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積極參與氛圍為自主探索創造條件

      學習不應被動看成對於教師所授於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因此,我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學得主動輕鬆,才算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數學教學更是如此,那麼怎樣做到這一點?我們要考慮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應用情境,營造積極參與氛圍
         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這樣便能使學生自主地調動出內部的東西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對問題深入地理解。     應用題教學內涵豐富,如何讓學生喜歡應用題,這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但我堅信,只要教師通過一定的策略,為學生營造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覺得應用題離自己並不遙遠,解答應用題有一定的價值。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應用題。從而真正掌握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達到了這種境界才算是一堂成功的優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加強數學的體驗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把一些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再創造”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實踐,讓他們感受“直接”。  創新的教育價值觀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會解答,掌握結論,而是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思維、發展能力、激發興趣,從而尋求和發現新的問題。數學既應被視為一個結果,更應被視為一個過程,每一位數學老師在每一節課中都應把數學作為一個過程去組織有關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學要打破“問題——解答——結論”的封閉式過程,構建“問題——探究——解答——結論”的開放式過程。當學生畢業若干年後,他們也許會遺忘掉曾經學過的某個數學概念或數學公式,但是作為過程的數學教學卻能使他們不會忘掉如何數學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所獲得的在一般能力上的發展能幫助他們通過調查、探索、重構出曾經學過的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數學教學應不斷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設計開放式的評價課堂練習
  傳統的練習因機械、重複或難度不適,而使學生有枯燥乏味之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練習中有著良好的積極體驗,能夠滿足全體的需要,這就要求課堂練習從單一走向開放。、開放評價主體
  以往,教師是學生評價的單一主體。而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學生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意味著學生評價不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而是一個群體決策的過程,評價群體是由教師及其群體、學生同伴及其群體、家長、社群成員、社會評價機構和學生個人等構成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課堂內外,開展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家長參與評價等,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1.學生自評。
        學生在評價自己對某部分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時,比別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學懂了沒有,還有什麼不明白之處,對自己的思考過程中出現的曲折、成功,以及情緒上的變化,都較他人的評價更符合實際,更具客觀性。正視學生自己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會更好地體現評價促進數學學習的目的,從而上升為自我激勵和自我發展。
        2.學生互評。
        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彙報、答問。可以讓其他同學來評判、質疑;對有異議的問題,更多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討論甚至爭論求得辨析,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能公正、誠實地評價同學,充分體現合作精神。
        3.教師評價。
        教師應著眼於全域性性、客觀性的評價,有針對性地解釋與說明學生數學學習中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種問題產生的根源。要找出學生的閃光點,以激勵為主,要發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評價時更要指出學生髮展的動態,以教師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4.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時,可以從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安排、學習方法;已學知識的掌握水平、新舊知識間的聯絡;對所學的知識的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方面進行。 
  教師可出示多層次的習題組,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設計基礎題、提高題、綜合題,或分成幾個層次,由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也可通過開放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成功。總之,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不僅要做到該表揚時不吝嗇,同時要注意該低調時不高歌,該委婉時不過露,讓學生感到老師的微笑、點頭、讚賞的目光都是崇高的精神獎賞,真正把評價作為促進學生人格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動學生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