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研究論文

  隨著社會的變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人際、戀愛等方面。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早期預警機制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對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隨著社會的變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人際、戀愛等方面。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早期預警機制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ki.kjdks.2016.03.082

  Abstract As society changes, increas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inly in learning, interpersonal, lov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學門檻降低,錄取人數逐年增多。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在提出擴大招生規模的第二年,2000年的招生規模約為200萬人左右,而截止到2015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規模達到了700餘萬,十五年的時間裡增長了500餘萬。大學生這一群體的規模日漸擴大,對於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掌握專業知識、擁有新思想的前沿力量以及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都備受社會各界矚目。社會各界期望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

  然而,高校的培養結果與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的期望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其中表現最為突出得就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有待增強,近年來各地頻發的大學生自殺現象更是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質疑。與其他問題相比,心理健康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域性性的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個體的專業學習能力與道德塑造。有鑑於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緩。筆者擬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梳理,並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提出相應的改善路徑,以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邏輯思維的起點,同時也是我們進行相關研究的基點。“一個探索者在任何領域中的工作總是從創造該領域中有用的語言和概念開始的”①準確的概念才能保證我們研究的準確性以及邏輯的清晰。

  1大學生。在我國,大學教育層次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四級教育體系。相應得大學生的外延就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碩士博士教育是在接受了一定年限的高等教育之後的深造階段,其心理健康教育與剛邁入高等教育門檻的專科生、本科生有很大差異。本文擬定的研究範圍較大學生的外延較小,僅僅包括參加普通高等教育統一考試而錄取的專科生、本科生。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標準。不同的學科,甚至同一學科的不同學派給心理健康下的定義都不盡相同。無論是統計學、社會學還是專業的醫學領域都試圖對心理健康下一個統一的定義。然而,縱觀國內外的各種定義,要麼就是過於抽象以及空範,要麼就是描述性強而缺乏一定的理論性。這一定義所表現出的不統一性反映了心理健康領域研究的複雜性,同時也說明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解析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心理學、醫學研究的範疇,它的內在也蘊含了社會觀念、社會態度以及社會環境等相關問題。對於非專業出身的筆者來講,明確心理健康的定義實有難度。因此,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僅作些淺顯描述,以收拋磚引玉之效。

  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主觀內心與客觀環境相互協調、相互和諧的一種持續而又積極愉快的心理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人可以積極成長來實現自己的潛能與價值,當主客觀發生不協調時能夠自主調整而恢復到原來的協調和諧狀態。

  2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是某種單一的問題,而是各種心理問題的集合。有的學生只有一種問題,而有的學生身上則表現出幾種心理問題。根據筆者多年的從教經驗,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適應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熟悉的環境會給人帶來一種安定感、安全感,而陌生的環境容易令人不安而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新生更是如此。大學新生從高中校園走向大學校園,從熟悉的故鄉走向陌生的他鄉,面臨著生活氛圍變化,陌生人相處以及語言、飲食習慣這樣一種適應過程;而且對於很多習慣了受寵而不獨立的學生而言,需要自己獨立決定某些問題,自己獨立動手從事某種活動。無論是生存環境的改變還是學會獨立的過程,都會給新入學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惑與不安。如果這種困惑與不安不能被學生個體進行有效調適,將會產生諸如迷茫、困惑以及沒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從而出現因環境不適應而帶來的焦慮、抑鬱、挫折等心理體驗,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健康成長。

  2學業方面的心理問題。學習乃學生的天職,學習是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主要活動。大學的學習內容、方法以及授課方式與中學階段有很大的差異,部分同學不能夠很快接受這種差異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出現了相當程度的心理問題。一是因自我定位不準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是學校的尖子生,是老師、同學以及家長心目中的寵兒。帶著這種優越感的學生在面對其他比自己更優秀同學時則顯示出了一定的落後。如果不能夠準確自我定位,這部分學生將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如自卑與嫉妒心理的加強。二是學習動力不足帶來的心理問題。從爭分奪秒、嚴格管理的高中到學習氛圍相當寬鬆的大學,失去了原有的約束,一些同學開始自我放縱而不認真學習,帶來的結果就是課程的重修甚至被勒令退學。許多同學因此感受到強烈的心理壓力而出現心理過於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

  3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人是群居性動物,每個人都有人際交往的內在需要。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社會衡量一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指標,因此在邁向社會的最後“加油站”裡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大學有著與高中階段完全不同的人際交往環境:同學生源地多元化,同學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喜好及行為偏愛出現較大的差異。能否認識這種差異並且相應得進行人際交往的調整成為理順自身人際關係的關鍵。然而在大學新生當中普遍存在著對差異認識不到位以及人際交往技能的缺陷的問題。再加上獨生子女中存在著過於自我、唯我獨尊、任性等問題更是加劇了大學新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人際交往障礙的出現導致一些學生出現人際交往恐懼、緊張不安、焦慮抑鬱以及人際交往挫折增強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這個體的健康成長以及同學之間關係的和諧穩定。

  4婚戀及性心理方面的問題。大學生大部分處於18~25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學生處於生理髮育的成熟期,對異性、愛情、性體驗有強烈的追求欲。然而大學生對愛情與性存在著一定的認識模糊,對戀愛發生與維繫的各種準備不足,無法正確處理戀愛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在性方面缺乏有效的安全保護措施以及性道德不成熟。發生在戀愛與性中的種種問題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度以及自我解決的能力,從而使得一些學生在情感上出現障礙,常常因為戀愛問題出現迷惘焦慮,壓力大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自殺等極端事例。

  3 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路徑分析

  根據上文的分析,造成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路徑上也應有多元化的選擇。

  1建立同學―輔導員―學校心理諮詢機構三級預警機制。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如此。心理問題發生之前,總會有一些比較異常的微小行為出現,如沉默寡言,逃課厭學,神情恍惚等情況。為了防止心理健康問題出現,應該在這些異常行為出現時進行早期干預。同寢室的學生在生活中聯絡緊密,是發現這種異常行為的最佳人員;輔導員作為班級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責任人,在班級管理中發現相應的問題時應及早介入;學校的心理諮詢機構經常接待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在發現苗頭性問題時,心理諮詢機構應及早對學生採取相應的心理干預,防止問題的惡化。

  2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是通過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抓手,因此必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地位。高校在課程設定中必須給心理健康教育課安排出足夠的學時,不得隨意更改、取消相關課程的設定,在師資力量配備以及硬體設施安排上必須給予同其他專業課程同等的投入。另外,鼓勵專業課程的老師在講授專業課程中加入相應的同本專業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得到擴大。

  3發揮校園文體活動的作用。校園文體活動承載著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同時豐富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體活動對於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興趣的集合體,對於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大有裨益。高校應鼓勵並支援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發揮他們在凝聚學生,增進人際交往方面的作用。同時,高校黨委、團委、學生會等組織應根據教學安排組織相應的文體比賽,如運動會、演講比賽。鼓勵並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增強學生與他人、與集體和諧相處的能力,並且在豐富的活動中釋放他們的各種壓力。

  註釋

  ① [美]E・霍貝爾.原始人的法.嚴存生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7.

  參考文獻

  [1] 蔣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5.

  [2] 劉豔,祝茂凱.淺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3] 陳光磊.心理健康標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1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