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明城市的手抄報資料

  文明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科技、環境、衛生等各項因素。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邁上了新臺階;隨著現代化的城市程序不斷加快,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就成了一個城市發展潛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表現。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建立文明城市

  文明是一陣清風,爽朗了人們的心情;文明是一盞燈,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以一場雨,滋潤了乾涸的心靈。“好的環境可以愉悅人,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塑造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堅持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要想改變城市面貌,不但要把建設搞好,還要把精神文明傳播好。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建設者,城市文明離不開個人文明。作為城市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每位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己的文明行為,為我們的城市增添亮色。把一座城市建設的更美好,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事。只有齊心協力,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為建立文明城市做出積極的貢獻,才能把我們的城市建設的越來越美麗。

  作為一個市民。首先要知曉建立,關心建立,融入建立。要參與改造環境、移風易俗的實踐,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爭當文明市民,並主動參與到所在單位和社群開展的爭創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社群的活動中去。爭當文明市民,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要發揚主人翁意識,從文明出行、遵守交通秩序等小事做起,為暢通我市的文明交通工程,建設有序、安全、暢通、文明的交通秩序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立文明城市手抄報圖片

  :過街天橋不該成擺設

  “天橋處處有,就是沒人走”,這種情況在許多城市都存在。說到底,還是城市規劃在人性化、便利化方面出了問題。小區門口,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大馬路交錯通過。寬闊的十字路口上,車來車往,好不熱鬧。控制車流的訊號燈,分直行、右轉、左轉三種,十分複雜。在複雜的交通訊號燈控制下,行人通過路口,要盯著隨時轉換的訊號燈,小心躲閃左轉、右轉的拐彎車輛,很不容易。

  過路口,也不是沒有替代辦法。在路口西側,不遠處就有一座高大的過街天橋,建成有些年頭了。可是,行人寧願“冒險”在道路上穿行,也不願走天橋。風吹日晒,天橋的護欄已經鏽跡斑斑。偌大的天橋,成了擺設。行人過街不願意走天橋,首先是因為天橋的位置不合理。行人通過路口,都想節省時間,可是過街天橋設定的地方,不當不正,離路口至少五六十米。走天橋過路口,一上一下,要多走兩三百米,費時費力。其次,天橋本身設計不夠人性化。為讓車輛能從橋下通過,天橋建造得很高,臺階很多,爬上爬下,年輕人都覺得十分吃力,更不用說老年人了。此外,天橋的數量還是不夠用。路口4個方向,天橋只有一座,對需要穿過馬路的行人來說,天橋不僅遠,而且用不上。

  道路依然擁擠,天橋依然空曠,群眾戲稱“天橋處處有,就是沒人走”,這種情況在許多城市都存在。說到底,還是城市規劃在人性化、便利化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近年,我國城市發展很快,馬路越來越寬、廣場越來越大,作為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和城市規劃師,已經習慣了以“鳥瞰”的方式眺望城市的巨集偉氣魄和壯麗圖景,卻忽視了從“人文”的視角關注使用者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的城市形象不僅在於高樓林立、霓虹炫目,更在於是否具有以人為本的交通體系。就過街天橋來說,建橋前,有關部門就應當周密調研,精心規劃,充分徵求附近群眾的意見,照顧到大多數人的需求,使天橋建設有充分的民意基礎,隨後再根據周邊環境進行合理設計。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注重細節設計,在保證合理的坡度、階梯高度的基礎上,儘可能配套建設電動扶梯、非機動車推行坡道等便利設施,最大程度減少行人不必要的體力支出。如果走過街天橋,既安全又省事,行人怎能不接受?

  小細節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城市品位,更體現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不僅要有寬闊的馬路、巨集偉的廣場,更要有方便民眾生活的臨街門店、方便行人通行的過街天橋。只有從“人”,也就是城市居住者的角度去管理和規劃一個城市,才能真正增強城市的宜居性。作為城市管理者,不要因一些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細節,讓城市在百姓心中失去了更重要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