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所謂的積極心理學不僅僅在於如何治療心理疾病和保護人類心理健康的研究,還是研究幸福、快樂、滿意的一門心理學科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利用積極心理學調整大學生心理健康》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重點是心理學家利用積極的心態來解釋人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在做出積極的解釋後,幫助人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從而以樂觀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本文利用積極心理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來幫助大學生進行健康輔導,從而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保持樂觀的心態。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4?搖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259-02

  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從知識層面來講,積極心理學主要分為三個研究領域:主觀層面、個人層面與群體層面,積極心理學主要從這三個層面展開理論研究。在主觀層面主要研究人的主觀情感體驗,例如幸福滿足、樂觀向上、快樂充實的主觀精神享受,其研究重點是強調人的幸福程度,使人能夠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狀態表示滿意,使人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在個人層面主要強調人的個性特點,例如工作技能、審美觀、寬容心、愛心、創新力、才能、交際能力、觀察力等等。積極心理學認為要能夠培養這些積極的個性特點,讓人在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積極應對困難。在群體層面主要強調建立積極的社會系統,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培養公民的責任心、公益心,讓公民在社交活動中遵守禮節,在工作生活中遵循職業道德。積極心理學站在變態心理學、消極心理學的對立角度,對這兩類心理學知識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使用了類似的研究方法與手段。與消極心理學與變態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要素,強調發揮人的積極作用。在研究人的積極因素與優點的基礎上,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挖掘出人性的閃光點,幫助人們積極應對生活中的難題,幫助人們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心態,幫助人們找到幸福生活的方法,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總之,積極心理學對人們的意義非比尋常。

  二、積極心理教育對大學生的意義

  1.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在我國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學課程中,教授專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對心理案例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問題的形成原因、解決問題的措施分析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等等方面,這種研究方法還是採用的消極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已經嚴重缺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有待發展。積極心理學與消極心理學不同,提倡以人為本、提倡人性中的優點,強調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積極心理學提倡要以積極的心態來解釋一些心理現象,充分挖掘出人性的閃光點。心理學家要能夠引導人們在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幫助人們保持幸福的生活狀態。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大學生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大學生的信念;強調大學生的主觀體驗,例如幸福感、滿足感等等;改善大學生應對社會的態度,比如學會關愛他人,寬容他人的過錯,等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這種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幫助是極大的,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問題,從而減少消極悲觀心理。積極心理學豐富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2.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在教學分類時也往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的學科教育相區分,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只採用課堂教學的模式,講解一些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很少開設一些諮詢課程與講座。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都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人都有著一定的生活需求,這種理念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變革與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其他學科的工作相結合,營造出一個積極輕鬆的工作環境。在這種工作學習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可以保持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應對生活困難時也能夠保持一種積極應對的樂觀心態,注重提高學生的積極感官能力。

  3.促進大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大學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夠健康成長,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夠認真學習,才能夠積極投入到社會工作中去,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對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大學生涯是一個人心理髮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於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大學生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規劃、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這一時期只有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身性格的缺陷,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幫助大學生糾正一些不良行為,幫助大學生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一定的社會交際技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不斷地完善自我,從而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四年的學習生活,以較高的綜合素養、較強的心理素質投入到社會工作崗位上。

  三、積極心理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在積極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解決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消極心理學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問題的形式進行分析與解決,這一教學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積極心理學在此基礎上,對消極心理學的教學方法進行總結借鑑與揚棄,提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上,因為心理問題的減少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是單純地減少心理問題,還包括提高人的積極心理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兩者進行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看待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創造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要能夠把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健全學生人格作為教育目標,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讓學生學會享受生活。積極心理學強調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學習中來,讓學生在心理健康活動中體驗到生活、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養成關注心理健康發展的習慣,定期做一些心理健康諮詢活動,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心理健康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自主研究,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積極心理學不是以解決心理問題來達到心理健康教學的目的,它從學校這一環境出發,在這種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心理健康教學。它認為學校生活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充分利用學校裡的一切資源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有在真實的環境中才能夠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逐步轉向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教師開始以積極的心態來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這一教學方法的改變實現了從消極心理學向積極心理學的轉變。這種教學方法拓寬了心理健康教學的內容,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為其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並不成熟,而且缺乏一定的實踐性研究,這就需要心理學家與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翠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04.

  [2]路建紅.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價值探究[J].青春歲月,2013,02.

