德獎勵和道德懲罰是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兩種基本形式;[2]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方法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目標激勵法、過程激勵法、結果激勵和榜樣激勵法等四大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是相對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而言的。我國高校在長期發展中,通過評定“三好學生”、發放獎學金、處罰違規違紀學生等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傳統的道德激勵模式,曾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和社會文化轉型,價值多元和文化多樣使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受到極大的衝擊,出現了許多反道德激勵現象,導致部分大學生道德滑坡、道德迷茫、道德失範、道德冷漠。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營造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增強當代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實效性。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激勵新常態,是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全過程,並把它作為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根本價值標準、根本價值取向、根本價值動力。在多元文化和價值的道德生態環境中,進一步明確道德激勵目標,把握道德激勵標準,遵循道德激勵規律,創新道德激勵的方法,完善道德激勵機制,使核心價值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現代化、經常化、制度化、長效化。

  2 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2.1 道德價值導向一元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轉型,呈現文化多樣和價值多元的格局。文化多樣和價值多元必然引起社會文化衝突和價值衝突,這種文化和價值衝突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起部分大學生道德目標迷茫、道德標準模糊、價值取向錯亂、道德行為失範,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效果。因此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元導向,抵制西方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佔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在大學生道德激勵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標準和動力,把握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正確方向。

  2.2 道德評價標準先進性。道德評價是道德激勵的題中之義,也是道德激勵的中心環節。在道德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確立先進的道德評價標準至關重要。《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對我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都規定了具體的道德規範和道德標準,這些具體的道德標準可以看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這些具體的道德標準的高度凝鍊,是最先進最根本的道德評價標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最高價值標準,才能營造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新常態。

  2.3 道德激勵模式的現代性。大學生道德激勵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制和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服從和服務於高校校園治理的大局。高校校園治理現代化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在高校校園治理現代化的潮流中,大學生道德激勵也必須實現現代化。所謂大學生道德激勵現代化,是指大學生道德激勵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化過程,包括大學生道德激勵理念、內容、形式、方法的現代化,概言之,是指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的現代化。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是由激勵理念、激勵內容、激勵形式、激勵方法等要素有機結合而構成。實現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現代化,首先,要實現道德激勵理念的現代化,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道德激勵新理念;其次,要實現道德激勵內容的現代化,實現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有機結合的綜合激勵;再次,要實現道德激勵形式現代化,形成自上而下激勵、自下而上激勵、平行激勵相結合的立體激勵形式;最後,要實現道德激勵方法的現代化。通過目標激勵、過程激勵、結果激勵、榜樣激勵等多種現代道德激勵方法,提高道德激勵的實效性。

  2.4 道德激勵機制的長效性。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具有不穩定性、短效性、不確定性等弊端,要營造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必須構建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有效機制。首先,要制定科學的大學生道德激勵制度,以科學的法規和制度來規範大學生道德激勵活動,使之具有規範性、科學性、穩定性;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大學生道德激勵全過程,把目標激勵、過程激勵、結果激勵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道德激勵的長效性;最後,要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道德激勵,避免不確定性,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

  3 營造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的重要意義

  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營造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有助於激發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情。“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質的規定性,凝結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表達。只有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確保社會主義大學的正確方向,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才能確保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有助於激發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情。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道德品質,並外化為道德行為。

  3.2 有助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學教育,德育為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衝突的背景下,西方各種資產階級腐朽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到我國大學中來,嚴重地毒害我國大學生的心靈。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營造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把道德激勵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激發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在大學生靈魂深處築起抵制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影響的鋼鐵長城。

  3.3 有助於提高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我國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生力軍和接班人的基地,高校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階專門人才。大學生應當成為社會的精英,具有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光靠理論說教是不夠的,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採取科學的道德激勵手段,鼓勵大學生自覺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止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錯誤行為發生。只有把正向激勵與逆向激勵、道德獎勵與道德懲罰結合起來,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構成穩定的道德心理機制,並外化為道德實踐,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 營造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的基本原則

  4.1 正確導向原則。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正確導向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作導向,大學生道德激勵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就難以取得成效。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必須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把它作為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根本標準,才能引導大學生分辨是非曲直,正確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實施正確的道德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被實踐證明是唯一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營造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道德激勵的根本導向,才能保證大學生道德激勵的正確方向,為大學生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提供正確標準,才能為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提供正能量,激勵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4.2 以生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以人為本”運用於大學生道德激勵中去,就形成了“以生為本”的基本理念。所謂“以生為本”,就是大學生為本,大學生既是道德激勵的客體,又是道德激勵的主體。道德激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把大學生作為道德激勵的出發點、歸宿點和立足點。堅持以生為本,必須克服以教師為本的傳統理念,明確教師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是大學生道德成長的外因,而大學生道德成長的根本動力在於大學生自身。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4]因此,必須堅持以生為本,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道德激勵作為激發大學生自覺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手段,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目的。必須把外在道德激勵與大學生自我道德激勵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道德激勵使大學生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4.3 公平正義原則。大學生道德激勵必須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公平正義是道德倫理的核心範疇。何為公平正義?不同階級有不同的解釋,但從一般意義講,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制度、規則和行為才是公平正義的。公平正義首先是制度的公平正義,就大學生道德激勵而言,大學生道德激勵的制度必須公平正義的。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必須從激勵制度上確保人人平等,在激勵制度的執行上,做到對事不對人,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在實踐中,必須克服輪流坐莊、平均分配名額的做法,堅持既定標準,做到寧缺勿濫,真正發揮揚善懲惡的作用。“公正”是公平正義的簡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在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公正原則,使大學生道德激勵本身符合倫理性。

  4.4 注重實效原則。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必須講究實效。大學生道德激勵的目的,就是要揚善抑惡,鼓勵大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只有紮紮實實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大學生道德激勵活動,克服應付態度,避免形式主義,才能收到實效。要不斷改善大學生道德激勵模式及其執行機制,把目標激勵、過程激勵、結果激勵結合起來,防止只重視結果激勵,而忽視目標激勵和過程激勵的傾向,把道德激勵貫穿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要嚴格道德模範的評選,把真正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模範評選出來,並給予表彰和獎勵,從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公平正義,堅持注重實效,才能真正營造出大學生道德激勵新常態,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