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

  工傷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生活中日漸凸顯其作用,兼顧了勞動者保護與分散用人單位勞動風險之功能,對逐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具有重大意義。下文是,歡迎閱讀!

  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實施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參加工傷保險。

  用人單位應當為本單位全部職工及僱工、聘用人員***含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以下統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四條 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做好工傷保險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展職業康復事業,幫助因工緻殘職工康復,使其能從事與身體狀況相適應的工作。

  第二章 工傷保險基金

  第六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下列各項構成:

  ***一***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

  ***二***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

  ***三***工傷保險費滯納金;

  ***四***社會捐款;

  ***五***其他資金。

  第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逐步實行自治區級統籌。具體辦法由自治區財政部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另行規定。

  第八條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計算公式: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數額=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單位繳費費率。

  對難以按照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行業,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條 經辦機構首次確定用人單位繳費費率時,應當根據用人單位依法登記的生產經營範圍所對應的行業內費率檔次確定;跨行業生產經營的,按照其最高風險行業所對應的行業費率檔次確定。

  第十條 工傷認定費和法律、法規規定用於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可以在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第十一條 設區的市***含自治區本級***工傷保險儲備金按照當地上年度工傷保險費徵繳總額的10%提取,並將當年提取儲備金的50%上解自治區作為自治區工傷保險儲備金。儲備金用於防範基金支付風險和參保地區發生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

  第三章 工傷認定

  第十二條 工傷認定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管轄。

  參加自治區本級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其職工的工傷認定由該單位所在地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管轄。

  對工傷認定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自治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三條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職工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係***包括事實勞動關係***的證明材料和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書***。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還應當提交相應的證明材料:

  ***一***受到意外傷害的,提交公安機關的證明、人民法院的判決書或者其他有效證明;

  ***二***因工作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的,提交公安機關證明或者其他有效證明;發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認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文書;

  ***三***受到交通事故傷害的,提交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證明材料;不屬於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提交相關部門的證明材料;

  ***四***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的,提交死亡證明;突發疾病在48 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提交醫療機構的搶救記錄和死亡證明;

  ***五***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眾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提交事發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出具的有效證明;

  ***六***屬於因戰、因公負傷致殘的退役軍人,舊傷復發的,提交《革命傷殘軍人證》以及醫療機構對舊傷復發的診斷證明;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證明材料。

  第十四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後,應當在7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當場或者在3日內一次性書面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

  用人單位遇有特殊情況,暫時不能按照規定時限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但最長不能超過60日。

  第十五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需要到設區的市以外調查核實的,可以委託當地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核實。

  第十六條 依法應當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的,用人單位應當在收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舉證通知書後在規定的期限內進行舉證;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提供的證據或者調查取得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結論。

  第十七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並書面通知申請人。中止情形消除後,經當事人申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在3日內恢復工傷認定程式。

  第四章 勞動能力鑑定

  第十八條 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承擔下列鑑定或者確認工作:

  ***一***工傷職工的勞動能力鑑定;

  ***二***供養親屬的勞動能力鑑定;

  ***三***職工因病或者非因工傷殘的勞動能力鑑定;

  ***四***工傷職工其他疾病與其工傷的因果關係的確認;

  ***五***配置、更換輔助器具的確認;

  ***六***延長停工留薪期的確認;

  ***七***工傷職工舊傷復發的確認;

  ***八***康復性治療時間的確認;

  ***九***其他受委託的勞動能力鑑定或者確認。

  第十九條 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在同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設立辦事機構,負責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條 勞動能力鑑定由用人單位、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相應材料:

  ***一***工傷認定決定書原件和影印件;

  ***二***工傷職工的居民身份證或者社會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證明原件和影印件;

  ***三***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出具的疾病診斷證明、按照醫療機構病歷管理有關規定影印或者複製的檢查、檢驗報告等完整病歷材料;

  ***四***職業病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鑑定結論;

  ***五***鑑定供養親屬勞動能力的,提交死亡職工與供養親屬關係證明;

  ***六***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規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條 工傷職工的勞動能力鑑定費按照下列規定承擔:

  ***一***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拖欠工傷保險費的由用人單位承擔;

  ***二***再次鑑定或者複查鑑定改變原鑑定結論的,由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沒有改變原鑑定結論的由申請人承擔;

  ***三***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承擔。

  勞動能力鑑定費標準由自治區物價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二條 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安裝配置輔助器具的,可以向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提出輔助器具配置確認申請,經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確認,到簽訂工傷保險服務協議的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安裝配置。配置的輔助器具應當採用國內市場的普及型產品,所需費用按照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標準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職工選擇其他型號產品,費用高出普及型部分,由個人支付。

