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基礎畢業論文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提高高職學生計算機文化水平的公共必須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對接改革研究

  湘西職院地處武陵山區與湖北、重慶、貴州三省接壤的吉首市,受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素質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學院現有四種類型的學生。一是初中起點的三年制中專生在校學習兩年,校外實習一年,二是初中起點的五年一貫制大專生在校學習四年,校外實習一年,三是以周邊中專和高中學校為主要生源的通過自主招生的高職生,四是通過高考錄取的三年制高職生。學院作為地方職業院校擔負著武陵山區農村人才的培養任務,承擔著著武陵山區農村人才扶貧攻堅的任務。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中高職教學中都屬於必修的公共課。通過課題組多年的一線教學,研究發現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中高職課程標準上缺乏對接與整合,導致中專教中專的,大專教大專的,或中專大專一個模式教,中高職教學之間缺乏溝通協調,研究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有效對接、協調發展是當務之急。

  一、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狀況及問題

  課題研究組通過對周邊幾所中職學校和湘西職院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調研,對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程設定、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以下狀況及問題。

  一中高職教學內容存在重複性

  根據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作業系統的使用、網際網路的應用、文書處理軟體的應用、電子表格的應用、簡報軟體的應用。根據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系統概述、windows作業系統的使用、計算機網路及internet的應用、Word軟體的應用、excel軟體的應用、powerpoint軟體的應用。我們在表1將中職與高職教學內容作出對比。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理論課、上機實訓課,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理論課、上機實訓課,有的院校對計算機專業還安排了實訓周。通過表1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從文字上看,課程描述雖然不同,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內容,高職只是在深度與廣度上作了點加深和拓展,說明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存在較大的重複性,針對以中專和高中學校為主要生源通過自主招生的高職生和通過高考錄取的三年制高職生來說,進入高職院校後所接受的內容感覺基本上都學過,存在重複教學,使之放鬆學習,進一步對學習失去興趣。

  二中高職教學方法沒有體現出差異性

  在學生的型別中有初中起點的三年制中專生,有初中起點的五年一貫制大專生,這兩類學生起點低,文化素質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與中專和高中學校為主要生源通過自主招生的高職生和通過高考錄取的三年制高職生相比無論是文化素質,還是學習主動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過調研發現很多中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採用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試卷,在教學方法中採用理論授課與上機實訓相結合的傳統方法,有的學生一提就會,有的學生多次教也教不會,差距太大,難以實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一些學生上機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遊戲.

  三中高職教學過程單一呆板

  課題組調研發現,很多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材的順序、專案從頭到尾地進行教學,先理論授課,再上機實訓。沒有研究當代學生的特點,特別是初中起點的中專生和五年制高職生,如果教學過程單一,缺乏新意,沒有走進學生的生活,很多學生就提不起興趣而不想學。

  二、“2+3+4”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對接改革研究

  “2+3+4”中的“2”是指對初中起點的三年制中專生在校學習兩年,校外實習一年,在在校期間的兩年中採取的教學模式。“3”是指對以中專和高中學校為主要生源通過自主招生的高職生和通過高考錄取的三年制高職生採取的教學模式。“4”是指對初中起點的五年一貫制大專生在校學習四年,校外實習一年採取的教學模式。湘西職院通過對這三種教學模式進行整合,確立各自的培養目標,按各種型別的學生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統籌安排,實施分階段教學的模式。

  一針對中專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三年制中專生,學生文化素質低,學習主動性不強,但並不代表他們對電腦一點都不懂,隨著電腦的普及,很多學生從小就開始玩電腦並很喜歡玩電腦。針對這種型別的學生,教師就要更多地分析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領他們快樂而學,而不是任務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按傳統的常規教學模式來教學,可適當打亂教材順序以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首先,針對喜歡上網,但對網際網路應用只懂皮毛,又有著學習願望的學生。就先完成網際網路知識的教授與實訓,使其學會搜尋資料、在網上尋找教學資源、交流與下載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檢視別人的相簿、動畫等,使學生萌生自己創作的念頭。其次,給學生傳授簡報的內容,在幻燈片製作的講授之後,指導學生進行實訓,實訓的題材不限,由學生自己選擇,讓學生創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很快樂地學到知識點。提醒學生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自己的空間展示,或者拍成照片發到朋友圈中,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就感。再次,在給學生統計平時成績或評價時有意向學生展示電子表格的方便性,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很自然地進入到了電子表格的內容。在完成了簡報的作品和電子表格的應用後,要求他們用Word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與總結。在這過程中相當於與授課老師有了書面交流,不僅瞭解到了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還應用到了文書處理軟體,講授與指導學生對文字進行設定、圖文混排、表格的製作等。最後,通過上面幾個專案的學習,學生會感覺到文字輸入速度變慢,電腦存放了很多有無用檔案,從而引入到作業系統的知識與文字輸入的內容。只有用過電腦或電腦出現過毛病才能引起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重視,激發起對硬體知識的學習願望。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讓學生在興趣與好奇的驅動下完成了一個個的作品,使他們感覺到學到了本領,增添了成就感。這不是傳統的按部就班、填鴨式教學。

  二針對高職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針對以中專和高中學校為主要生源通過自主招生的高職生和通過高考錄取的三年制高職生,教學模式要在中專生教學的基礎上有所改動,深度和廣度都要加強,突出專業化,以培養高階型應用人才。這種型別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但知識沒有系統化與專業化。在教學過程中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專案教學,但不能僅限於軟體的簡單應用,要突出內容的嚴謹、專業化和系統化。把中高職教學模式對接工作做好可以促使中職學生從興趣向專業化轉變,最終成為高階應用型人才。

