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素質教育的有關論文

  胡錦濤同志曾說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是基礎教育的主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素質教育盲區》

  摘 要: 對那些“無長有短”的學生,教師既要重視文化知識“補差”,又要重視其它方面的“補差”。這是隱性的,是影響學生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對他們的現狀進行分析並且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他們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文化知識 補差

  胡錦濤同志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是基礎教育的主題。我很贊同胡錦濤同志的話,尤其是在薄弱的農村中學更應該把樹人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文化知識。但在教育教學中,我發現部分教師還僅重視文化知識的“補差”,因為中考、高考這種升學制度仍然存在,所以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而對文化知識之外各方面的培養則往往以“培養特長”代替或根本被忽略。對於那些“無長有短”的學生,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的真實想法,很少有人重視培養他們,所以他們的綜合素質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發展,不自覺地就成為“學困生”,成為“壞孩子”,他們是素質教育的一大盲區。而這些“無長有短”的同學佔教育物件的大部分,教育教學工作者應該思考的是:用什麼辦法讓這一“盲區”變成“亮區”,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位?我認為對這些“無長有短”的學生既要重視文化知識“補差”,又要重視其它方面的“補差”。這是隱性的,是影響學生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視這些問題,下面我就略談這些同學的現狀和補差的對策。

  一、現狀

  當前中學生在心理、理想觀念等非文化知識類的素質現狀不容樂觀。

  一被老師特別器重、信任和喜愛的“品學兼優”學生,多數存在某些心理偏差或障礙。他們大多數在謙虛中隱藏驕傲,虛榮心強,受不了批評和挫折。但人生旅途中不順利的十之,哪有萬事如意的呢?這些學生心理太脆弱,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往往選擇偏激的行為來釋放自己的心情,這是可怕的,我們要隨時關注這些隱性的心理障礙。還有的同學思想孤僻,交往甚少,不善於交際、合作,認為這樣做是耽誤時間,整天埋頭功課,只為了考高分。

  二沉重的升學壓力,使絕大多數中等學生心理壓力加重,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不能顧及其他方面素質的優劣強弱發展。對於興趣愛好乃至固有的某些個性特點被迫讓路,或繞道而行。許多活潑能幹、多才多藝的學生漸漸地變成了書呆子。

  三學習“後進生”在學校、班級強化考分,提高及格率、平均分的重壓下,不得不進行文化知識“補差”,但這談何容易,漸漸地家長和老師就失去了耐心,於是他們就變成班級的最後幾名,成為必須堅持跑完最後一步的英雄,他們脆弱的自尊心處處受碰壁。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的他們可能就會放縱自己的行為,上課遲到、講話、看課外書,和老師頂撞,課間打架,晚上上網,成為所謂的“壞孩子”。我不禁想到但丁的一句話:“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缺陷,知識卻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空白。”因此,我們的目光不能僅僅盯著考試成績而要給這些“後進生”施展才華的空間,不能讓他們的人格不健全。綜上所述,文化知識素質的“補差”只限於一個小群體,而其它綜合素質的“補差”則涉及各個層面的學生,近乎全體。

  二、“補差”的對策

  一對於文化知識之外的補差,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等需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制,不能僅僅以文化課程測試的優秀率、合格率、平均分來代替“素質教育”的全部。

  二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樹立大的人才觀,要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就要樹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生觀、世界觀、素質觀,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果教師遇到不順暢、不滿意、不清晰等令育人者生氣的狀況時,應多一些自我審視、檢討和修正,不僅要重新認識教育物件的獨特性,尋找出自己施教理念的偏差所在,更要及時修正自己的育人思路與方式、方法,適當地用耐心、細心、誠心去感染、激勵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到教育活動中來,讓育人工作美麗起來,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三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處於“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顯著特點是自我意識、民主意識日漸增強,他們的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滿足,不僅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而且制約著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蘇霍林姆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的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所以,青少年不僅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中,能發現和正確認識自己的素質優劣,從而有目標、有計劃地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我。

  四為學生創設廣闊的展示“舞臺”,在校內開展各種各樣的班、團體活動,讓那些“無長有短”的學生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覺到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能體驗到人性的真善美,從而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全完善的人格。還應適當地組織學生開展社群服務、慰問敬老院、聯歡文藝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社會知識,提高素質。

  五對“弱勢群體”的訓練、補差,不應總是選優者出場,使登臺亮相的機會成了強者的專利,而弱者只能一直當觀眾,做拉拉隊,而不是表演者。恰恰相反,應給弱者以更多的鍛鍊機會。比如,鼓勵不善言詞者參加演講、辯論賽;讓羞怯膽小者參加文藝演出;請羞於交往者參與某些活動的組織、聯絡或主持等。如此,我想弱者一定不會弱,他們一定受益終身,這比什麼獎都貴重。

  另外,對“弱者”要多一份鼓勵和表揚。學生喜歡錶揚,需要表揚,我們要從點點滴滴之處發現、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用“放大鏡”找學生的優點,讓這些“弱者”在“鼓勵中發揚成績,在微笑中認識不足”。這就要求班主任務必要細心、留心、用心關顧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更會有信心,老師才能放心。

  現代社會中看重的不僅是人們的學歷和文化分數,更注重實際能力,尤其是開拓創新的新思維的能力,一句話,就是綜合性素質。綜合性素質不提高,就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由此我想到懷特海的一句話:“知識的傳授僅僅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標,除了知識以外還有更崇高的目標值得追求。”所以教育教學工作者一定要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2]懷特海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