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的陽光澆灌燦爛的花朵

      ,是我十六年班主任工作的最大體會。
        一、以愛心滋潤.做學生的 “慈母”
       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帶著一顆愛心去了解學生,是崇高師德的重要內涵,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當學生意識到班主任是真心愛護自己、關心自己,為自己操心時,無論班主任是耐心地幫助,還是嚴厲地批評
甚至是斥責,學生都會樂意接受。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即使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教育也無法達到期望的結果。
        自從自己擔任班主任以來,我始終把學生的事情當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每當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時我都會伸出熱情之手幫助他們。記得有一次,開學兩天了,我班一個叫林祥的孩子還沒來報名。放學後,我來到林祥家中。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只有10歲的林祥正在照顧病重的母親。瞭解後,我才知道林祥的父親長年在外打工,由於母親生病,林祥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母親,無法按時到校上課。看著懂事、乖巧的林祥忙裡忙外,我心裡難過極了,更為自己作為班主任對這個孩子瞭解不夠、關心不夠而深深地
自責。我趕忙幫著林祥做家務,還給他母親買了一些營養品。林祥的母親握著我的手一個勁兒地說:“老師,謝謝你!”
        我班的留守學生唐奇,是一個羞澀內向的孩子,很喜歡朗讀,但對自己缺乏信心。二年級時,他為了參加朗讀比賽,自己便偷偷地進行練習。等到我挑選參加比賽的人員時,他便毛遂自薦。當時,可能是我怕他影響班上的比賽成績,太看重比賽的結果,因此沒有選他。但此後,我發現他一直悶悶不樂,小傢伙流露出的絕望表情讓我感到心寒,至今我難以忘懷。我想:也許對於我來說,這僅僅是一次不經意的忽視或者否定,然而在孩子心裡留下的卻是那麼濃重的陰影。於是,我的內心充滿了後悔與自責,後來,在工作中,我一直時刻提醒自己:多給孩子鼓勵,多給孩子機會,多給孩子熱情。 
        二、以真心換心,做學生的“嚴父”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如果單純的只有慈愛之舉,就是溺愛。因此,面對當今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小學生,嚴厲的“父愛”應該是糾正他們壞習慣的一劑良藥。
       我班裡有個叫陳鵬的孩子,父母都是從外地到這裡做小本生意的,由於整天忙於生意,無暇顧及他的學習和生活,使他養成了許多壞毛病:霸道、爭強好勝、懶惰、經常不完成作業、和同學打架。看到陳鵬這個樣子,我很是心痛。多次找他談心,對他進行家訪,效果都不是太好。更令人生氣的是他竟然逃課去網咖玩遊戲,就連他的父母都不想管他了。我想:要徹底改變這個孩子,得找準時機才行。很快,機會來了。一次上體育課,學生自由活動時,他見一個男同學用腳踢一個女同學,便上前幫助她,正揮起拳頭時被我看見了。我及時叫住了他,叫他下課後到辦公室。我用《四塊糖果的故事》教育他,使經常受批評的他深深地感到老師的良苦用
心和真心誠意,他默默地流淚了。我知道孩子的內心感到愧疚了,更知道我的教育在他身上產生效果了。後來,我發現他在慢慢地改變:作業能按時完成了,打架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再也沒有逃過課了。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和他溝通,儘量多關心他。不久他的學習也進步了不少。
        三、以童心相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特別是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們更要學會懂得兒童,變成“小孩子”,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嘗試走進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去體驗他們的感覺,讓他們感到老師是他們可親、可信、可靠的朋友。
        在班務工作中,我儘量使自己具有愛心。我喜歡坐在樹陰下給他們講故事;喜歡和他們談論動畫片;喜歡和他們一起在運動場上踢毽子、跳繩;喜歡故意被他們的謎語難住,再向他們請教。那種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感覺讓我覺察不到年齡的增長。甚至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老師,而是他們中的一員。那樣的快樂讓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
        時光飛逝,十六個春夏秋冬已悄然而逝。回顧風雨十六載,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我品味到作為一名班主任的酸甜苦辣。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將秉承“”的思想,不吝嗇自己的愛,熱愛自己的每一位學生,用愛心澆灌出更加豔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