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探究式教學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沐浴著新課程的陽光,我們“豁然開朗”:教師不是“救世主”,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下面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數學態度、情感與自信心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作一個“快樂教師”,以快樂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數學情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快樂逐漸減少,焦慮驟增,在教學方面,這種現象尤其明顯。但無論從教師自身來看,還是對教育的要求來看,學生的成長都需要教師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的情感態度。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容易擾動其學生的情緒,而一個情緒穩定的教師也會使其學生趨於穩定。馬卡連柯說過:“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不會成為一個好教師。”一個人的消極情緒若不能及時得到控制,很容易波及他人而造成惡性迴圈。 
        例如,一位教師因早上失睡起床較遲,怕上班遲到,心裡很急,趕忙騎上自行車,中途不慎被圖釘扎破輪胎,心情很壞,只能推著車來到學校,又碰見校長在值班室,說了他兩句,他更是憋著一肚子的火。到辦公室取了教學用具趕忙去上課,開始提問某個學生,該生一時回答不上來,他正憋著火沒處撒氣呢,此時過去就是一巴掌,打得那位學生淚水直流,接著又提問了好幾位學生,只要回答吱吱唔唔,他過去都會收拾一番。 結果在這一節課上,雖然教室裡鴉雀無聲,但主動發言的人少了,教師讓全班學生一起回答問題時,竟然沒有一人出聲。這位教師的做法不僅使學生的情緒壓抑,主動性不能發揮,而且也損害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學生從此對這位教師產生了畏懼感,師生交流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快樂教師實施快樂教學,能使學生情緒舒暢,心理穩定,能讓學生在快樂中主動積極地接受教育。
        二、鼓勵學生參與數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願意接近數學,瞭解數學,談論數學,探究數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例如,1、以生活為背景,以知識為載體,巧設新課引入情景;2、列舉一些解決現實問題的例子,培養學生樂於瞭解數學,應用數學的態度;3、列舉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激發學生探究心理,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4、鼓勵學生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數學的發現過程,使其產生對數學的喜愛,建立學習數學的良好態度;5、聯絡數學史,讓學生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對人類發展的作用,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6、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時代氛圍,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使學生認為數學也在與時俱進,隨時代的發展,與新型科技相匹配,從而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態度。
        三、轉變教師角色,建立“和諧”師生關係,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轉變教師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由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內容,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改進教學方法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轉變教師角色,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中多指導學生想一想,引導學生猜一猜,與學生合作共同做一做。教師的這種新型關係的提出,就是要教師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去,從根本上改變以往教師權威者的形象,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實踐。只有教師放下架子,給學生一個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間,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作為教師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態度,情感與自信心,以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