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建設畢業論文範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也逐漸提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縣域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

  一、內蒙古縣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概況

  內蒙古地區共有101個縣,其中21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內蒙古自治區現有鄉鎮蘇木641個,文化站848個,嘎查村12215個,農村牧區人口約136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59.1%。全區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縣域公共文化服務是完善的關鍵層面。

  一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近年間內蒙古地區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制度、專案工程以及執行機制等各方面得以實施運轉,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在自治區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處於承上啟下的旗縣的公共文化建設也獲得了一定發展。

  二公眾公共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隨著地區經濟文化的深入發展,縣域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注重服務內容的多樣性、提供主體的多元化和提供方式的創新性,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草原農家書屋、農村牧區電影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重點文物保護、基層兩館建設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和專案得以推進。區內各類表演團體面向基層也開展了大量的文藝演出。從地方來看,公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縣本地在傳統節日組織開展規模較大的慶祝活動,也舉辦一系列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以及舉辦旨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特色節慶活動。從公眾個人來看,文化需求日益變化,文化訴求及參與文化活動的意願都在不斷提升。

  二、內蒙古縣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困境

  縣域公共文化服務對於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提升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肯定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縣域的公共文化服務上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經費投入不足

  近年來,儘管全區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於財政投入總量不多,文化事業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仍相當普遍。由於經費缺乏制度性保障,大多數旗縣的文化單位處於低水平的維持狀態。全區人均藏書量和購書費均低於人均全國平均水平,多個旗縣圖書館沒有專門的購書經費。還有,大多旗縣文化館站由於業務經費欠缺,每年只能在春節開展一次元宵文化活動;有的鄉鎮文化站基本活動有時都難以保證。

  二公共文化各類設施裝置還不夠完善

  國家對於圖書館和文化館場所的面積標準最低是15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全區62個圖書館和58個文化館的場所面積不達標。全區11224個嘎查村有文化室6850個,但面積達到100平米以上的僅有1253個。旗縣劇場缺乏,全區只有8個旗縣有劇場、影劇院,大部分旗政府所在地都沒有專業的演出場地,文藝演出活動受到演出場地的限制。目前73支旗縣級烏蘭牧騎,現有辦公和排練場所面積不足2000平方米的有17支,不足1000平方米的有18支。

  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低文化機構服務水平和服務

  能力不強,人員專業素質低,工作方式保守落後,文化創新意識弱,難以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如鄉鎮文化站專職人員及有特長人員少,缺乏專職管理人員,高素質的具有領軍能力的專業人才尤其匱乏。同時,缺乏有效的培訓機制,培訓資金匱乏,難以提供專業培訓。一些基層服務人員長期受編制和薪資待遇問題困擾,影響正常的工作和服務水平。

  四城鄉間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均衡

  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公共文化發展不平衡。城市聚集著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資源,而一些偏遠的、經濟發展較差的農村牧區,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服務,農牧民基本文化權益無法保障。呼和、包頭和鄂爾多斯地區公共文化資源擁有量佔全區一半以上,再除去各盟市政府所在地佔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留給縣級政府和鄉鎮基層的就更少了。由此導致城鎮與鄉村牧區文化發展差距不斷拉大。

  三、完善和加強內蒙古縣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途徑

  一增加政府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發展資金,解決旗縣圖書館、文化館沒有獨立財務的問題。切實將新增文化經費主要用於基層,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牧區的範圍,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加大對縣域地區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和文化室的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文化設施建設的覆蓋率和達標率,形成具備各種功能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根據蘇木鄉鎮服務人口數量,建設符合其標準的綜合文化站,並且配備相應的技術服務裝置以及圖書、報刊、棋類、球類等文體遊藝裝置。

  二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實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總量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發揮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草原書屋、農村牧區電影放映等多項惠農工程的獨特作用,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差距。吸納各方力量,改善、提升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準,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總量。

  1.推進實施文化共享工程以內蒙古地區民族特色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貧困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依託各級圖書館以及縣域地區的文化站,形成具有豐富資源、先進技術、便捷服務的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並努力實現“村村通”。提高共享工程的利用率,讓更多的基層群眾可以通過基層服務點使用文化資訊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的資源服務。

  2.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支援農民群眾通過自籌資金,興辦農家書屋、民間劇團、電影放映隊、文化大院等,實現自我管理,對業績突出的民辦文化機構,政府予以資助、表彰和獎勵。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在發展農村文化方面成為帶頭人。把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村作為重點,積極開展健康的傳統集體文化娛樂活動,發展適宜地方的現代文化專案。

