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起步教學隨筆

  作文起步教得好,後面的語文課就有興趣學了。那麼有關作文起步的教學隨筆,會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作文教學要培育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表達,使學生具有實用的寫作能力。總結一年來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培育習作的興趣

  心理學以為,興趣就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學生如果有了習作的興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三年級是學習習作起步階段,課標已經降低了習作的難度,此時,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察看生活,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寫出自己的快樂,寫出自己的懊惱,這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這樣起步作文,讓孩子感到作文並不可怕,從而激發學生的摸索興趣與寫作熱情。“用我手寫我心”是我對學生習作的要求。教學中,我順應學生的心理,注意從激發學生興趣著眼,多渠道地領導學生察看、想象、訓練學生說話、作文,使學生不再畏懼作文,而把作文當成一件趣事。

  二、閱讀中積聚語言

  三年級學生積聚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習作程度,就必需增加學生的語言積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過領導學生重複朗讀、背誦,在朗讀中積聚語文素材,增強語感。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書目,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課內遷移到課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不斷增加自己的詞彙量,並在積聚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閱讀《小學語文報》、《唐詩三百首》、《名言警句》、《安徒生童話》、《成語故事》等,並摘抄精美段落,背誦名詩名篇,不僅能開闢視野,增知啟智,更是提高閱讀能力和習作程度的有效道路。

  三、生活中積澱素材

  生活中蘊涵著豐盛的寫作素材,學生習作,就是用筆描寫生活中的事,歌頌生活中的人,抒發生活中的情。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不知道應當怎樣去運用生活中的材料。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積澱素材。

  1、在“讀、看、聽”中積聚詞彙

  語言文字的積聚,其重要道路除了讀,還有聽和看。要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把影視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聽到的活潑形象的詞語或者表述精彩的句子,及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必然受益匪淺。

  2、讓學生捕捉生活的鏡頭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就要經常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鏡頭,以及在學校、家庭、社會湧現的豐盛多彩並具有典範意義的場景、事件和人物,用隨筆的情勢把這些材料記錄下來,如課堂中隨機發生的事情,校園、班級裡的各項活動,鄰里間的故事等。在捕捉生活鏡頭前,要先教會學生察看的方式。

  3、綜合訓練,活動中積澱

  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勝心強,特殊喜歡參加活動。針對這一特色,教師可組織多種情勢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快樂,在活動中獲得情緒,以活動促積澱,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素材值得去寫。沿海版第五冊第三單元都是描寫春天的文章,在《綜合訓練三》中,口語交際和習作中要求學生說春天的快樂,寫春天的俏麗,就可以組織學生去郊遊,尋找春天的足跡,讓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察看,在參與活動中,積澱習作的素材。

  篇二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是令語文老師頭疼的事,主要表現在:

  1、缺乏童趣。一些教師認為低段的寫是為了在中、高年級寫得更好打下基礎。因此,在寫作指導上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思維,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進入學生的角色,讓學生髮散思維,展開想象,真正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有的學生的文章乍一看,呀,真不簡單,一、二年級就有如此高的寫作水平,殊不知其中融入了多少老師和父母的“真情”。學生的創新精神、健康個性未能生動活潑地得以展現。

  2、缺少自然味。由於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疼愛之至,一走出家門就怕這怕那,學校也感到肩頭的責任重大,能不出校門,儘量不出校門。豐富他們的生活,擴大他們的眼界,充實他們的知識,也就成了一張空頭支票。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現在不是減負了嗎?為什麼不能帶孩子進入他們所向往的大自然?為什麼不能領著他們踏入他們所困惑的社會生活中去呢?學生在封閉的課堂內,怎麼能寫出純純的、深深的自然韻味的文章來呢?

