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設計畢業論文

  網路的設計決定了整個網路的速度,好的網路設計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關於交換機、路由器、綜合排線的選擇和配置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多學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辦公網路設計

  摘要:面對新的網路發展需求,採用跟合理的技術實現辦公網路的三層網路升級設計,在辦公區的網路設計方案中提出了新的合理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辦公網;三層交換技術;PPPOE技術

  1、辦公資訊網路採用三層交換技術,可以確保計算機網路系統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隨著辦公資訊化水平的提高,辦公資訊系統網路規模在日益擴大,隨之而來的網路安全、網路流量、網路通訊速度、網路維護工作量等問題明顯增加。究其原因,目前,資訊網路普遍採用二層交換技術的網路架構。其主要弱點是:在區域網內不能劃分VLAN;而VLAN對於同屬於辦公網中的辦公區部分又有著不小的功能侷限性,例如上網時間控制,ARP衝突,IP衝突等難於維護的問題。此外同一個網段內的工作站過多會引起廣播風暴,甚至導致網路癱瘓;不能有效地解決異種網路互連、安全性控制等問題。而採用三層交換技術的網路架構結合辦公區PPPOE撥號上網技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層交換技術網路架構的缺陷,能改善網路整體效能。

  2、二層交換技術的缺陷

  眾所周知,二層交換技術是在OSI七層網路標準模型中的第二層,即資料鏈路層進行操作的,它按照所接收到資料包的目的實體地址即MAC地址來進行資料轉發,對於網路層或者高層協議來說是透明的。它不處理網路層的IP地址,不處理高層協議,諸如TCP、UDP的埠地址。它只需要資料包的MAC地址,資料交換是靠硬體來實現的,其優點是交換速度快,缺點是廣播域太大,而且不能處理不同IP子網之間的資料交換。這種網路結構扁平,沒有層次化概念。

  辦公資訊系統網路初期採用二層交換技術的網路架構,核心交換機採用二層交換技術,在原先只有100多臺工作站的情況下,網路效能較理想。由於網路規模在不斷擴大,如學生機房,辦公電腦增加,辦公區個人電腦的加入數量可能多大500多臺時,網路效能明顯下降,在業務高峰期網路整體速度緩慢,使用網管軟體分析,發現網路中廣播包所佔比例很大,最高時達到60%左右。另外,對於這種網路,很容易發生諸如網絡卡故障等原因引起的網路廣播風暴,而且一旦發生廣播風暴,很難查詢故障點,網路維護工作量很大。

  3、辦公網路實現三層交換與VLAN結合

  三層交換技術,也稱多層交換技術或IP交換技術,是相對於二層交換技術提出的,因工作在OSI七層網路標準模型中的第三層而得名。傳統的路由器也工作在第三層,它可以處理大量的跨越IP子網的資料包,但是它的轉發效率比較低,而三層交換技術在網路標準模型中的第三層實現了分組的高速轉發,效率大大提高。簡單地說,三層交換技術就是“二層交換技術 + 路由轉發”。它的出現,解決了二層交換技術不能處理不同IP子網之間的資料交換的缺點,又解決了傳統路由器低速、複雜所造成的網路瓶頸問題。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即虛擬區域網,是一種通過將區域網內的裝置邏輯地而不是物理地劃分成一個個不同的網段,從而實現虛擬工作組的技術。它不受網路使用者的物理位置限制,而是根據使用者需求進行網路分段。IEEE於1999年頒佈了用以標準化VLAN實現方案的802.1q協議標準草案。不同VLAN之間的資料傳輸是通過第三層網路層的路由來實現的,因此,使用VLAN技術,結合資料鏈路層和網路層的交換裝置,可搭建安全可靠的網路。

  劃分VLAN的目的:一是提高網路安全性,不同VLAN的資料不能自由交流,需要接受第三層的檢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虛網間的隔離,有效防止外部使用者入侵,提高了安全性。二是隔離廣播資訊,劃分VLAN後,廣播域縮小,有利於改善網路效能,能夠將廣播風暴控制在一個VLAN內部,同時使網路管理趨於簡單。三是增強網路應用的靈活性,VLAN是在一個有多臺交換機的區域網中統一設定的,這使得使用者可以不受所連交換機的限制,不論使用者節點移動到區域網中哪一臺交換機上,只要仍屬於原來的虛網,則應用環境沒有任何改變。在劃分VLAN時,要考慮VLAN對於網路流量的影響,單個VLAN不宜過大。

  4、層次化架構三層網路

  三層網路架構採用層次化模型設計,即將複雜的網路設計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著重於某些特定的功能,這樣就能夠使一個複雜的大問題變成許多簡單的小問題。三層網路架構設計的網路有三個層次:核心層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匯聚層提供基於策略的連線、接入層將工作站接入網路。