  3.推進流動文化服務工程為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配備多功能的文化服務車和電影放映車,以利於提供開展政策宣傳、影視放映、文藝演出、展覽、圖書銷售和借閱、科普宣傳、科技宣傳為一體的流動文化服務,為縣域群眾提供生產和生活中需要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

  三完善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作機制

  1.實現公共文化活動內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創新在舉辦文化活動時,應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區域特色,挖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地區文化,樹立地區文化形象。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提供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實現“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機制,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以不同的方式和主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針對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務活動專案,從而滿足不同特點地區和人群的需求。

  2.吸收多方的力量,形成城鄉區域間優勢互補的互動促進機制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優化資源配置,縮小地區間公共文化發展差異。建立城鄉共同發展和互利雙贏的統籌機制,以城市輻射帶動城鎮和農村的發展。要注重城區文化設施的延伸功能,市區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文化設施的開放要向鄉村拓展,加快文體設施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同時要改進“三下鄉”辦法,實現送文化下鄉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文化下鄉應與公眾需求對接,確保實效。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城鄉之間結對幫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鄉,農村文化進城,雙向助推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

  四轉變政府文化職能,健全相關文化制度

  1.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隨著中國政府整體的轉型,自治區政府應該整合各級政府部門的文化職能,提高文化服務的創新意識,改善文化行政部門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切實扭轉文化管理部門職能“錯位”、“缺位”和“越位”的問題,把政府傳統的以行政管理職能轉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2.完善文化法規體系,推進文化事業發展要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職責,不斷完善文化政策法規體系,促進文化事業的順利發展。尤其要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制定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政策和措施,為當前經濟條件下文化的發展提供各項法律保障。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規範執法行為,切實把文化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深入開展文化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經營和維護文化權益的自覺性,為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事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建立健全縣域公共文化服務覆蓋考核辦法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評估機制,有利於研究制定統一的管理辦法及服務標準,對於地方各級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裝置建設的具體標準,以及其應提供的服務專案和內容等,都可以做出明確詳盡的規定,這種做法的益處是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水平,便於基層落實執行,並引導政府及文化單位逐步建立正確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觀。如浙江在2010年推出了首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指標體系;山東省建立了縣域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考核表,類似做法的地區還有上海、浙江嘉興等。所以,內蒙古可以在當前國家和地區已有的考核標準基礎上,借鑑其他地區的成熟做法,將縣域公共文化服務專案體系化,分別制定考核標準進行考察。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實現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結構改善,素質提高。要保持基層文化站人員的穩定性,著重解決人員的選拔、任用、待遇和服務年限問題。積極引進人才,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應達到3名以上,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名財政補貼的文化工作人員。同時,應實現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制度化,更新從業人員知識和技能。每年對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進行集中培訓。發揮基層文化骨幹和地方文化名人的作用,加強基層演出隊、電影放映隊、文化中心戶等社會文化業餘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的活力。

  篇二

  《 少數民族地區鄉鎮公共文化論文 》

  一、石柱縣鄉鎮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該縣開展群眾公共文化活動的硬體設施已基本具備,但群眾的公共文化生活還不豐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不少基層領導對鄉鎮公共文化的作用缺乏認識

  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與現行的考核機制有關。GDP的地位壓倒一切,這一指揮棒引領基層領導拼命抓經濟建設,而忽略其他。二是錯誤地認為鄉鎮公共文化是消費品。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不能塑政績,不能當飯吃”思想,認為只投資不賺錢,是費力不見成效的事情,所以對之只是應付而已。

  二活動場所小,設施裝置陳舊落後

  一是活動場所小。目前,鄉鎮公共文化場所多為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書屋。不少鄉鎮文化建設這一塊在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中沒有納入重點,有的很久才開展一次活動,活動場所面積很小,有的已經挪作他用,比如堆放雜物,門上只有一個標籤而已。二是設施裝置陳舊落後。目前,各鄉鎮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設施裝置有的來源於縣城一些單位的淘汰產品,有的因為購置年代長已經陳舊,不能使用或者用起來效果很差,滿足不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素質差,業務能力弱

  一是他們素質普遍較差。不少鄉鎮公共文化的定位是閒職,基層領導捨不得在這個崗位上配備高素質人才,一般把沒有什麼真實本領的人派到這個崗位充數。二是他們業務能力弱。大都佔著編制幹自己的私事,樂得清閒。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上面要來檢查時打掃一下衛生,做做樣子。

