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算機資訊理論文

  當前,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計算機資訊的安全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計算機資訊的安全也受到更多的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辦公計算機資訊保安隱患防治探究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加快了社會發展,而且實現了資源共享。但其在發展的同時,安全問題也日漸凸顯。保障計算機系統安全是指,對計算機軟體及硬體方面進行保護,使其不遭到黑客的入侵及破壞,導致資訊洩露等情況。因為計算機資訊一旦洩露,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因此,必須要做好辦公計算機在資訊方面的安全措施。

  1計算機存在的安全隱患

  網路技術的不斷髮展,使計算機資訊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容易在使用、儲存及傳輸過程中遭到破壞或洩露。計算機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黑客能使用非法手段盜取使用者登入名及密碼,然後利用這些資訊對使用者進行攻擊,盜取使用者重要資訊,進而進行越權操作。第二,計算機資訊遺失隱患。計算機資訊系統在運作過程中,會產生電磁波和機械振動產生的聲音,這些一旦被黑客獲取,再經過處理後,可能會獲取相關資訊。第三,利用邏輯炸彈對計算機進行破壞。第四,採用計算機病毒來攻擊使用者,從而對使用者造成損害。第五,選擇具有攻擊性的程式,對使用者進行迫害,進而導致使用者的系統無法正常工作。

  2防治辦公電腦保安的對策

  確保計算機在資訊方面的安全,對經濟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2.1加強法律建設,提高安全防護思想

  隨著網路技術飛速發展,人們對網路安全問題的關注不斷提高,我國很大一部分單位在計算機系統安全方面還存在較大風險,嚴重威脅著企業發展。企業的部分材料一旦洩露,將會對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造成極大威脅。目前,我國計算機防治安全技術還不成熟,部分企業未對辦公計算機採取安全方面的保護措施。很多員工對電腦保安認識較淺。因此,首先,企業要提高工作人員對計算機資訊保安的重要意義的認識程度,不斷宣傳電腦保安方面的知識;其次,企業要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在電腦保安方面的培訓;最後,應建設電腦保安管理制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2.2快速發展安全技術

  要加強研究資訊系統在安全方面的技術,保證計算機資訊保安。企業要利用科技手段研發出關鍵性技術,把這些技術充分應用到電腦保安防護上。

  3各項安全技術措施

  3.1身份驗證

  所謂的身份驗證指的是判斷對計算機資訊進行訪問的人與允許訪問的人是否為同一個人,避免欺詐及假冒攻擊現象的發生。對身份進行驗證一般採用以下三種方式:第一,使用密碼及密匙等方式進行驗證;第二,利用某些特別物體進行驗證,例如,護照、身份證等;第三,利用驗證使用者及行為特徵等。例如,指紋、字跡等。

  3.2管理並且控制計算機存取

  由於在訪問計算機資訊資源時要針對使用者身份對計算機資訊資源訪問條件的不同來設定,即對資料中訪問的使用者設定許可權。

  3.3加密處理

  對資訊中重要的部分進行加密處理,對資料處理有一定強化作用。所謂資料加密就是利用字元排列的順序及規定的改變,進而使合法使用者得到相應資料。在一般情況下,計算機資訊加密分為資訊表、資訊記錄及資訊欄位等加密方式。這些加密方式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因此,得到廣泛應用。

  4結語

  通過對辦公計算機資訊和安全隱患的防治方法進行具體闡述,瞭解加強資訊保安的重要意義。要做好電腦保安防治措施,保證辦公資訊的安全,促進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便利。

  範文二:專案管理計算機資訊理論文

  1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專案管理的具體應用

  1.1質量管理

  質量是專案的立身根本,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在很多情況下是為一個企業的基礎設施提供服務,必須嚴格把好質量關。首先要建立適當的質量標準體系,根據實際需求既要保證其可行性又要保證其完整性;在專案實施過程中,應時刻謹記質量第一,認真落實質量標準,還要進行有效的質量監控,可採取專案階段報告、專案里程碑會議的方式確保專案有效運作,同時可與專案相關人員進行不定期的交流溝通,在探討中尋找更為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隨著專案推進,還要將產生的實際效果與理論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及時對出現的偏差進行修正。

  1.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也是專案管理的基礎約束之一,在進行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設計時,需要對基礎成本、利潤率、潛在風險等進行綜合分析,合理預算,並且在專案推進過程中,要根據技術變化、裝置費用變化進行適當修改,以期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1.3進度管理

