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理論論文

  教育是一個國家培養人才的根本,小學教育在一個人的終身教育中起著奠基性的作用,我國提出的新的教育理論在小學教育中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成為現在很多人關心的話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基於小學語文教學的體驗教育理論透視》

  摘 要: 傳統的教學強調學生被動接受,忽視人的發展。文章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為例,從教育模式的高度對體驗教學進行論述,探討實施體驗教育的時代背景,分析體驗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提出體驗教學模式的一般程式,並強調影響該模式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體驗教學 教學模式 學習動機

  小學語文教育是受教兒童獲得讀寫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識別、掌握文字長期以來強調學生被動學習,強化記識訓練,機械重複,忽視人的發展。當代教學應致力於包括知識、智力在內的個性的發展及素質的提高。而體驗教學模式因注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小學語文教育者越來越多的關注。

  1.體驗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1體驗和體驗教學的基本概念。

  體驗教學模式是立足於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能力、情感,以體驗教學為主要教法建立起來的一套完整的教育培養模式。

  1.2體驗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只是人類大腦對於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主觀描述,並非客觀事物本身,“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1];現有知識不可能是人類探索的最終解答,必會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而不斷前進、發展;人們面對現實問題時,不能僅依賴原有知識,而要針對具體問題,大膽實踐,根據新的體驗結果,對已有知識進行提煉、重組和創造。體驗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不僅要成為資訊的吸納者,還要成為資訊的主動建構者。要真正掌握科學知識,學生應成為主動的實踐者。只有在實踐中,知識技能才能逐步轉化為內在本領。這些都進一步要求學習者增強主動性、探索性,與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宗旨相契合。

  1.2.2情知教學論

  教學是由教師引起、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4]教學過程是情感和認知的統一。師生間存在兩條並行的資訊迴路,即知識資訊交流回路和情感資訊交流回路。知識迴路中的資訊是教學的內容,情感迴路中的內容是師生情感、情緒的變化[2]。無論哪條迴路無法保持暢通,都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兩個系統應當協調發展,相互促進,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2.3現代教育觀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正處於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當前知識經濟蓬勃發展,國際間的競爭愈發體現為人才儲備的較力;國內各項事業在發展中出現許多新現象、新問題,對人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體驗教學模式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使其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與當代的教育觀要求相一致。可以說,體驗教學的獨特定位和優勢滿足新時期我國社會對於創新型人才的現實需要。

  2.體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架構設計

  教育體驗教學模式強調在多元化的情境中體驗、交流、學習。在這一模式中,教育目標達成、知識學習、心理養成都是隨著活動的展開逐步實現的。基本上按照合理設定情境―激發動機―實踐檢驗―改造知識體系的過程進行。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識字4》為例說明體驗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使用。本課程學習目的有二:一是認識“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展、運、網”等14個生字;二是學習運用形聲字的規律識字的方法,使學生知道蟲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蟲有關。因此具體課程設計如下:

  2.1合理創設情境。

  教師設定:“同學們,今天我們到一片開闊的田野中,來一起認識一下在田裡頭生活的一些小動物,好嗎?”――體驗教學模式下,藉助特定環境和氛圍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

  2.2激發動機,探索方法。

  教師匯入問題:“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教師這裡有幾條謎語,請你猜猜都是什麼動物。它們都是生活在戶外,大家一定見過哦。”

  “一架小飛機,飛到東來飛到西,最愛荷葉上面立。”

  “細細長長一條蟲,兩頭尖尖不見頭,整天工作在土裡,打雷下雨就露頭。”

  “小小諸葛亮,穩坐軍中帳,擺開八卦陣,專捉飛來將。”

  ――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成果。

  2.3在實踐中檢驗。

  教師在螢幕上向學生展示蜻蜓、蚯蚓、蜘蛛的形象,給出上述動物的正確寫法,並標註拼音。讓學生把動物形象與文字表述相聯絡。然後擦除寫法與注音,調整動物形象的順序,讓同學們給出不同動物的正確寫法和注音。這實際就引導學生把習得的解決方案運用於實踐中。而後教師把動物形象與正確的寫法、注音再次展示,重複數次並調整動物形象順序,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反思認知與再次實踐,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2.4改造知識體系。

  教師抽除動物形象,將蜻蜓、蚯蚓、蜘蛛三組文字並列,提問:“大家剛才學習了這三個詞,那麼它們有沒長得一樣的地方呢?”學生將直觀說明“都有左邊蟲子”。教師應當及時引導:“大家非常地聰明,這些字‘蟲’字旁告訴了我們它們都跟昆蟲或者小動物有關係。”這就通過直接練習,使小學生明白偏旁部首與文字描述物件之間的緊密聯絡。這就實現了其對自身文字認知知識的改造,建構了新的知識資訊。

