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計算機應用基礎論文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成為了社會判斷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論文,供大家參考。

  計算機應用基礎論文範文一:淺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

  【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各個高職院校所有專業的必修課程,對今後的其它計算機課程教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如何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普及,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現在各大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開設該門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計算機文化素質,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自的專業中,使學生成為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那麼,如何改革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達到較好的效果呢?筆者做出以下分析和建議:

  1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

  1.1 學生層次差異大,影響教學效果

  剛入校的學生所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差異大,來自城市學生計算機基本操作已經非常熟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偏遠地區學生對計算機一無所知,也存在部分學生學過一點但不熟。把這些學生放在同一班級,對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容易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喪失學習積極性;基礎差的同學又感覺學習吃力,喪失學習興趣,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教學方式單調,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不好

  雖然現在採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仍是以教師為中心,更多的只是注重教的過程,學生仍然是被動地聽、看,而忽略了學生學的過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所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1.3 實驗和教學不能配合緊密,教學效果難盡人意

  在實際教學中,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些教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的有著重理論教學,輕視實驗教學的傾向,理論和實踐不能同步進行,結果造成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

  2 積極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根據高職院校辦學的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計算機知識,是高職高專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教學方法上應該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這有利於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2.1 針對教育差異,因材施教

  針對新生入學時計算機的基礎不同,教學中可採取分層次教學。具體做法是:新生人學時,先進行計算機水平的摸底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分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避免教師在同一個班教學中難於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局面;針對不同專業,適當開設相關計算機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

  2.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所教學科,堅持貫徹“教書育人”的方針,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如在powerpoint教學中,我們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做好的簡報,然後問學生“你們知道是怎樣製作出來嗎?”這樣啟發討論,活躍氣氛,順勢引入教學內容。在Word排版學習中,拿一些不同樣式的報刊,先讓學生觀察並思考這些不同的報刊不同的格式是如何利用Word軟體製作出來的,再讓學生自己下載資料,搜尋圖片,發揮想象,製作出一個內容豐富的主題版面。

  2.3 注重上機實習,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計算機應用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實踐教學是計算機課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上機實習的目的就在於加強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通過學生親自感受、體驗,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驗課比理論課更為重要。在安排理論和實驗課時時,最好一堂理論一堂實驗,使理論和實踐同步進行。

  每次上機,教師要首先佈置好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和步驟,下課前要求學生上交本次實驗結果,並以此作為平時成績,這樣讓學生有章可循,就不會無所事事了。另外,在學生操作過程,由於高職院校,學生自制能力差,素質參差不齊,實驗課中玩遊戲、隨意缺課現象比較嚴重,教師要時刻巡邏、輔導,制止玩遊戲現象,努力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給予正確引導。

  綜上所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綜合的計算機入門課程,但同時又是一門內容不斷更新的課程,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學內容,並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和創新能力,為日後步入社會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將計算機基礎教學紮紮實實地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徐振華.淺談微機實驗課教學質量的提高[M].科技資訊,2006.

  [2] 李順娟.《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探索.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1***.

  [3] 孫霞.高職高專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計算機時代,2005,***11***

  計算機應用基礎論文範文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思考與改革

  【摘 要】 針對中等專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進與深入的思考,提出加強“實踐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並彙報了我校教學改革的成功實踐。

  【關鍵詞】 教學思考 計算機應用基礎 實踐性 教學改革

  21世紀,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己經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普及計算機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計算機文化是實現資訊化的保證。中等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實踐技能,又要有專業知識。在中等專業教育中,《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學生在入學後的第一門計算機相關課程,是一門以實踐訓練為基礎的課程,其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相關的軟硬體技術,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問題的能力。這門課的教學效果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否建立一個良好的計算機理念、正確的計算機使用習慣以及能否達到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並進行了深入的教學思考。

  1. 中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全國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在非計算機專業的授課計劃中加入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經過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對穩定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以windows XP作業系統和Microsoft offtce系列辦公軟體應用為主,包含一些計算機基礎理論和網路基礎的內容。教學方式大多是根據理論教師的課堂講述結合學生上機完成實訓練習。

  2. 中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學生層次不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城市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學會了計算機基礎的知識,當他們進入中專以後,雖然學的知識更深入,但是表面看來學的軟體是一樣的,所以這部分學生就會覺得太簡單、沒有意思。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來自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從未接觸過計算機這門課程,因此對於這類學生的教學就必須從最基礎的講起。學生計算機基礎層次的不同給教學帶來了難度。

  2.2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脫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與實踐應相輔相成,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手段,應用是目的。很多學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上課聽老師講授的內容都能聽懂,但是當需要自已操作時就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授課理解和自已真正動手實踐不能統一起來。還有一些同學把完成作業作為唯一的上機實踐任務,一旦題目變換就不會做了,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3. 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思考

  計算機作為資訊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正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資訊意識,瞭解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的日常使用知識和技能,掌握使用計算機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去。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當中為學生打造一個應用的平臺,讓學生能夠輕鬆掌握理論知識並且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去,從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呢?下面就我個人在教學中的體會加以探討。