  由於資訊系統整合客戶需求的特殊性,其時間管理也是比較嚴格的,需要對各種工作的優先順序和工期進行科學化的規定,並且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落實,避免因人力、物力不能合理配置導致的延誤情形出現。這就需要資訊系統整合企業科學運用管理軟體,將工作任務進行合理分解。但應注意留出一定的機動性,因為資訊系統整合自身具有不穩定性,加之技術人員層次的差異性,專案執行過程中可能會有諸多意外現象發生,專案進度很難完全按照計劃標準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提前預留的彈性空間便可為專案負責人實現專案進度調節提供緩衝。同時,應注意系統整合專案的多結構特性,協調好各個子專案之間的交叉聯絡,規劃好子專案之間的實施順序。資訊系統整合是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使用者的評價是判斷專案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所以,在工作中必須通過與客戶的反覆溝通建立密切聯絡、深入瞭解客戶需求。首先要充分了解使用者對於專案的整體構想,為資訊系統整合工作指明大方向;而後要了解客戶需求中的重點和次重點,以需求重點為基礎進行系統設計;對於達不到要求的次要工作點,應在實際動工前向客戶說明,避免事後糾紛;此外,還應注意客戶的培訓工作,保證客戶能夠獨立使用系統。

  1.4技術和文件管理

  在實際專案進行中,往往會出現來自各個方面的問題,技術問題是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可能是之前已出現但未能及時解決的,也可能是新出現的問題。這一方面要求技術人員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求技術人員加強技術文件的記錄和整理工作,對於專案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特別是一些非標準化的工作要及時、詳細地記錄,為後期專案回顧審查提供參考,有利於專案水平的進步和完善。

  2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專案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尚不成熟,目前還存在著若干顯著問題,具體如下:

  2.1專案計劃不夠周全

  溝通是任何專案實現順利執行的保障,在資訊系統整合這種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行業中尤為明顯。但在實際工作中,系統整合企業最容易忽視的就是溝通,由於前期調研不力導致設計方案出現偏差,專案推進出現嚴重阻礙致使整個專案毀損的現象時有發生。很多系統整合企業進行系統設計時並未深入實際調查,通常是採用以往的資料替代分析,甚至只是基於理想化的猜測,在這種情況下設計的方案可行性都難以保證,也難以提高客戶滿意度。

  2.2專案範圍控制不力

  在專案執行過程中,有些系統整合企業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增加一些需求外的小工作,通常情況下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實現雙方的愉快交易,為下一次合作奠定基礎。但當這些“額外工作”量超過一定範圍時,就會對整個專案工期產生影響,因專案延誤造成的損失絕不是這些範圍外工作能彌補的。因此,對於這部分工作要進行合理控制,還要認真記錄和確認。

  2.3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由於系統整合工作的複雜性和多學科綜合性,對於其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比較高,不僅要求其具備電子技術、網路技術等專業技能,還需要其掌握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來實現對眾多設施的合理配置。同時,系統整合從業人員更應具備良好的合作意識,通過優勢互補,提高專案進展效率。然而,現階段系統整合工作從業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專業技能、合作意識等方面達不到相關要求,這種情況往往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2.4行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由於國家政策的變化,許多行業諸如電力產業都向著統一化、標準化方向不斷邁進,中小企業逐漸減少,實現大範圍內的集中化,這就導致系統整合專案量大幅減少,但每個專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給系統整合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帶來了巨大挑戰。

  3專案管理應用於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的改進措施

  3.1加強溝通力度

  很多專案的流產,究其根源,都是由於與客戶溝通不當,所以資訊系統整合企業應提高溝通意識,通過與客戶的不斷磨合真正瞭解使用者需求,對專案質量、專案範圍做到明確認定,實現科學的成本管理和時間管理;此外,對於客戶針對專案提出的建議要認真聆聽,從中篩選出有利訊息和客戶的真正需求,將相關資訊加入到專案的執行過程中,為專案的展開和實施提供可靠的依據,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

  3.2增強風險意識

  現代技術發展瞬息萬變,這本身就給資訊系統整合工作造成了潛在風險,企業應提高風險意識,主動運用風險管理手段實現科學預測並儘量規避。同時,還應注意客戶對於一些規定的認知與資訊系統整合企業的認知是否存在差異,例如裝置的保修期、維護方式等等,避免糾紛。

  3.3提高應變能力

  這一行業固有的創造性、獨一性、不穩定性等特點對企業的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訊系統整合企業可以跳出傳統管理模式的桎梏,尋求新的組織結構,以期實現專案的順利執行。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不能拘泥於已有的設計套路,要不斷學習,加快自身發展步伐來適應社會潮流,穩中求變,將專案管理的諸多有效手段靈活運用至資訊系統整合專案中,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資訊系統整合是一項跨學科的綜合性工作,要求工作人員精通計算機及其它多門學科知識,也需要對商品運營與發展有所涉獵,將專案管理的諸多有效手段靈活運用至資訊系統整合專案中,可切實提升專案實施效率,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