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擁抱生活激發探究興趣

      學習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而探究性學習的第一要義是學生首先要有探究的興趣。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傾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併力求參與該活動的心理特點,是學習動機中表現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是對科學探究學習具有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學生一旦對科學探究發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中去,以致大膽探索、廢寢忘食、克服困難、力求成功,並從科學探究中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
        豐富多彩的生活是自然的、美好的,其中蘊涵著許多科學課程資源,是學生感興趣、想探尋的物件。從生活中尋找切入點,有利於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給學生們心理上的支援和精神上的鼓勵,使其懂得科學研究並不神祕,探索熱情更加高漲,把探究當作內心需要。生活中尋找切入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從觀察自然現象切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各種千姿百態、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了,這些自然現象無時不刻不在吸引他們好奇的目光。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本身所產生的興趣叫“直接興趣”,它可以使人輕鬆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而不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去關注,不論是學習能力強還是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他們都能從中體會到科學探究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因此,教師們如果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就能刺激學生提出許許多多高質量的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並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慾望。
        但不見得所有自然現象都能讓學生們觀察到,對於那些難以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我們可以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或者實驗模擬的辦法再現過程,讓學生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也可以刺激他們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從教師提供的實物切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學生的學習內因最好的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中學科學課程中,大量內容是從學生周圍的事物中選取的,這些事物奇特的形狀、鮮豔的顏色、有趣的構造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尋找新穎的角度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比較、去發現。而對於那些比較稀少陌生的事物,教師就要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 
因此對於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探究課,教師要儘可能地提供實物,便於學生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從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切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科學史上的每一項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落地”這一問題開始的。就學習過程來說,產生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於達成學習目標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他們有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可在平常多俯下身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注意蒐集和發現學生們發現和關注的問題,從中提煉出與即將學習的主題相關的有價值的“問題”資源。課堂上,如果問題來自於教師自行設計的問題,那麼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服從的狀態,難以激發他們內心的需要。如果教師把匯入的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說說自己發現某個問題的過程,那情形就可能大不相同。也許別的同學也有過類似的發現,那麼這個同學的描述就極易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鳴;也許有的同學有過相同的經歷,卻視而不見,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那麼他們就會進行自我反思:“為什麼我沒有發現呢?”在後面的探究中他們就會表現出一種急於超越他人的心理,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典型”的推出,給全班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從此以後大家會更留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這無疑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問題意識將起著促進作用。
        四、用常見物品做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好的新課引入應是聯絡新、舊知識的紐帶,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實驗引入式”,即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做簡易實驗,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探索和發現。
        新課伊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物品,演示實驗,由教師來操作,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而且,教師藉助於實驗,能把用語言難以詮釋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展示了有趣的科學現象,為後續學習做好了情緒和認知上的鋪墊。
        生活處處是科學,生活是科學探究的源頭活水。一則有意義的新聞,一種有爭議的技術發明,一個戶外運動的親身經驗,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等,都可以引出學生將要進行探究的問題,使學生迸發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熱情,啟用學生的探究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