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白居寺導遊詞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日喀則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白居寺,藏語稱"班廓曲德",意為"吉祥輪大樂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江孜鎮,南、北、東三面環山,寺院四面臨水,距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夏魯派、格魯派共存的寺院。

  白居寺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時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築充分代表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

  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門塔、扎倉和圍牆四大建築單元多門塔、扎倉和圍牆四大建築單元組成,系明代建築。白居寺由江靈敏度法王繞丹貢桑帕和一世班禪克珠傑於15世紀中葉的前半期1418年至1436年共同主持興建。克珠傑1386年-1438年早年隨薩迦派仁達哇等高僧學習佛法,很快成為精通五明的佛學大師。1413年,繞丹貢桑帕13-1442年為在江孜地區弘傳佛教,乃邀請克珠傑到江孜主持教務,並且將江孜莊園與上部城堡兩地闢為建寺用地,於公元1418年動工興建,公元1425年竣工。該寺為三層平頂藏式建築,平面為壇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護法神殿、金剛界殿、羅漢殿、道果殿、無量宮殿、轉經迴廊等建築組成。

  1904年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中,英軍攻佔江孜宗山後,又攻佔白居寺。佔領白居寺的英軍,搶劫了該寺大量文物、藏經等等,並且將佛堂改為食堂,在轉經筒上釘釘子改為食品輸送帶。經過戰鬥,英軍屠殺許多藏族民眾之後,佔領了整個江孜。

  1957年2月26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舉行宴會,慶祝藏曆火雞年。同年3月2日,在北京的藏族人士歡度藏曆火雞年,赴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拜年。十四世達賴和十世班禪分別在江孜白居寺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參加慶賀藏曆新年典禮。

  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白居寺有僧人1500餘名,由格魯派僧人主持寺院管理,白居寺的寺院總堪布由色拉寺藏巴康村派遣。1977年,國家撥出專款全面維修白居寺。修復部分於1979年12月開放。

  1998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世紀初,政府批准的白居寺僧人編制80名,其中格魯派編制40名、薩迦派編制20名、夏魯派編制20名;實有僧人76人,其中歸屬格魯派者43人、歸屬薩迦派者21人、歸屬夏魯派者12人。

  白居寺格魯派、薩迦派、夏魯派除在大經堂舉辦集體大型法會外,還在各自宗派的扎倉舉辦各種宗教儀式。

  早課:6:30-9:30,藏曆每月8日、10日、15日、25日、30日,集體念誦加行法Sbyor chos、入菩薩行Spyodvjug。午課:13:00-15:00,舉辦菩提道次第、藥師佛、上師供養等等儀軌;

  晚間:一般不舉辦宗教儀式;

  誦經:除固定的宗教儀式外,白居寺僧眾還有在大經堂誦讀《般若經》、《甘珠爾》部的宗教儀軌。

  藏曆每年1月8日至15日,舉行祈願大法會;

  藏曆每年5月8日至15日,舉行藥師佛大法會;

  藏曆每年6月15日至7月30日,全白居寺僧眾坐夏安居,其間舉行度母供養Sgrol Mavi Mchod Pa、道次第甘露心Lam Rim Bdlld Rstis Rnying Po等宗教儀式;

  藏曆每年9月22日,舉行降佛法事儀軌;藏曆11月25日,舉行朵嘛gtor ma儀軌,主要將該寺舊年的朵嘛供品全都更換成新年的新朵嘛供品。

  格魯派扎倉:

  藏曆每年4月-18日,舉行大威德Vjigs Byed密法儀軌,其間繪製大威德壇城;

  藏曆每年10月25日,舉行甘丹阿卻Dgav Ldanl nga Mchod,紀念宗喀巴圓寂日,即燃燈節,通常在晚間點燃酥油燈供佛。

  薩迦派扎倉:

  藏曆每年4月-18日,舉行金剛橛Rdo Rje Phur Ba密法儀軌,其間繪製金剛橛壇城;藏曆6月4日,舉行佛轉輪法會,金剛橛法會。

  夏魯派扎倉:

  藏曆每年4月-18日,舉行阿閦佛Mu Vkhr ugs Pa密法儀軌,其間繪製阿閦佛壇城;

  藏曆每年6月2日至27日.舉行布敦大師圓寂紀念法會Bu Ston SDUs Mchod。

  白居塔亦稱"十萬見聞解脫大塔",簡稱"白塔",亦稱"白居塔",是迄今西藏境內儲存完好,最為雄偉華美的建築珍品。始建於1414年,歷時十年,耗工日百餘萬才完成。塔高9層,高42.4米,由塔基、塔腹、覆盆、塔幢等組成。

