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

      “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都是讀書的作用。閱讀是人們獲取間接經驗和知識的學習活動,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之一。因此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對於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從實用的角度來講,讀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一.培養閱讀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閱讀當中,讓學生喜歡讀書是做好閱讀指導的第一步。但是我們的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於遊戲和玩耍,即使有讀書的,往往也是玄幻、網遊、武俠和言情類的書籍,沒有幾個喜歡讀有意義的做品。因此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學校可以組織老師推薦書目,把作品的主要內容以及推薦理由製成專版放到學校宣傳欄中,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我所在的學校就是這樣做的,效果較好。
        作為語文老師自身的閱讀深刻影響著學生的閱讀,只有老師自己熱愛閱讀,才能讓學生跟著學習,所謂,身教勝過言傳,只是口頭要求學生讀書效果往往不好。和學生共讀一本書,並且與學生一起交流閱讀體會,在閱讀課上和學生一起閱讀,平常自習維持秩序時也帶本書籍閱讀,把自己的藏書與學生分享都是不錯的方法。
        在所教班級設立圖書角,讓學生每人捐一本書,按照每人帶兩個班級,每班50人算,就會有100本書。捐一本書可以擁有百本書讀,學生的熱情會比較高漲。設立專門的圖書管理員,管理圖書。制定圖書管理的規章制度以保護好圖書。
        課堂上儘量把節選的文章講的生動,藉此激發學生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例如,教學《赤壁之戰》一文,引導學生了解《三國演義》的特點,瞭解中廟算對戰爭的作用,以及諸葛亮的智慧等等,諸葛亮舌戰群儒為什麼能成功,導致赤壁之戰最終結果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會使學生對作品有一種嚮往。在班級內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交流閱讀的書目和心得體會,交流積累的優美的章節段落和讀後感,也是不錯的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有一些作品內涵較深,比較抽象,對這樣的作品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室播放根據作品改編的影片,讓學生看完影片再去閱讀作品。這樣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學生通過觀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瞭解作品的內涵,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由於學生課外閱讀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和學生家長聯絡讓家長配合就格外重要,有些家長缺乏認識,以為教材以外的書籍都是無用的,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要讓家長消除這種認識。同時讓家長配合督促學生每天讀什麼書,讀多長時間(一般不要低於半小時)。
        二.教會學生閱讀方法
        關於讀書的方法,以前就有很多成功的經驗。讀書要取得一定的成效,閱讀方法尤為關鍵。課內外閱讀相結合,以課內帶課外,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促進課上的學習。具體的方法一般說來,有精讀、略讀、瀏覽和速讀等幾種方法。
        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精讀法,要求“循文入義”就是要求學生做到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表達方式、總體佈局、熟悉文學作品的大意,記憶其中重要的部分,同時還要學生抓住中心,仔細揣摩其中的精彩段落。精讀時要勾、圈、點、畫,用賞析的眼光去讀,寫下心得體會和讀後感,積累優美的字、詞、句、段,把握文章的結構和中心,做好讀書筆記。略讀法,略讀書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時間,瞭解書刊的內容和形式特點,再略讀正文,瞭解章節名稱、文章大大小小的標題和能反映書和文章的內容的字、句、段落,最後再細讀自己所需要或感興趣的內容。精讀和略讀不可分割,閱讀時要注意相互結合。
        瀏覽和速讀。我們需要讀的書有很多,可是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為了儘可能的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就必須採取瀏覽和速讀的方法。資料性的文章,只要翻一翻,知道大體的內容就可以。有的文章雖然重要,但不是急需用到的或者力不能及的,也只是翻翻看看,記下書名和出處就好。此外,還有跳讀法。讀一部作品或篇文章時,有選擇的去讀,讀那些自己需要的有關重點,對於無關的章節就跳過去。
     讀寫結合。語文學習重在讀和寫,閱讀有助於提升寫作能力。閱讀時做賞析性的點評,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都具有積累和表達的功能,是提高閱讀質量的有效措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方法,要根據文章和自己的興趣及能力選擇合適的讀書方法。
        三.好讀書 讀好書
        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玄幻、網遊之類的快餐性作品,對很多學生的閱讀選擇造成了誤導。選擇合適的作品是中學生閱讀取得成效的關鍵,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閱歷還不夠成熟,缺乏判斷是非和真偽的能力,如果沒有必要的指導就會導致沒有效果的閱讀,影響學生閱讀的樂趣,因此幫助他們選擇優秀的書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校期間。
        1.選擇有助於鞏固和擴充課堂知識的書籍。
        根據學生自身學習語文的情況去有針對性的選擇,如有的同學基礎知識不夠好就可以選擇一些有關字、詞、句的課外閱讀書籍。有的同學詩詞鑑賞方面存在不足,就可以選擇有關唐詩、宋詞鑑賞等方面的書籍。有的同學寫作能力差,就選擇一些關於寫作指導或優秀作文集之類的作品。
        2.選擇具有休閒性的文章。
        在校期間,時間和精力都不夠用,最好去讀一些短小精悍的小小說、詩歌、散文、書畫雜誌,有哲理性、品味高雅的名人傳記等。我的做法是,利用好班級圖書角,對學生捐的書進行精心的選擇,主要就是短小精悍的作品,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把平時讀到的好的作品及時推薦給學生。
        (二)假期期間。
        1.選擇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一部好的作品可能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幾乎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一代人。中學時期一定要選擇一些名人回憶錄、名人傳記和革命故事。這些書籍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使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和道德情操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2.選擇有趣味性可讀性強的書籍。
        學生能不能讀書興趣是前提,富有趣味性和可讀性強的作品往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都不同,因此不能要求學生選擇課外閱讀書籍時就不能千篇一律。喜好文學的就讀有關文學類的作品,喜好科普和科幻類的就讀這方面的書籍。
        3.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為在校學習的中學生,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用來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也就有限。需要閱讀的書籍有很多,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應選擇一些名著、代表作。古今中外的名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作為高中生可以選擇符合自己鑑賞能力的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讀好名著。
        4.閱讀還要有廣度。
        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僅僅侷限於和課堂學習的內容有關,還要引導學生涉獵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方面的書籍。
        學生在家中閱讀時,要注重和家長的聯絡,讓家長監督學生讀的作品,保證學生選擇內容健康,思想向上的作品。
        四.合理利用時間
        學生在校期間,平常課業負擔比較大,時間和精力不夠用,因此不提倡讀長篇鉅著,以短小精悍和優美的文章為主,利用好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對於一部分學生課間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長篇鉅著可以放到節假日去讀,節假日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精力也比較好,可以利用來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前蘇聯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在課外閱讀中,要把課外閱讀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教育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閱讀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