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師節快樂手抄報

  教師節文化對師德建設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而又巨大的影響力,它以文化手段傳遞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溝通教師的思想情感、規範教師的行為,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感染,自覺認同教師節文化中以尊師重教和崇尚師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體味到人民教師的職業光榮感和社會歷史責任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的圖片

>

  圖1

  圖2

  圖3

  圖4

  的資料

  一、感恩老師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題記

  最初的我們都懷著一顆充滿憧憬的童稚心來到學校,而老師,就用慈愛和藹溫暖我們的心。

  面對求知的我們,老師總是耐心細緻地給我們講解著各類知識,帶我們一步步地步入知識的殿堂,進入了趣味無窮的知識天地裡,更為了使我們學有所成,甚至金榜題名,天天披星戴月,不辭勞苦而無一句怨言。老師更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老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方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仔細批改每一份作業,可想而知,老師的工作是多麼辛苦和繁重。

  而面對犯錯誤的我們,老師一次次而又從不厭煩地糾正我們的偏折,意味深長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了使我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為了使我們養成良好習慣而率先示範,身先士卒而甘願奉獻。

  老師們不僅傳授我們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讓其時刻在“高速公路”上日行千里,還教給我們各種高尚品德,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心靈也漸漸從幼小,無知變得勇敢、堅強……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就是老師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的真理。這種無私、偉大而又真摯的愛給了我們溫暖和力量,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激勵每一個學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到達成功的彼岸。

  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而感恩老師,卻並不需要我們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它則是表現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課堂上,一道堅定自信的目光,一個輕輕的點頭,便可證明了我們全身心地投入,我們在專心地聽課;課間休息時,在走廊裡看到了老師,一抹淡淡的微笑加上一聲禮貌的“老師好”,便可讓老師從心裡感覺到溫暖;放學後,向老師招招手,說上一句“老師再見”,便可體現我們對老師的尊敬。

  這些雖是小事,但也是我們應做的,這是我們對老師的尊重和肯定。老師——為我們茁壯成長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揮灑在教育園圃中的園丁,這份恩情我們無以為報,更應永久銘記,他們是我們最可親,最可敬的人。

  同學們,縱使再多的話語,也道不盡我們對老師的一片敬佩之情,也說不盡我們對老師的愛;再華麗的辭藻也不能抒發我們對老師的讚美。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我們成為挺拔的大樹,還是低矮的灌木,我們都將會以生命的翠綠向您致敬!而最後,我也只想對所有老師們真摯地說一聲:“老師,你們辛苦了!”

  二、教師節的由來

  為了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提高教師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會第九次會議確定, 每年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教師節設立的意義

  在第一個教師節,當時的國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國教師發出慰問信祝賀節日,首都召開萬人 慶祝大會,教師節期間20個省市共表彰11871個省級優秀教師集體和個人。教師節早期慶祝方式

  其實早在1932年,國民黨政府曾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解放後廢除了6月6日的教師節,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 教師節,但教師沒有單獨活動,沒有特點。而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 "創造良好的氣氛。教師節確立的歷史

  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恢復 建立第一個教師節,而從此以年,老師便有了自己的節日。教師節正式確立

  三、古今名人尊師重道的經典故事

  故事一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故事二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