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已嚴重影響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代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論》

  【摘要】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調查,針對高職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很多心理問題進行討論並給予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心理問題

  職業教育,是教育整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有別於傳統教育的新型別,必須從型別教育的高度,看待職業教育。研究高職生的心理變異,需要直接從根本上把握高職生的培養目標與心理指向的結合。因為職業院校所培養的物件,它與普通高中,特別是與普通高等學校的培養物件相比,在智慧結構與智力型別方面有著尚未被人們廣泛認識的區別。

  義大利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奧・梅內蒂創立的“本體心理學”,專門研究人精神活動的原始動因和對存在的理解。他指出,人具有一種天生的智慧,這種智慧有益於同環境的互動。但由於社會成員和歷史的原因,人的直覺及其天生的智慧有很大一部分喪失了。如若要找回失去的部分,那麼人就可能獲得成功。作為因各種原因沒能上高中和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職生,他們的情感心理失落會由此導致很多"心理暗礁",並阻礙他們在職業院校的學習和生活。現就當代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做個案剖析並探尋診療之方,使高職生健康愉快地適應學習生活,也讓高職教育的特色性、人本性得到彰顯。

  一、入學期:心靈的修補與校正

  高職生的生源有兩大渠道:一是高考衝刺中因多種原因分數較低失利後降格以求,委曲求全選擇了高職教育;另一種是從中專學校畢業後求職碰壁受挫,又重新“對口升學”而想“鍍金”後再就業。他們懷著種種入學目的進入了高職院校的殿堂。心靈受挫後的畸形異化,直接影響今後三年的學習和生活。在長期與高職生朝夕相處的接觸中,深感他們較其他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有著獨特的心理特徵。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是失落、疲憊感中的迷茫。調研結果顯示,很多高職生在入學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走不出"高考"的陰影,悲觀孤寂疲憊、精神萎縮、思維懶惰、情感冷漠,身體和精神都處於亞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的狀態,失眠、焦慮、情緒不穩等現象非常普遍,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現過激行為,或人際關係之間出現不協調現象等。

  鑑於此,高職教育在學生入學這一階段,除了加強軍訓教育、校規校紀等硬性教育之外,更要加強高職新生心靈的校正與修補。

  其次是徘徊觀望中的留戀。高職新生處在由中學、中專走向高職教育的轉型期,他們因環境的變化、學習生活方式的變化、人際關係的改變,造成了他們“新生綜合徵”。主要表現在:生活的放任無序性並導致心靈的孤僻焦慮;學習習慣的改變又導致心靈的不知所措;轉型中形成的“斷乳期”,讓他們在情感心理上有對他們已經熟知的中學生活的留戀感、懷舊感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挑剔不滿牢騷,這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健康的心裡狀態慢慢產生扭曲的心理狀態。患者對所恐懼的環境一般採取迴避行為,即使堅持學習和生活也十分痛苦,經常會出現焦慮、多汗、面紅耳赤等症狀,因此,在校高職生患社交恐懼症的學生慢慢增加,也經常會把自己孤立起來,給日常工作學習造成極大的困難和障礙。

  對於高職新生這種“準大學生”狀態,我們不僅要從心理方面加以引導,使他們順利地完成由一箇中學生、中專生向高職生角色的轉變。更要讓學生找回失落的自信,找回失去的潛能,認識到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新的學習生活需要他們心理的相對調整與之適應,自覺地擔負起“心靈境界”重建的重任。心理學上有一種“暈論效應”,也就是人們慣常說的“思維定勢”,來引導學生從已經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跳將出來,學會用新的視角、新的參照系、新的多元化觀點來評價一切,不褊狹保守,也不狂妄自大,努力建構包容力很大消化力極強的心靈境界空間。

  二、求學期:心靈的強化與疏導

  走過了入學期的迷茫困惑與疲憊,走過了高職教育前期的“心理斷乳”,邁入了奮發有為鷹擊長空的學習期。那麼,求學期的高職生心理上呈現更加複雜多元化的特點。

  首先是學習生活的開放性導致精神心理的變異如叛逆性、浮躁性特徵凸顯。隨著學生與社會接觸面的不斷拓寬,社會心理也會折射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隨著當代中國轉型的進一步推進,交織並存的新舊兩種體制,秩序規範將會導致人格矛盾。這些人格矛盾如果不加以調適,將會導致一系列的個人和社會問題,高職學生的年齡段大都在18~20歲左右,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人格心理會更加趨於活躍和多變。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的能力、情緒、需要、動機、價值觀、氣質、性格、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於社會化過程中,在與環境的互動作用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在高職生的心理形態表現上加強了衝突感,如自身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衝突、實際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衝突、自身價值觀念與社會價值觀念的衝突、情感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內化於高職生個體的人格世界,就形成系列人格矛盾。

  三、畢業期:心理的調適與轉化

  在畢業前期高職畢業生的心理狀態更加複雜多變,他們在對前途未卜中惶恐不安,在對自己的評價偏失走向焦灼浮躁,在對求職市場的悲觀失望中自我憐憫。加強對高職生畢業期的心理調適,幫助他們完成從一個學生人身份到社會人角色的轉變,已成為重中之重。高職畢業生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徵狀”。

  首先是期望值下降的自卑心態。每個人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能泰然處之,把適當的壓力看成是生活、工作、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有的人在壓力面前表現得一蹶不振,精神崩潰,以至在心理上造成嚴重後果。高職畢業生參加招聘會數次受挫後,就會悲觀失望,否定一切,自嗟自嘆,什麼社會不公,懷才不遇成了他們自暴自棄的口頭禪。

  其次是角色轉換中的痛苦心態。學生角色變成社會人角色,這種角色轉換在高職畢業生中非常明顯,他們在面對新的人際環境,確立新的人生目標的同時,心理的不適應會表現在人格的失落,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脫節。面對這種心理狀態,首先要更新社會化的目標,不僅要使高職畢業生掌握適應現代生活的知識技能,扮演好社會角色,同時還要讓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效益意識、競爭意識等在其頭腦中紮根。

  再其次就是價值觀念受挑戰洗禮後的迷惑心態。高職畢業生在走向社會的前夕,他們固有的價值標準會與社會的各種價值觀念發生碰撞,這不但會導致他們對信念理想的懷疑動搖,更會在庸俗化表象化的各種價值觀念中隨波逐流,辨風轉向。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都有發揮作用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支撐起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價值體系,為人們提供價值評價的標準。對一個人來說,如果沒有對代表社會各時代的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念更新的堅定認可,就會迷失方向,導致人格矛盾的衝突,因此,大力倡導主導性價值觀,是消除人格矛盾與衝突的一個重要途徑。

  最後是慾望膨脹後的衝動心態。高職學生從清貧的校園走向喧譁慾望浮動的社會,高職畢業生在激發的創業熱情中往往夾雜著一夜暴富的心理,迅速完成所謂的“原始積累”的慾望滋生蔓延。在畢業前夕,要做好這種衝動心態的調適,靠誠實勞動創業,靠自身實力打拼創業,在功利性的慾望泡沫中保持著自己人生的定力。在職業教育心理的研究中,以上只是粗線條的勾勒。相信,隨著職教人才在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職業教育心理的研究會更加深入和美好!

  總之,當代大學生心理狀態的調適需要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有的放矢,標本兼治,從校園文化建設、價值觀念、人格境界、精神個性、趣味格調等諸多方面,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力,都是我們高校理論教育工作者重中之重的課題和工作。

  作者簡介:萬靜茹198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