  四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和轉化不夠

  一是本土人文、歷史資源發掘整理和宣傳力度不夠。石柱始建於唐武德二年,擁有近140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其間歷經600多年土司制,有巾幗英雄秦良玉的英雄事蹟。歷史跨度大,傳說故事多。石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有特別的風俗。全縣幅員3012.51km2,54萬人口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72%,有著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風俗特徵,比如石柱有“哭嫁”的風俗,是其他地方沒有的。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在這方面有許多工作可以做。二是沒有將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有效轉化。石柱背靠武陵山區,處於浩浩長江、渝鄂邊塞、巴楚文化結合部,承山繼水,山地文化與江河文化、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兼收幷蓄。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是值得各位公共文化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五鄉鎮公共文化發展經費投入不足

  有的鄉鎮會象徵性地撥一點可憐的經費,但杯水車薪,基本派不上什麼用場。而有的鄉鎮更惱火,釜底抽薪,十分有限的一點文化事業經費被挪作他用,這項工作也就陷於癱瘓之中。

  二、石柱縣鄉鎮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需要和諧發展,要想實現鄉鎮文化建設的繁榮興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在認識上打個翻身仗,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

  鄉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一是要充分認識到鄉鎮公共文化事業是振興群眾精氣神的有力武器。廣大人民群眾需要文化生活,它是其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如果不在精氣神上提振他們,他們沒有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他們就不可能徹底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二是先進文化不去佔領陣地,腐朽落後的文化就必然會去佔領它。要端正認識,抓文化也就是抓發展、抓未來,如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去佔領鄉村這個廣闊的天地,腐朽落後的文化就必然會去佔領它。而一旦後者得逞,就會給社會和諧帶來嚴重危害。因此,各位基層領導及各位鄉鎮公共文化工作者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二保障經費投入和鄉鎮文化用地,更新設施裝置

  一是完善經費投入機制。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政策,結合地方實際,在鄉鎮文化金融、稅收等方面進一步研究落實文化優惠政策。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鄉鎮公共文化經費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常態性保障力度和落實文化專項資金補貼。多渠道吸引外來資本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鄉鎮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探索鄉鎮文化發展的新模式,確保每年度對鄉鎮文化事業的投入不少於財政預算支出的5%,保障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正常運轉和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經費所需。二是把鄉鎮公共文化建設管理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考核目標。三是保障鄉鎮文化用地和更新設施裝置。要將公共文化場所及設施納入城鎮建設規劃之中,充分考慮當地民眾文化生活的需要,留足活動場所。利用專項資金每年添置一些設施裝置。

  三打造鄉鎮文化品牌,保護傳承地方優秀文化

  一是打造鄉鎮文化品牌。優秀土家文化是不可複製的無形資產,是土家百姓的根基和靈魂。巾幗英雄秦良玉的太保祠名震石柱;“玉帶河之夜”是石柱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在群眾中已經紮下了根;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已經唱響大江南北。這些文化品牌要繼續傳承下去,在各鄉鎮也要彙集力量打造文化品牌,把這個作為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的主攻方向。比如,黃水鎮、冷水鎮的“苦文化”,悅來鎮以辣椒產業為代表的“辣文化”等,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都可以打造成鄉鎮公共文化品牌。二是保護傳承地方優秀文化。開發利用優秀文化遺產是一項複雜、艱鉅、長期的系統工程,地方政府要做好長期和短期規劃,在巨集觀上進行掌控,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強有力的保障措施,確保地方優秀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要處理好城鎮化與優秀文化遺產的關係,避免舊城鎮改造建設中破壞優秀地方文化遺產的不良現象。

  四培養鄉鎮公共文化人才,組織開展好各種群眾文化活動

  一是多渠道培養鄉鎮公共文化人才。首先,加強現有鄉鎮公共文化人才的培訓。這部分人有基層公共文化工作的實戰經驗,如果在知識水平上進一步提高,可以成為這支隊伍的中堅力量。可以通過定期不定期的學習培訓,邀請本行業的專家學者講課,逐步提升他們的素質。其次,採取各種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高校畢業生中不乏愛好文藝的各類人才,鼓勵他們到基層鍛鍊,從事公共文化工作。再次,創新人才開發管理模式。圍繞重大專案、重大活動和重要工作,向社會廣集優秀的文化策劃人才、組織人才和市場運作人才。最後,從中小學生中培養鄉鎮公共文化人才。文化與教育部門要聯絡協作,組織編寫本土優秀文化教材,開辦本土文化傳承講習班。從中小學生抓起,培養本土文藝優秀人才,讓這支隊伍後繼有人。二是組織開展好各種群眾文化活動。首先,借開辦“辣椒節”、“黃連苦文化節”等機會,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公共文化生活。其次,壩壩舞是展現群眾公共文化的舞臺,要注意其領軍人物的合理引導。最後,各種業餘文化活動隊是群眾自得其樂的地方,作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給他們提供方便和支援,營造氛圍,搭建平臺,發揮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現。

