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遠端教育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作用探討套論文

  在中國現代遠端教育有時也稱網路教育,多數從事高等教育的現代遠端教育機構為普通高校的網路教育學院或現代遠端教育學院。網路教育是現代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後產生的新概念,即運用網路遠端技術與環境開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臺的某些檔案中,也稱現代遠端教育為網路教育。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現代遠端教育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作用探討套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現代遠端教育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作用探討套全文如下:
 

  摘要: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培養新型農民,遠端教育為“三農”服務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為此,要充分發揮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關鍵詞 :遠端教育“三農”農民素質服務

  廣播電視大學自辦學以來,一直堅持面向基層、面向地方、面向農村的辦學方向。1999年8月,原教育部電教辦轉發《關於廣播電視大學貫徹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實施“為三農”服務專案”。2004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轉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關於廣播電視大學進一步面向農村開展現代遠端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央電大明確提出:“電大作為我國發展現代遠端教育的骨幹力量,要在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主體之一,就必須繼續堅持‘四個面向’,並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斷充實、豐富其內涵,把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作為電大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更加主動地為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為建設農村學習型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這一重大目標對整個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奮鬥目標,也為現代遠端教育展示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發揮遠端教育資源優勢,運用遠端教育教學模式,為建設新農村服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是培養新型農民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域性的重大問題。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問題,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據統計,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佔40.31%,初中文化程度佔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1.6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只佔0.5%。農業部的調查顯示,懂得如何使用農藥的農民不足1/3。農村、農民教育的相對滯後,已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尤其是致富能力的提高,併成為制約我國農村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發展農村教育,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已刻不容緩。

  1、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而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及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溫家寶曾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於提高農民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然不能沒有新型農民。

  2、培養新型農民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科技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趨突出,已成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到70%—80%,而我國僅為40%,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重要因素是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應用與推廣。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可以使更多的農民適應專業化、規模化和科技化發展的要求,使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要被農民所掌握,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培育新型農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必然要求。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職業技能,既影響了現代化農業建設,也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影響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進而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程序。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人文素質。

  二、我國農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村教育還相當落後,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

  1、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我國農村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歲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受市場、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廣大農村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的從業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真正從事農業的農民,文化程度素質更低。

  2、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整體素質偏低。2002年我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數為399.5萬,佔全國小學專任教師數的63%;小學學校數為38.4萬,佔全國小學學校數的84%,在校生數為8141.7萬,佔全國小學在校生數的67%。而佔全國16%的城鎮小學卻佔有全國35.7%的專任教師。可以看出,農村小學規模小,學生多,教學任務重,相對而言,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農村普通中學的情況與農村小學的情況類似,佔有全國49.6%的農村中學卻只佔全國37.6%的專任教師。從師生比例上說,農村普通中學的比例也比城鎮的低。雖然我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7%;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86.5%。但是,農村教師的專業化不高,邊遠山區農村教師更達不到上述的學歷標準。

  3、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不協調。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農村教育並沒有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一直在沿襲城市教育的發展模式,與城市教育採取相同的課程設定、教材、教法、進度,滿足人們想通過升學來改變學生自身及家庭命運的心理需求。教學內容缺乏聯絡地方實際,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忽視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大批中學畢業生對生產知識和技術的需要。農民技術培訓學校數和辦學規模都呈減少趨勢,形成了農村基礎教育一枝獨秀,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三、發揮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優勢,服務新農村建設我國現代遠端教育是在經濟與社會轉移、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特定時期產生和發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其社會性、開放性的本質特色,決定了它能夠更快,更協調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承擔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新使命,主動為“三農”提供服務。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現代遠端教育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一與其他教育相比,電大作為我國發展現代遠端教育的骨幹力量,其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系統運作優勢。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工協作,進行系統辦學,是電大遠端教育有別於其他國內外教育機構的重要辦學特徵。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農村,覆蓋全國的辦學管理體系和學習支援服務體系,可以及時地反饋不同地方、不同層次人群的多樣化教育需求,並有針對性地提供教育服務,比較好地滿足地方社會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性人才。