  核心層 核心層是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對整個網路的連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層應該具有如下幾個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餘性、容錯性、可管理性、適應性、低延時性等。在核心層中,應該採用高頻寬的千兆以上交換機。因為核心層是網路的樞紐中心,重要性突出。核心層裝置採用雙機冗餘熱備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負載均衡功能,來改善網路效能。

  匯聚層 匯聚層是網路接入層和核心層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層前先做匯聚,以減輕核心層裝置的負荷。匯聚層具有實施策略、安全、工作組接入、虛擬區域網VLAN之間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過濾等多種功能。在匯聚層中,應該採用支援三層交換技術和VLAN的交換機,以達到網路隔離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層 接入層向本地網段提供工作站接入。在接入層中,減少同一網段的工作站數量,能夠向工作組提供高速頻寬。接入層可以選擇不支援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的普通交換機。三層網路架構模型如圖所示。

  辦公資訊系統網路採用三層交換技術的網路架構,區域網內劃分了VLAN後,網路效能大為改善,具有如下優點:

  一是合理配置了核心交換機,充分發揮了核心交換機的硬體效能,調整後的核心交換機在頻寬、網路流量處理能力上表現出色,具備良好的擴充套件性。二是在醫院資訊系統網路內,根據業務需求劃分VLAN,控制廣播範圍,抑制廣播風暴,提高了區域網的整體效能和安全性。三是整個網路可靠性得到加強,核心交換機採用雙機熱備份、負載平衡方式,即兩臺核心交換機正常情況下都參與工作,當其中的任何一臺發生故障時,另外一臺可以自動、無縫地接管它的工作,這對網路管理員、使用者來說都是透明的,無需人工干預故障切換。四是提高網路對突發事故的自動容錯能力,最小化網路的失效時間。

  5、辦公區PPPOE實現

  合理分配好VLAN之後,實際上對於辦公區的PPPOE號上網,只需要一到兩個VLAN中的IP地址即可,這要視乎辦公區工作站的數量,以及區域的劃分,基本原則小於100臺的情況下,選擇一臺伺服器作PPPOE伺服器平臺即可。這裡需指出,伺服器是指機架式伺服器而不是專門的PPPOE硬體伺服器,如果選擇PPPOE硬體伺服器成本太高。伺服器需具備基本的雙網絡卡。伺服器安裝Linux核心的海蜘蛛系統,這樣成本比較合算。海蜘蛛系統簡單易於操作,集寬頻路由、專業級防火牆、頻寬流量管理、多線路負載均衡、PPPOE伺服器等多項功能於一身,支援功能模組擴充套件,是一個安裝簡單、穩定性高、易維護、投資低的一體化智慧路由產品。搭建好PPPOE伺服器,辦公區直接使用二層交換機匯聚即可。

  6、總結

  從二層交換技術的網路架構調整到三層交換技術的網路架構,網路的優化效果明顯,配之以網管軟體,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防護性大為提高。而網路的擴充套件能力滿足了辦公今後一段時間內對網路發展的需求,支援了大型資訊化建設。而對於辦公區,搭建好的伺服器實現了頻寬管理、行為管理、和對於收費使用者而言三層交換與VLAN結合無法實現的時間控制。最主要的對於辦公區的難於維護性,解決了ARP衝突以及IP地址衝突問題,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維護人員的工作量。

  篇2

  淺析物流網路設計

  [摘要]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配送中心選址可以降低配送中心的運營成本和建造成本。文章系統介紹了配送中心合理選址的必要性,分析了配送中心選址的常用方法,為實際選址決策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物流網路設計;配送中心;選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對物流網路的定義為:物流過程中相互聯絡的組織與設施的集合。這是一個概括性的定義,它沒有對物流網路的內涵進行更為深入的解釋。但是該定義還是基本說清了物流網路中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相關學術論著從企業的微觀角度出發,將物流網路定義概括為:商品從供應地向銷售地移動的溝通渠道。還有文獻主要從構成物流網路實體的線路和節點出發,用這兩個物流網路的基本元素來解釋物流網路的概念提出,線路和節點相互關係、相互配置及其結構、組成、聯絡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網路。物流網路的設計需要確定承擔物流工作所需的各類設施的數量和地點。它還必須確定每一種設施怎樣進行存貨作業和儲備多少存貨,以及安排在哪裡對顧客訂貨進行交付。物流設施的網路形成了一種據以進行物流作業的結構,於是,這種網路便融合進了資訊和運輸能力,還包括了與訂貨處理、維持存貨以及材料搬運等有關的具體工作。