  3、流水賬作文。由於現在孩子不喜歡閱讀,很多孩子寫作時,經常應付,把握不住重難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低年級的孩子在作文之路上邁好成功的第一步呢?新大綱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這無疑將大大地拓展小學生習作的時空,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而學齡初期的兒童的心理髮展正處於想象力培養的“敏感期”。

  這時候,教師如能細心呵護孩子的童心,讓想象成為作文起步中富有強大生命力、擁有不竭動力的活水源頭,作文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實物相伴

  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才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才會產生角色意識,激起表達的衝動。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寫植物花、喜歡的玩具、水果時,可以讓學生從家中帶自己喜歡的實物,參照實物,加之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寫作慾望產生,就能順手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

  二.課堂實踐,活動相伴

  我們知道,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有“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之說。每一個人,自他懂事以來,就開始感受生活,體驗人生。小學生雖年齡不大,經歷有限,但自懂事以來,他們經歷了多少事,認識了多少人,見到了多少景……這是他們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只要巧妙運用,就能創造出令人讚歎的“言語作品”。如教學生喜歡的遊戲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堂十分鐘進入活動角色,把剛才的活動跟小夥伴描述一下,接著教師講解寫作的重點,一篇真實的遊戲躍然紙上。“我學會了——”也可以採用此法。

  三.雙向互動,回憶相伴

  說話訓練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式的語言實踐活動。老師和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既是聽者,也是說者,師生只有不斷轉換著自己的角色,才能獲得成功的教學效果。課堂上,我總是充滿激情地鼓勵學生:“別緊張,要相信自己。”“你說得太棒了,老師為你感到自豪。”“雖然你旁邊都是高手,但我們相信你是最棒的,勇敢些!”我的真語真情是啟用學生身心的“興奮劑”,使他們情緒高昂,全身心地投入。而學生的精彩回答又反過來深深地吸引、打動著我,師生間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碰撞。如教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難忘的一件事,等等。教師引導孩子,回憶事情的整個過程。

  四、走出教室,觀察相伴

  寫景作文,如寫你喜歡的季節,就帶出孩子,到附近進行觀察,一邊觀察,教師一邊引導;寫校園、植物樹之類的更適合。

  五,拓展延伸,閱讀相伴

  “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寫作之前可以讓學生閱讀相關的作品,進行閱讀鑑賞,學生就會更能把握住寫作重心。

  六、改進指導,激勵相伴

  作文的指導重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貴在喚醒學生的生活儲備,巧在順應學生的自由傾吐表達,而非教師蝶蝶不休地講述什麼原理、方法,或用固定的程式、習作的樣板去圈定學生的思路。所以我們要像葉聖陶先生所說:“為了恢復學生們的童真,還他們的原本生活樂趣,讓他們能說真話、吐真情。”在作文起步訓練中,不管學生怎麼想,怎麼寫,只要文中有一顆真摯的童心,就予以支援、肯定和鼓勵。作文的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原意,肯定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個性的學生,或用教師的主觀想法代替學生的習作實踐。在“每日一句”的寫話訓練中,讓孩子們放飛想象,言有童真。

  孩子不能沒有期待,不能沒有想象,不能沒有夢幻。因為,有了期待,才可能有追求,有了想象才可能有創造

  篇三

  從事小學語文低段語文教學已有很多年了,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小學作文起步教學從何時開始比較好。思考與實踐並行,嘗試了很多,有了一點自己的小想法,實踐證明三年級的作文起步教學要從一、二年級的寫話抓起,效果會比較理想。

  有人會說:“剛上一年級就讓孩子寫話,他會寫什麼?會寫幾個字呢?”個人的方法是,學完拼音就開始教孩子用拼音寫句子,既是對拼音的複習和運用,又是語言訓練的開始。至於寫什麼,就看老師怎麼引導了。

  剛上小學的孩子,想象力強,採用仿寫的方式,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詩人。我在教兒童詩時喜歡留空白讓孩子們在熟讀詩文之後仿寫。比如在教《天上有隻小白羊》時,我採用留白仿寫的形式,我的學生寫出了《天上有隻小白狗》、《天上有頭大白獅》等篇章。留白讓學生填空也是不錯的方法,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熟讀課文達到背誦的水平之後,我將“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出示於課件,下方空白,要求學生填寫。有的學生填出“我要給無家可回的人,畫一座房子。”此時加入老師的引導,“為什麼畫房子啊?你希望他們怎樣?”孩子們接著說道:“讓他們擁有溫暖的住處,不用再四處流浪。”我為孩子們的愛心感動。

  另外,寫話不在乎長短,重在培養孩子們組織語言的意識和興趣。個人認為不能在字數上做過多的要求。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大小是有區別的,有的孩子可能能夠寫三五句話,有的孩子可能寫一句話已經費了好大勁。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保護每個孩子的積極性切不可用字數的限制打擊能力差一些的孩子。

  思考幫助實踐,實踐驗證思考。針對小學作文起步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將伴隨我的教育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