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手抄報模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綿延性和鮮明的發散性。你知道怎麼做傳統文化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圖片

  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一

  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二

  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三

  傳統文化手抄報圖四

  傳統文化手抄報的資料

  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剪紙、品茶、春節、放鞭炮、舞獅子等,我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就是過端午節了。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還進行賽龍舟的活動。這天,奶奶買了很多粽子。我剝開用葉子做的粽子皮,裡面是糯米和紅棗,吃在嘴裡軟軟的,黏黏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我家還買了用五彩線編成的粽子和公雞,掛到門上,聽說這樣可以避邪。

  我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我上網尋找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他為國盡忠,卻遭奸臣毀謗陷害,被迫在五月初五這天含恨投江自盡。人們得知後,紛紛划船追趕拯救。大家爭先恐後,就演變成後來的賽龍舟。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吃掉,人們用竹筒裝糯米飯投入江中,後來漸漸改為用粽子包裹,再用綵線纏繞,形成了粽子。人們對屈原如此敬仰,不僅是敬仰他的文學造詣,更敬仰他的憂國憂民、不畏強暴、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嵩高品質。

  還有一些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人物,比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七夕節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將它們發揚光大,傳遍世界。

  傳統文化資料

  【稱郡望】

  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

  陳子昂大器晚成

  【傳統故事】唐代初期的陳子昂是我國著名的大詩人。他家裡比較富裕,年輕時的陳子昂並不把錢財當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處遊山玩水,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兒讀書。18歲時,陳子昂在學識上還是一無所知。後來,他的父母對他嚴加教育,他才開始覺得自己學識淺薄,感到非常慚愧。於是,他開始奮發圖強,再也不和原來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幾歲的孩童一樣到鄉里的學校求學。經過幾年沒日沒夜的苦讀,他終於學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學問家,在詩歌和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人生感悟】無論是聰明還是笨拙,無論學習的時間是早還是晚,只要認真讀書,總會學有所成。在青少年當中,雖然大多數人的年齡都已超出了正常的求學年齡,但只要不放棄、不懈怠,做到持之以恆,點滴積累,就一定會有所收穫,甚至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