  篇三

  《 新形勢下城市公共文化論文 》

  1公共文化公益性質遭遇資金障礙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大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場所都是由國家資助,靠政策扶持。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公共文化場所被推向了市場,形成了純公共文化與準公共文化這兩類公共文化形態。純公共文化場所仍然是由國家投資支援;準公共文化場所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商品優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傳播內容,加入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音樂廳等場所紛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在樹立自身文化形象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收入。這是新時期公共文化發展道路上的有力探索。

  但是,缺乏後續資金支援仍然是我國公共文化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例如,我國目前在純公共文化設施、場所的管理上,主要是以政府投資為依託,廣場與雕塑在美化城市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的財政負擔,阻滯了更多高品位雕塑的繼續建設與持續維護,也就無法真正帶動公共文化得到更大程度上的發展。但是,公益性作為公共文化的根本特性,標誌著公共文化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因此,資金障礙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公共文化發展的最大阻礙。

  2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呈現上升勢頭

  在現階段,精英文化可以說是以超越現有水平的、富有創造性的新探索和新成果為主,以“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滿足人們發展需要的一種文化現象。此類文化最終也要進入消費領域,甚至有的還將逐漸融入大眾文化的範疇,但在經過必要的轉化之前,其成果被用於消費時往往表現出與受眾的距離。例如,某些文藝作品如戲劇、高雅音樂演奏等具有可觀賞性,但受眾數量較之通俗文藝形式而言明顯較少。就公共文化而言,在各國公共文化都是既以大眾需要為指向,同時又含有明顯的精英文化成分:圖書館裡的流行小說、時尚雜誌等通俗讀物與哲學、科技、社科等非通俗讀物並存,廣場上的大眾健身娛樂活動與環境藝術雕塑、各類高雅藝術展演並存,音樂廳裡的流行歌曲演唱會與高雅音樂演奏會並存……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公共空間,使人們能夠平等自由地享受文化。

  在我國今天的社會環境中,市民的審美水平與鑑賞能力都獲得了實質性的提高,我國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導向作用,這就使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越來越多。反映在公共文化空間的整體建構上,不僅強調規模擴張,使綠地、公園、文化場館得到數量上的提升或是面積上的擴大,同時還強調美觀,也就是要滿足現代人的視覺審美需求;不僅強調數量多,也強調質量高,要帶有明顯的文化品位,使市民享受文化環境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欣賞自由與選擇自由;與此同時,還更加強調公共文化內部的精神含量,力求將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高雅藝術形式通過公共文化的方式走入市民群體當中,以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質與審美水平。

  3公共文化人本理念逐漸得到重視

  當今中國社會正從傳統走向現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發展變革過程中,人本身的需要開始成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這種需要不僅包括政治、經濟領域的需要,也包括文化領域內的最新需求。公共文化作為傳播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必不可少地擔負著通過文化空間與文化作品樹立先進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念、宣傳現代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弘揚完善的道德品格和社會責任感、倡導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培養健康心理的職責。

  從小的方面來講,滿足人的需求就是為人的生活提供方便。這種方便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用以歇腳的公園石凳或是方便閱讀的報刊展示窗,而是通過公共文化建設來加強城市人文環境,給人以舒適、寬鬆、和諧的生活空間。通過公共文化建設,不僅可以使社群內的體育、文化設施得到完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日益增多,同時還可以加強城市佈局、建築造型、道路規劃、公園雕塑等城市文化載體建設,使市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公共文化的使命隨著時代發展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意義和更加艱鉅的使命,不僅要滿足人學習的需要還要滿足人生活的需要,不僅要使物質條件更加便捷還要使精神世界更加充盈。“人”的概念在當今社會被反覆提及,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還要有全面的文化素養與人文情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共文化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未曾刻意營造的教育與學習氛圍裡,實現對文化環境的營造與對“人”的關懷。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