  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體驗教學模式應當注意的問題

  3.1動機與障礙。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學習動機推動的[3]。許多人認為學生沒有學習的熱情,這其實是一種認識偏差,“事實上,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會沒有動機的。說到人的動機的有無時,只能說,某些人對他所面對的不愛做的事缺乏動機而對其他的事仍有動機而已,但絕不能說他們沒有動機”[4]。

  激發學習動機需要注意:激發要適度。研究表明,動機與效率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倒U型的曲線關係[5]。只有在一定範圍內,學習效率與動機強度成正比,一旦超過這個最佳值,動機反而會產生一定阻礙作用。這是因為,動機越強,注意力越集中,但同時注意力的範圍越縮小,這對於要求跨度較大的複雜學習不利。再者,過度緊張一般會引起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削弱、降低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既要懂得如何激發學習動機,又要懂得如何適度激發學習動機。

  就其上文舉例來說,教師在課程匯入時,要先設定戶外活動的場景,其後所提出的猜謎遊戲必須考慮小學生的知識能力,不能在文字表述上過於艱澀。超出其認知程度的文字對其來說都是無效的,導致小學生無法瞭解教師所描述的物件,繼而失去興趣,影響後面的教學過程實施。

  3.2挑戰與應戰。

  教師要想讓學生專注於學習內容,不產生排斥情緒,還必須保證創設的教學情境的合理,也就是“挑戰與應戰”的平衡。在體驗教學模式下,學生置身於具體的教學情境,遇到問題的“挑戰”,在教師的引導下,沉著“應戰”,最終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技能,身心得以成長。

  那麼是否意味著問題的難度越小越好呢?當然不是,教師應把難度設定在學生的能力可以解決卻不可能輕鬆解決的程度。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發揮最佳的技能水平,學習成果能使其在精神上達到最大滿足。美國學者奇克森特米哈伊的“暢爽”理論認為,人們完全投入處理某件事物時,精神上會獲得一種愉悅感覺,體驗者會覺得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已經超越自我侷限,進而會毅然投入新的活動,向更高層次發起挑戰[6]。學生經過重重考驗,最後克服難題時會興奮不已,而這種無與倫比的暢快和成就感,會促使他繼續投入學習。但如果問題的“挑戰”難度與學生的“應戰”能力不能保持一致,則可能出現三種情況:①高挑戰,低能力。這時學生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解決問題,心理處於壓抑狀態,挫敗感陡生,逐漸喪失學習熱情;②低挑戰,高能力。這時學生很容易就解決問題、達到成功,卻不會有任何成就感,進而覺得該項學習索然無味,把學習熱情轉移到其他領域;③低挑戰,低能力。兩者處於平衡狀態,但整體教學活動在低層次徘徊,學生對學習表現為無動於衷或麻木不仁,進而對整個教學採取冷淡態度。

  教師通過文字相同的部分讓小學生了解偏旁部首的意義就是“挑戰―應戰”過程。教師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掌握偏旁規律,而是先通過具體場景設定、遊戲參與、具體案例呈現,最後總結。這樣的課程設計保證挑戰的逐步提高,也有利於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而每一步應對成功都意味著學生在精神上的暢爽狀態,並願意繼續應戰。

  3.3學習方式和教學形式的變革。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依賴性上,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獨立性。許多學生一提到“學習”,想到的就是“背書”、“做題”、“考試”。在體驗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我們需轉為多樣化學習方式,使學生把學習看成為實踐操作、自主探索。我國現有主要的教學形式還是課堂教學,它的弊端不必贅述。應當對課堂授課做出改良,既保持其優點,又彌補缺失,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就其前文案例來說,在課程上不需要拘泥於死板的教室陳設,讓學生動手將課桌環繞中心擺設,學生也不用坐著接受單項的知識灌輸,而是與教師一起遊戲,進行必要的動物角色扮演,讓課堂氣氛更加輕鬆,有利於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展開教學。

  總之,體驗教學模式讓教學活動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體味的快感,激發出了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和興趣,為教學活動的繼續展開並取得成效打下了基礎。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的發展與完善有待於全體教育工作者集思廣益、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盧家楣.學習心理與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

  [2]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

  [3]韓永昌.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212.

  [4]李新旺.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5.

  [5]李仲廣,盧昌崇.基礎休閒學[M].北京:社會科學教育出版社,2004:18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