  2、遠端教學優勢。電大系統具有天網衛星網路,地網計算機網路和電信網路、人網以電大自身獨有的辦學系統和與之相應的學習支援服務系統為特點的管理網路“三網”,“三網合一”是電大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和優勢。覆蓋全國的衛星教育網,通過衛星地面接收站,延伸到農村,覆蓋到千家萬戶,把中心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傳送到基層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供那裡的人員學習,為全國各地農村的求知者接受教育和培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辦學的開放性、靈活性。電大遠端教育秉持開放教育的理念,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突出辦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特別是基於網路環境的遠端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侷限,為學習者個別化、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適應了社會多樣化的教育需要和求學者個人的需要,具有時空自由、資源共享、方便迅速的教學資訊、覆蓋面廣、學習成本低等優勢,尤其適合我國邊遠貧困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等高等教育優質資源難以到達的基層農村人員的學習。

  4、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優質的教學資源是實施遠端教育的前提與條件。多年來,電大一直非常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積極構建反映遠端教育特徵、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多種媒體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努力為參加學歷教育、短期培訓的各類學生提供優質的多種媒體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在傳統文字教材建設上,大多數教材設計採用“合一式”,即注重將學習目標、教學內容、自學指導、自測練習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幫助學生自學與思考;在其他媒體資源如錄影、錄音、VCD、CD、多媒體CAI課件、網路課程的製作中,積極把握開放性與靈活性、參與性與互動性、智慧性與可控性的特點,從而製作出了一批受學生歡迎、形式多樣的優秀教學資源。公務員之家

  二發揮遠端教育資源優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1、加強系統建設,增強服務能力。

  教育部辦公廳轉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關於廣播電視大學進一步面向農村開展現代遠端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指導各地方電大制定貫徹實施《意見》的具體措施,同時注意統籌當地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地方電大的辦學優勢,積極支援其開展農村現代遠端教育,實現農村教育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大力強化系統建設,把縣級電大作為重點,充分發揮縣級電大工作站的基礎平臺功能。進一步加強與完善縣級電大工作站的硬體建設,狠抓縣級電大工作站教師及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素質的培養,使縣級電大成為服務三農的中堅力量。此外,有條件的地方還應以縣級電大工作站為基點,使教學網路進一步向鄉鎮延伸,從規範執行、增強活力、資源共享、提高效能和協調發展等方面入手,探索管理的新模式,給基層電大更多的辦學和教學自主權,提升其適應性、主動性,形成地方特色,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轉變觀念、重心下移。

  遠端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意味著辦學的網路、資源、服務和管理等要實現全方位的重心下移。目前,國家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燎原學校”、“村村通”工程等,為教育重心下移的實現搭建了一個平臺。此外,在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上,要系統重點打造縣級電大網路,其意義不僅在於使這些縣級電大具備了功能完備的網路教學平臺,成為為“三農”服務的縣級區域遠端學習中心,更在於以縣級電大為基點,教學網路進一步向有條件的鄉鎮延伸。同時,開闢“新農村”遠端教育網站,構建服務平臺,把資訊資源傳送到更多鄉鎮,使縣級電大和鄉鎮網站成為遠端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資訊中心。調整教學資源開發策略,提高服務效果。在內容上,要結合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特點,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資源,注重內容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3、貼近農村實際,拓寬服務領域。

  電大遠端教育要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從農村實際出發,積極研究、探討和把握農村受教育者的各種需求,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並舉,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專教育與各類培訓並重,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兼顧,形成立體化、多功能的教育結構和層次體系,從而更好地提供適應性、針對性、實用性、靈活性、實效性服務。大力開展各類大、中專層次的學歷教育,培養農村技術、管理、經營方面的專門人才;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就業能力;以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為重點,積極開展農村中小學教師本、專科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和新課程教學能力;積極參與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文化科技素質和管理能力,帶領廣大農民脫貧致富;以農村青年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種、養、加工方面的實用知識和技術,為推動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餘善雲.電大遠端開放教育服務終身教育體系方略[J].現代遠端教育,2005;5

  2.孫俊芳.關於電大遠端教育為“三農”服務的幾點思考[J].中國遠端教育,2005;12

  3.張少剛.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遠端高等教育服務“三農”[J].中國遠端教育,2004;4

  4.彭坤明,周蔚.服務“三農”:遠端教育的新使命[J].中國遠端教育,2004;8

  5.李龍仲.農村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終身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