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內容

  教師節文化對師德建設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而又巨大的影響力,它以文化手段傳遞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溝通教師的思想情感、規範教師的行為,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感染,自覺認同教師節文化中以尊師重教和崇尚師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體味到人民教師的職業光榮感和社會歷史責任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的圖片

>

  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圖1

  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圖2

  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圖3

  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圖4

  一年級教師節手抄報的資料

  一、名人尊師重道的故事

  1-漢明帝劉莊: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團結。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2-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裡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二、印度的教師節:總統的生日

  印度的教師節是9月5日,並紀念印度第二位總統Sarvepalli Radhakrishnan,他也是一位教育家。在傳統上,印度教師節的這天,學校教書的工作是交給較高年級的學生負責,讓老師們能夠休假。

  1962年,拉達克裡希南當選為印度第二屆總統,他的一些學生和朋友就請求他同意在9月5日,也就是他的生日這天,舉行慶祝活動。拉達克裡希南迴答說:“與其單獨給我慶祝生日,不如讓我榮幸地將9月5日這一天作為廣大教師的節日。”於是,印度的教師節由此誕生。

  在印度,教師節這天不叫節假日而是慶祝日。老師和學生照常到校,但學校的教學工作被感謝和送賀卡等慶祝活動代替。這一天,有些學校為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教學任務被高年級的學生包下來,由他們給低年級的同學上課,體驗教師工作的辛苦與偉大。校方也會根據這些學生“老師”的表現給他們打分,評出最佳學生“老師”。

  印度也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師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並享有崇高的榮譽。在生活中,印度的老人們常常對孩子們說,教師的恩德僅次於父母,在印度教經文中甚至將教師奉為神靈,認為教師是造物主的化身。

  三、感恩老師的詩歌

  《感謝您,老師》

  一塊黑板

  三尺講臺

  是您揮灑人生的天地

  我們在您的天地裡茁壯的成長

  一支支粉筆

  在您的手裡

  變幻成了黑板上的字

  又變成了我們的頭腦裡的知識

  一根根教鞭

  在您的面前

  不斷的飄舞

  把那些做人的道理飄進了我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