  篇二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教育問題研究》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最早在西方興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學力量,它關注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徵、積極社會環境,力圖完成從消極心理學模式向積極的心理學模式轉換,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強呼叫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適當的解釋,並從中獲得積極意義。本文針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教育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及研究領域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塞裡基曼。什麼是積極心理學?謝爾頓和勞拉・金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包含的主要內容是:積極是對前期集中於心理問題研究的消極心理的反動;倡導心理學要研究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強呼叫積極的方式對心理問題做出適當的解釋,並從中獲得積極意義。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主觀層面上積極情緒體驗研究: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意感、對現在的愉悅、對未來富有建設性的認知,如希望、忠誠;二個人層面上積極人格特質研究:樂觀、愛和職業能力、勇氣、人際技能、美感、寬恕、創造性、天賦和智慧;三群體層面上積極組織系統研究:如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使個體發揮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如責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職業倫理等。

  二、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視,發展較快,全國各大高校基本都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誤區,認為沒有心理問題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保持積極健康的良好心態並未實現。然而,關注人類積極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潛力,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的積極心理學在這方面卻表現出獨特的潛力,它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結合,勢必為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生機,以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創新思維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的內容可概括為:創新意識,即不斷探索創新的興趣和慾望,勤于思考,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求新、求異;創新思維,即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勇於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創新知識,即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或較深的造詣,具有紮實的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及時汲取最新的知識;創新能力,即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資訊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創新人格,即具有敢於懷疑、敢於批判、敢於冒險的科學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調整自我心態,在任何不利環境下都不動搖對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時困難和挫折放棄個人的想法和計劃,有較強的獨立性。

  二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積極心理暗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謂暗示:“就是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重視灌輸教育的“智育化”說服作用,也要積極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說服作用,改變單純灌輸的教育方式,通過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使被教育者愉悅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產生心理抵制情緒,對於促進被教育者的個性全面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人格暗示、環境暗示等。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對於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很大幫助。一是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感受。二是把每一次失敗都當作最後一次。三是不要總對自己強調負面結果。四是在狀態最好的時候迎接挑戰。五是別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籤。

  2.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積極道德人格的培養。積極道德人格是指個體人格表現為積極追求一定道德原則規範所認定的各種善的品質。在當代中國國情之下,大學生積極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現為大學教育要引導大學生積極追求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規範所認定的各種善。

  第一,增強道德理論教育的實效性,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一是在理論灌輸中確立主體的本質、價值和尊嚴。二是在促成認知失調中矯正扭曲的道德價值觀。三是在滿足大學生道德需要中增進道德判斷力。

  第二,開展道德情感教育,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義務感和正義感。“道德情感是基於一定的道德認識,對現實道德關係和道德行為的一種愛憎或好惡的情緒態度體驗,它是一個人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在處理相互道德關係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體驗的到的心理活動”。一是培養愛的情感。二是培養義務感。第三,科學引導道德行為,促進知行統一。

  三、積極心理學的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

  一積極心理學的存在的問題。從以上方面來看,積極心理學似乎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常光明的前景。但就積極心理學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它還有著許多尚待克服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和早期的一些相關研究存在著一定的脫節。如早期的原始預防、增進幸福等的研究成果就沒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之中。就以積極心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觀幸福感來說,主觀幸福感其實早就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斯達克、阿杰勒和斯沃茨等人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一個主觀幸福感的專輯,這一專輯的書名就叫做《主觀幸福感》,其中包含有12篇極有價值的研究論文。但積極心理學在其研究中卻很少提到,積極心理學這種脫離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顯得基礎單薄,又顯得內容不夠豐富。

  二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能更輕鬆地面對壓力、逆境和損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現在,積極心理學已成為當代心理學新的研究方向,建構完善的積極心理學體系、發展積極心理學技術、促進人類生活質量提高,將是其主要任務。

  1.完善積極心理學體系。積極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的宗旨是要培養和造就健康人格,將個體的人格優勢體現到整個生命過程中。加強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與整個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聯絡。不能孤立地考察個體的積極心理,而應綜合考察和諧、安寧的社會、積極的社群、積極的組織、良好的社會關係、文化規範和家庭背景對人的積極品質形成和發揮的影響。

  2.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積極心理學研究人的優點和價值,重視人性中積極方面,使心理科學更加科學的理解人性,並實施更有效、積極的干預,以促進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良性發展。積極心理學更關注於重建人類的新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其發展和壯大的本質和目標。積極心理學是既體現對人類命運深切關懷又理性嚴謹的新型學科。作者單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邊防系

  參考文獻:

  [1]劉偉偉,惠秀,王智永,陳勳.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J].教書育人.201018

  [2]宋玉冰,張海燕.論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

  [3]李俊傑.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自我教育研究[J].才智.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