  1配送中心合理選址的必要性

  配送中心選址是物流系統優化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是連線供貨點與需求點的中間橋樑,在整個物流系統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較之國外先進物流配送業的發展水平及我國零售業快速擴張的需求而言,我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比例、物流成本、資訊化水平、配送技術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物流配送中心基礎設施薄弱,利用率低,發展緩慢。②物流配送中心現代化程度低,資訊化水平不高。③配送中心規模小,分佈不均,發展不平衡。④配送中心的功能不健全。⑤配送中心的選址不夠合理。⑥配送人員素質較低。

  配送中心在整個流通領域中屬於第一層次,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基礎。從物流系統角度上看,配送中心屬於末端物流活動的起點,主要通過門對門運作,直接面向用戶進行資源的最終配置,對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配送中心的建立為整個物流系統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服務利益,具體表現在:降低物流成本,實現配送作業的經濟規模。提高了物流系統的服務水平。完善了社會物流功能體系。

  2配送中心選址問題研究的起源和發展

  配送中心選址是物流系統優化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國外學者對配送中心選址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選址研究階段和選址研究繁榮及理論更加豐富階段。選址理論最初由Amed Weher於1909年提出,他所考慮的選址問題是確定一個倉庫的位置,使倉庫與一系列分散的需求點之間的行進距離最短。運輸成本在選址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是貫穿早期選址研究的共同主題。1964年,Hakimi的論文激發了人們對選址問題的更大興趣,選址理論研究進入繁榮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現代物流理念的產生,使得設施選址理論的研究內容更加豐富。當前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正逐漸深化,已不再僅停留於概念意義上的描述性研究,而是日趨重視實踐中的應用研究,同時量化比重增強。

  3配送中心選址的方法

  31連續選址模型與離散選址模型

  連續選址問題是指一個連續空間內所有點都是可選方案,需要從數量是無限的點中選擇其中一個最優的點。這種方法稱為連續選址法,常應用於設施的初步定位問題。即待選區域為一個平面,無須考慮其他結構,可能的選址位置的數量是無限的。然而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在實際選址時,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很難實現連續選址。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一個企業物流中心的初步選址上。

  離散選址問題是指目標選址區域是一個離散的候選位置的集合。候選位置的數量通常是有限的,可能事先已經過了合理的分析和篩選。這種模型是較切合實際的,稱為離散選址法,常應用於設施的詳細選址設計問題上。

  32定性選址方法和定量選址方法

  物流網路設計的定性方法主要為專家選擇法。它是以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考慮選址物件的社會環境和客觀背景,直觀地對選址物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尋求其特性和發展規律,並進行選擇的一種選址方法。專家選擇法中最常用的是因素評分法和德爾菲法以及層次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相結合對各個方案進行指標評價找出最優地址。定量方法一般用可量化的描述成本的數學公式為目標函式進行優化選址,常以物流過程總費用最小為目標,通過設定一些引數、變數,並對問題作一定的假設,建立一個比實際情況簡單的模型,通過求解模型得出方案。比較典型的定量方法包括重心法、CFLP法、Baumol―Wolfe法、混合整數規劃法、雙層規劃法、啟發式演算法等。

  33單目標模型和多目標模型

  以往人們將成本最小化作為選址決策模型的主要目標,即單目標模型,Weber問題便是典型的單目標模型,但現實選址問題往往是多目標的,其他的目標如最大化滿足需求也很可能會影響最終決策。因此,當目標函式涉及運輸成本、投資成本、客服水平、設施能力利用率等兩個及以上的目標優化時。問題的目標由求解單值函式的最小值變成了求解不同目標的向量最小化,即多目標規劃選址。

  4結論

  隨著物流系統及外界環境的日益複雜化,選址問題也日趨複雜,大規模系統對運作複雜性的要求使得純抽象數學方法常常難以求解,其要求所研究的選址情況儘可能真實地體現系統的運作,但諸如模擬類計算機輔助技術、空間分析能力強大的GIS等技術的優勢在複雜選址中卻並未得到充分發揮。這方面研究仍有待於進一步深化。在今後的研究中,各種數學模型、啟發式演算法、多準則決策方法與模擬、GIS方法的有效結合、相互取長補短,以提高選址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牟倫英,黃丹物流網路節點的動態選址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182:102-105

  [2]凋愛蓮,李旭巨集,毛海軍一類多週期的物流中心穩健性選址模型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09,246:688-694

  [3]Shulman A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dynamic capacitated plant location problems with discrete expansion sizes[J].Operation research,1991,393:23-25

  [4]劉磊,鄭國華,劉菁,等基於粗糙集理論與德爾菲法相結合的物流園區選址研究[J].物流技術,2008,271:37-40

  [5]傅新平,鄒琚層次分析法在物流中心選址中的應用[J].世界海運,2002,254:23-25

  [6]任春玉,王曉博基於遺傳演算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0:78-81

  [7]Tansel B C,Francis R L,Lowe T JA biobjective multifacility minimax location problem on tree network[J].Transportation Science,1982,164:407-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