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法

  如何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們進入新的環境之後,如果調節不好自己的心理,那就很容易變得孤僻不合群,不能夠與身邊的同學老師和睦相處。所以現在心理健康專家為大學生們介紹,解決心理的方法。

  一、自我意識: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自知、自愛、自尊、自信、自強、自制是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內涵。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給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愛惜自己、保護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榮譽,是自愛;遇事不退縮畏懼,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強烈的自信心,有積極的進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麼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強;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抵禦各種不良的誘惑,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當然,不可能在短時間裡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這些,但是應該教育學生注重在這些方面進行自我培養。

  二、適應能力:你在他鄉還好嗎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而與環境發生調節作用的能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組織”決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大小一般不會對人的進退產生多大影響。而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人都必須接受市場的篩選,競爭的考驗,任何人都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否則便會被無情地淘汰。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瞭解社會,並逐漸適應社會。

  三、人際關係:讓我們真誠地握握手

  在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由於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獨生子女,由於高中階段“孤軍奮戰”式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不善於和他人相處。在調查中瞭解到的學生抑鬱和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因此,要教育學生善意地和他人相處,多一些真誠的讚美和鼓勵,不要輕易懷疑他人,甚至輕視、厭惡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見解強加於人,既樂於助人,也坦然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實踐證明,有好的人際關係就會有好的心情。因此學校應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社團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團活動,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雖然說大學生們受到的是高等教育的群體,但是心理問題和知識上的教育又是存在一定區別的,所以說大學生就需要找到最合適的心理除錯方法,拒絕一些心理疾病對正常生活產生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