  第二十三條 工傷職工的停工留薪期,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有關規定執行。用人單位或者職工對停工留薪期有異議的,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申請確認。

  第二十四條 五級至六級傷殘職工經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七級至十級傷殘職工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按照下列規定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按照下列規定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工傷保險關係終止:

  ***一***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以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時本人工資為計發基數:五級傷殘計發20個月,六級傷殘計發18個月,七級傷殘計發15個月,八級傷殘計發13個月,九級傷殘計發11個月,十級傷殘計發9個月。

  ***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以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時本人工資為計發基數:五級傷殘計發18個月,六級傷殘計發16個月,七級傷殘計發13個月,八級傷殘計發11個月,九級傷殘計發9個月,十級傷殘計發7個月。

  前款所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時本人工資,是指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時前12個月個人平均月繳費工資。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時本人工資指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係時前12個月個人平均月工資。本人工資高於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第二十五條 依照第二十四條規定享受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待遇的職工,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按照下列標準執行:

  ***一***不足一年的,按照全額的30%支付;

  ***二***不足兩年的,按照全額的60%支付;

  ***三***不足三年的,按照全額的70%支付;

  ***四***不足四年的,按照全額的80%支付;

  ***五***不足五年的,按照全額的90%支付。

  第二十六條 申請享受供養親屬撫卹金的,應當向經辦機構提交下列材料:

  ***一***因工死亡職工的工傷認定決定書;

  ***二***供養關係的身份證明檔案;

  ***三***供養親屬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出具的經濟狀況證明;

  ***四***無勞動能力的供養親屬,提交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所作的勞動能力鑑定結論;

  ***五***供養親屬為養父母、養子女的,提交公證書或者其他有效證明;

  ***六***供養親屬為孤寡老人或者孤兒的,提交民政部門的證明;

  ***七***其他相關材料。

  第二十七條 工傷職工經勞動能力複查鑑定,勞動能力鑑定結論發生變化的,從作出複查鑑定結論的次月起,按新的等級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八條 工傷職工、供養親屬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條件發生變化的,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供養親屬應當在30日內報告經辦機構,經辦機構從條件發生變化的次月起調整工傷保險有關待遇。

  職工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死亡後重新出現的,應當退還已按《工傷保險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領取的職工因工死亡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二十九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卹金、生活護理費,由自治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根據全區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被依法撤銷、解散、破產、登出的,工傷保險費及工傷保險待遇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的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舊傷復發醫療費的費用,按上年度實際支出標準的1.3倍計算,一次性撥付10 年的費用給經辦機構,由經辦機構負責管理和發放。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按照相關規定應當由原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一次性劃撥給經辦機構,併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

  ***二***五級至十級傷殘職工,由工傷保險基金按照規定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原用人單位按照規定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工傷保險關係終止。

  ***三***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撫卹金,按上年度實際支出標準的1.2倍計算,預留費用至統籌地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未滿18週歲的,預留至年滿18週歲***,由原用人單位一次性撥付給經辦機構,由經辦機構負責管理和發放。

  第三十一條 職工在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用人單位應當分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的,工傷發生單位為工傷保險責任用人單位。

  第三十二條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承包方屬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生產經營單位的,其職工發生工傷,承包方為工傷保險責任用人單位;承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的,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發生工傷,發包方為工傷保險責任用人單位。

  第三十三條 用人單位的法定住所地與生產經營地不在同一設區的市的,在法定住所地參加工傷保險或者在生產經營地參加工傷保險。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在參加工傷保險地辦理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工傷保險的,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在生產經營地辦理。

  第三十四條 中央駐桂單位、自治區直屬單位的工傷保險參加自治區本級統籌。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拖欠工傷保險費期間職工發生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專案和標準支付費用。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參照本辦法的規定參加工傷保險。

  第三十七條 《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前的職工工傷待遇及處理,按照當時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12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9號釋出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工傷保險遵循的原則

  1、無責任補償***無過失補償***原則;

  2、國家立法、強制實施原則;

  3、風險分擔、互助互濟原則;

  4、個人不繳費原則;

  5、區別因工與非因工原則;

  6、經濟賠償與事故預防、職業病防治相結合原則;

  7、一次性補償與長期補償相結合原則;

  8、確定傷殘和職業病等級原則;

  9、區別直接經濟損失與間接經濟損失原則;

  10、集中管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