  3.1 注重啟發,培養學習興趣

  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盲目的、枯燥的,且沒有很大的成效。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從學習中感受快樂,正所謂“學,並快樂著”。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說:“給學生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實踐性決定了它的創造性很強,教師在授課時應講究方法,對學生不要“授之以魚”,而要“授之以漁”。在講解教學內容時,要重在點撥。如在講解例子時,可以選擇各種題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進行講解,注重告訴學生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類型題目讓學生自行練習和操作,或共同討論完成,最後教師再公佈答案。再如,在課堂練習中,當發現學生出現操作錯誤時,教師不要直接點出和糾正,而要通過提示,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這樣學生才能體驗到發現的喜悅,印象才會最深刻,記憶才會最牢固。比如,在講授計算機基本操作時,由於Windows作業系統的人機互動性強,因此有些學生在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就會在上機時做出些花樣來顯示自己的能力,此時千萬不要對學生大肆批評,令其失去學習興趣。有效的做法是:請這些學生上臺給其他學生介紹他們的“經驗”。這樣,不僅能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傳授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其中的內容,而且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有的學生對計算機遊戲感興趣,如果老師能夠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很快地掌握相關的計算機操作技巧,這也不失為個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方法。由此看來,在教學中引導並激發、培養學生興趣,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2 設定任務,提高學習主動性

  所謂構造情境,設定懸念,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安排一個或多個與現實問題相關的情境,其中蘊含與學習有關的問題懸念。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從而激發他們對教學內容的強烈求知慾望,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學習。比如,在文書處理系統Word2000教學中,可先發給學生每人一份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樣稿***比如製作小報***,讓學生想辦法去實現樣稿,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講述樣稿的實現方法與步驟。只有當學生自己產生疑惑,有解決問題的衝動時,才能更好地去學習新知識,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學習Word表格製作時,叫可以先將課程表、教室安排表、表格式個人簡歷等樣本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瞭解本次課的學習任務,帶著目的去學習。反過來,教師以生動活潑、簡潔明瞭、極具吸引力的“簡單”任務佈置作業,會讓學生興趣盎然,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學習情緒,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起到引導的作用,而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思考、體會,培養學生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該軟體的“幫助系統”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3.3 調整教材順序,開創實踐性教學

  在教學中加強“實踐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以前在講授《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時,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先講計算機的硬體基礎知識、數制轉換等,再講Windows作業系統及Office辦公軟體。由於計算機課程的硬體部分理論性強、專業術語多,且晦澀難懂,往往在幾個星期的理論課講完後,學生還不知道計算機到底能做什麼,更談不上有什麼學習興趣。鑑於此,在教學計劃上,可靈活安排,先匯入例項進行教學,再講解理論,而不必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如在講授Excel的“公式與函式的運用”時,可選取一個實用或典刑的例子作為切入點,匯入到教學內容的開頭,先行教學。又如,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工資表”入手,通過講解“工資表”的功能、應用方法,並上機操作執行,以實實在在的例子,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內容是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的,是有實用價值的,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調動起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開好頭、起好步。至於枯燥的理論,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適時穿插進行。

  4. 教學改革實踐

  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及深入的思考,我校採取以下方法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1課堂教學手段多樣化

  課堂授課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關係到能否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計算機課程的特點,充分注重實踐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硬體的狀況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以前那種“粉筆+黑板”的舊教學模式,對於計算機課很不適合。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要完完全全表達操作過程是極其困難的,學生也不能完全明自和理解。配置多媒體電子網路教室,利用多媒體教學網路進行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問題。這是種新型的、直.觀的、視覺化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機房進行。教師通過“教學示範”功能,親自操作示範,邊示範邊詳細講解,這樣學生才能看得清楚,聽得明自,才能真正理解。此外,還可運用多媒體網路教學的電子舉手、輔導答疑、語音對話、監控管理等功能,實現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處於共振狀態,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2 實驗教學內容靈活化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應該大力提倡“精講多練”的思路。“精講”是要求教師講出內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識點,“多練”是要使學生有機時、有目標、有實效。因此,計算機實驗教學應在教學計劃中佔有較大比重,要作統籌安排,形成較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以利於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在傳統的教學中,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附屬,實驗課往往由理論課老師完成教學,實驗過程中學生根據指導書上比較詳細的步驟對文件、表格、簡報進行排版、編輯等簡單、基礎性的操作,大多數情況是完成教師佈置的上機任務即可。由於學生基礎的差異性,在上機時,老師應該既要顧大體,又要顧個體,既要讓那些基礎差的同學能完成任務,也要讓基礎好一點的同學能吃得飽。因此,我校打破傳統觀念,採用與以往不同的實驗教學模式。首先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基本瞭解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和掌握程度,根據學生情況、專業分佈,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接下來在實驗過程中,將具體操作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學生完成實驗指導書的作業部分,要求學生必須獨立操作,也是操作重點所在;其二是由輔導教師另外設定難度較大的附加題任務,讓那些先做完的同學有時間再做附加題,使他們有事可做,從而不會影響速度慢的同學。這樣不但照顧到了層次不同的學生,保護了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做到了因材施教。

  4.3 組織技能競賽

  為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我校常舉行計算機技能競賽,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舉行“文字錄入比賽”,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熟悉鍵盤操作,強化文字錄入基本技能;舉行“電子板報設計大賽”,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熟悉Word綜合排版技術,體現健康向上的校園、班級、宿舍文化等;舉行“賀卡設計競賽”,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計算機學習愛好者,培養計算機拔尖人才。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也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挖掘潛能,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

  5. 結束語

  21世紀,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面臨著發展和創新的機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知識層面寬廣,對其教學法的探索是一個長期且需要不斷努力的過程。教師要以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繼續加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研究,更好地培養學生,為我國中專教育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鴻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 遼寧教 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9***10***:168-169.

  [2] 林曉惠, 對《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性教學的探討[J]. 湖 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30***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