  三針對大專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針對初中起點的五年一貫制大專學生,這類學生處於夾心層,起點低,又要達到與三年制高職生一樣的專業文化層次,所以更要做好中職與高職之間的對接轉變。因為起點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如果按中專生模式教學,教學完成後肯定達不到三年制要求的專業文化層次。因為沒有計算機操作基礎,如果按三年制模式教學,最後造成“學與沒學一個樣”的結果。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學時的安排上不能採用中專的模式,不僅要體現出中專生在興趣與好奇的驅動下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基本知識的學習,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之上完成三年制高職要求的知識專業化和系統化學習。由此,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週期安排為一個學年,從而促使學生從興趣向專業化轉變,成為高階應用型人才。

  三、“2+3+4”中高職課程對接改革的意義

  2010年中央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並要求解決好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切入問題,關鍵點就在於如何使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解決中高職教育過程中內容重複、教學模式不清、專業技術水平斷層問題。“2+3+4”中高職課程對接改革解決了在同一專業上教學的連續性問題。因起點不同,專業技能要求不同,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教學的具體模式也應該有所不同。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只有2年,強調的是培養有一技之長,主要為企業培養初、中級專業人才,以流水線操作工或初級管理人員為主,所以教學的重點是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專業技能。高職生是在中職生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學習,強調的是培養高素質管理型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就要幫助學生從興趣向專業化轉變,成為高階應用型人才,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2+3+4”中高職課程對接改革還解決了中高職課程教學內容重複的問題,對中高職課程標準進行準確的定位,使中高職課程標準形成有效的連貫對接和協調機制。對不同型別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過程也豐富多樣,體現出了差異性。也避免了在教學過程中因沒有一個明確的課程標準和有效的對接,導致培養出的學生既沒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又不是能深入研究的高階應用型人才.

  範文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專案教學的應用

  為了滿足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要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使計算機技術變成一種有效的輔助工具,不僅能為學生學習其他專業打下良好基礎,還能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帶來幫助。新的教學課程改革中要求課堂的教學應該以“實踐”為中心,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主要涵蓋計算機作業系統的基本操作和管理、常用辦公軟體的使用與管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及網站的建立與維護等知識。學生通過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基本掌握音視訊剪輯處理和網頁製作的能力。但是,由於目前課程的設定還不夠完善,所有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都會統一學習這門課程,實際上不同專業學生畢業後所要面臨的工作崗位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設定卻沒有關注到這一點。因此,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還處於所有專業使用同一種教材和類似教學手段的階段,需要儘快增加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2專案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對比優勢

  專案教學與CDIO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基本統一,CDIO模式的核心觀點是“構思、設計、實現與運作”,即學生要參與專案開發的整個過程,從專案的構思一直到最後產品的生產學生都親自參與和體驗,提高教學的質量與實際應用能力。專案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教師主要負責引導學生進行專案的實踐操作,在探究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專案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主要有以下優勢。

  2.1教學目標更為科學

  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角,學生只是配合教師的節奏進行知識的學習,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中學生需要被動接受知識,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只是把知識講給學生,最後教學考核的標準主要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專案教學的教學目標更加科學,專案教學的目標是教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終的考核標準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程度。

  2.2教學過程更加活躍

  專案教學的課堂往往在保持課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加自由和開放,課堂氛圍比較輕鬆,教學過程更加活躍。教師不再運用傳統教學方式給學生演示一遍規範操作,然後讓學生跟著自己做一遍,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先進行嘗試,教師對學生的操作進行修正和建議,整個過程主要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教學的形式也比較多樣,學生可以形成興趣小組,主動探究一些知識原理。

  2.3教學成果更為出色

  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課堂中教師雖然會與學生進行互動,但由於這種互動也是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的模式開展,顯得過於沉悶,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從教師的安排進行學習,無法對知識開展自主學習與創新。但是在專案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到知識的魅力和完成專案後獲得的成就感。因此,專案教學的教學成果比傳統教學更加顯著,教學質量更高。

  3專案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設計案例

  以電子工程專業對人才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可以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專案教學設計過程中參考如下設計思路。在進行作業系統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將作業系統中的檔案與資料夾管理、安裝與解除安裝應用程式這兩個知識點設計為兩個實踐專案,分別是企業技術資料的管理和AutoCAD軟體的使用;在進行常用辦公軟體的使用知識教學時,可以將PPT的設計、動畫渲染和美化效果的知識點與電工實訓中學生做過的產品相結合,讓學生進行一次實訓產品釋出展示訓練;在進行網頁設計教學時,可以通過“個人主頁”網站設計專案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在專案中學習網頁的編輯、製作和釋出知識,還可以在專案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讓學生練習如何更好地表達自我,凸顯自己的專業魅力和人格魅力。

  4專案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實施方法

  4.1明確專案目標,制定計劃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們明確要學習的知識點,從而明確專案的目標,制定出合理的專案計劃。專案計劃可由學生分組完成,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4.2制定方案並完成專案任務

  根據專案目標和專案計劃開展實踐,離不開專案解決方案的支援,教師應該給學生準備一些可以參考的資料,但不要完全講出解決辦法,要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獨立完成專案任務。

  4.3課堂實踐之後開展課外實踐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完知識點以後,就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師可以先演示一遍規範操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再操作一遍,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課外進行實踐,根據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4專案結束後的評價反思工作

  教師在專案教學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專案結束以後,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教師可以做出一些客觀評價,然後讓學生自評和互評,反思自己在專案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措施。對於學生表現出的創造性思維成果,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5結語

  實踐證明,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應用專案教學法很好地改善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適應性和實用性,使學生愛上計算機技術,愛上學習,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