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論文

  體育教育專業主要培養中學體育教師,在校期間的學習不足以滿足中小學體育教師崗位的需要,需要通過教育實習使學生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將來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現狀分析》

  摘 要:作者對重慶三峽學院體育教育課程現狀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有41%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專業基本目標不清楚,這與要求差距相當大;對體院學生體育教育技能自我評價的調查顯示,只有50%的學生表示滿意,只有39%的學生對課程設定表示滿意;對老師的調查中反映出課程設定有待進一步優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院應該對課程體系作出調整:必修課程與選修課,學科課程與術科課程安排不合理,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類課程及體育實踐課程課時比例偏少;大部分學生認為需要加強就業指導。

  關鍵詞:體育教育 課程設定 專業課程

  1.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現狀分析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設定上,課程設定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為了適應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適應社會對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重慶三峽學院體院在執行2003年的《課程方案》過程中,積極改革教育思想、優化教育觀念、拓寬專業基礎、培養學生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對課程設定進行大膽的探索與實踐。筆者主要從課程分類、課程學時與學分、課程結構比例、課程開設情況和教學實踐等方面對課程設定現狀進行分析。

  1.1課程分類分析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結構一般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兩大類。各校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為能夠更科學地安排課程,便於教學與管理,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劃分課程。重慶三峽學院課程分為校級公共必修課、基礎課、專業課、模組課、選修課、驗證課和實踐創新課。

  1.2課程學時、學分分析

  我國2003年的《課程方案》中,各類課程課內總學時為2600-2800學時三峽學院體院2336學時,除公共課約佔720學時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外,按1900到2100學時三峽學院體專880學時、100到110學分安排專業課程,各高校可依據《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學時數上下浮動10%。

  課程學時分析,重慶三峽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學時2336學時,其中校級公共必修課552學時,佔總學時比例的23.6%;基礎課312學時,佔總學時比例的13.3%;專業課開設880學時,佔總學時比例的37.7%;模組課開設376學時,靈活性較強,其佔總學時比例的16.1%;選修課開設128學時,佔總學時的5.5,其中校級公共選修課沒有計算在內,按照要求,每個學生還應該選擇4門選修課或者達到8個學分。

  課程學分,分析學分制管理是現代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髮展和改革的必然趨勢。重慶三峽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學分設定情況如下: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學生修完193.5個學分,其中校級公共必修課39.5個學分,8門課程,中國近現代史2學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3學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3學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6學分;形勢與政策2學分;大學英語17學分,大學計算機3.5學分,大學語文4學分。

  1.3課程的開設情況分析

  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課程是指規定以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培養下一代。重慶三峽學院課程開設情況如下:校級公共必修課、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實踐創新課,還有可供靈活選擇的模組一、二六大類。課程開設達86門,其中包括校級公共必修課為8門,基礎課9門,專業課16門,可供選擇的模組一、二各5門,選修課19門,驗證課13門,實踐創新課11門。

  2.學生技能情況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自己的師範生技能滿意度不高。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體育課堂教學能力方面,47.47%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課堂教學能力等級在較好級以上,12.21%的學生選擇好,35.26%的學生選擇較好,3.1%的學生選擇差。其中體育課堂設計能力方面12.90%的學生選擇好,30%的學生認為較好,4.5%的認為自己的體育課堂設計能力差;12.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教案轉向能力好,31.5%的學生認為較好,4.3%的對自己的教案撰寫能力特別不滿意選擇差;問及“您的到技術講解方面的能力如何”時,只有4.6%的學生選擇了好,有8.6%的學生選擇差,39.7%的學生選擇較好,選擇一般的學生佔44.3%。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筆者通過調查學生對課程設定的滿意度及老師對課程設定的滿意度,調查學生的體育教育技能並結合分析課程設定結構,結果顯示:師生都認為課程設定需做調整,調整學科設定的順序,合理分配課時比例,尤其是術科課程和學科課程的課時比例,選修課與必修課課時比例等。

  3.2建議

  在“健康第一”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下,結合三峽學院學生的特點,合理分配課程比例。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各個課程之間的聯絡,以及中小學生的特點合理調整課程結構課時比例。設定綜合課程,結合社會需要與就業前景,有效利用學校資源,增加專業術科課時比例。

  建立有效的監督、指導及評價機制。近些年由於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逐漸面向大眾化。伴隨而來的就是教育資源不足,教學質量跟不上擴招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整合現有資源,通過建立高效的監督、指導和評價機制,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人才培養的要求。

  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建立一個縱向的意見蒐集機制,對歷年畢業生進行調查,達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對重慶三峽學院體育學院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顧偉農,劉傳進.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五套課程方案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63:70-74.

  [2]黃漢升.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的研製及其主要特徵[J].體育學刊,2003,102:1-4.

  [3]彭健民.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教育類課程設定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522-52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