  塔座佔地2200平方米,為四面八角形,有5層,線條明快,式樣別緻,莊嚴穩重。塔內底層有佛殿20個,即:法輪殿、摩利支天殿、金剛手殿、清淨殿、回遮殿、淨土殿、葉衣佛母殿、馬頭明王殿、不動明王殿、星曜佛母殿、燃燈佛殿、增祿佛母殿、持梃護法殿、大力明王殿、幢頂臂嚴佛母殿、兜率宮殿、多聞天殿、八大觧脫殿、護法神殿、尊勝佛母殿;五層有佛殿4個,即:北、西、南、東無量宮殿。

  5層塔座之上為圓形塔瓶,塔頂為銅皮包裹的錐形十三天。全塔下大上小,遂層遞收,開有108個門,實闢佛殿76間,門楣飾有異常精美的象、獅、飛龍的浮雕,其內藏各類佛像,總計十萬餘尊佛像和近千幅壁畫,故又稱"十萬佛塔"。

  塔瓶中部還有一層小佛殿,四面的門楣上繪有3米長的溼婆神的慧眼。塔內塑像甚為精湛:6層佛殿堂內供有高大的三世佛,肅穆恬靜,儀態莊重。其兩側為袒胸露臂、曲腰侍立、身披瓔珞、腰繫綵帶的弟子塑像;5層為祖師泥塑像,盤腿端坐,神態凝滯呆板,給人以溫柔敦厚之感;5層以下殿內的壁畫和泥塑以凶神惡煞、面目可憎的金剛護法為主,但也有婀娜多姿、溫柔善良的度母像,形成鮮明的對照。總之,吉祥多門塔建築雄偉壯麗,與白居寺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寺中有塔,塔中有寺,相得益彰,為13至15世紀後藏地區寺塔相互輝映的典範,也是中國惟一一座集建築、繪畫和雕塑藝術於一身的宗教藝術博物館。

  白居寺中有馳名中外的白居塔,正名叫"菩提塔"。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這流水便是日喀則地區的年楚河。白居寺由熱布旦貢桑帕和班禪一世克珠傑於公元1418年首建。白居寺旁的白居塔有"十萬佛塔"之美譽,它的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特別提醒:是它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塔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77間佛殿、108個門、神龕和經堂等,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珍品。殿堂內繪有十餘萬佛像,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塔內另有千餘尊泥、銅、金塑佛像,堪稱佛像博物館。從塔西的進去可以沿樓梯一直上到塔的頂端,如果找不到上去的樓梯,最好四下轉轉,有的的確是比較隱蔽。

  措欽大殿,高三層。措欽大殿底層:底層主要為大經堂,有48根柱,立柱上懸掛有許多古老的絲織唐卡。殿內北面左牆有一尊高8米的釋迦牟尼銅像,據傳是以1.4萬公斤黃銅鑄造;北為覺康正殿,供奉三世佛銅像。其兩側另有東、西淨土殿,殿內的塑像風格不同,融合藏傳佛教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藝術風格。措欽大殿二層:二層主要為拉基大殿,白居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便在此召開。該殿周圍有數座佛殿,其中北面的羅漢殿內有苦行山懸崖,上面塑有小廟、飛禽、走獸和十八羅漢塑像。措欽大殿三層:三層主要為夏耶拉康,殿內有壇城壁畫、有六菱圓形的蓮花藻井。寺內藏有許多佛像、唐卡、壁畫、法器、佛經等文物,包括用金粉書寫的大藏經,每部有111卷;用明清時期中國內地生產的緙絲、刺繡、織錦等絲織縫製的藏戲服裝,約有100件。

  吉祥多門塔又稱"十萬見聞解脫大塔",簡稱"白塔",又稱"白居塔"。該塔始建於1414年,用十年時間完工,消耗工日百餘萬。該塔高9層,高42.4米,由塔幢、覆盆、塔腹、塔基等部分組成。全塔上小下大,開有108個門,闢有佛殿76間,門楣飾有精美的飛龍、象、獅的浮雕,殿內藏有各種佛像,總計有十萬多尊佛像及近千幅壁畫,故此塔又稱"十萬佛塔"。該塔與白居寺為13至15世紀後藏地區寺塔輝映的典範。[2]據傳說,該塔是依照覺囊寺的通卓欽摩大佛塔建造的。

  扎倉、佛殿等建築以措欽大殿及吉祥多門塔為中心,分佈著許多扎倉及佛殿等建築:古巴扎倉、琴各洛扎倉、洛布幹扎倉、德瓦金扎倉、賽貢扎倉、四剛王馬紮倉、仁定扎倉、頓各洛扎倉、拉剛扎倉、傑布久扎倉、翁卡扎倉、西乃扎倉、列珠扎倉、長米切扎倉、康薩扎倉、拉烏扎倉、下琴巴扎倉等17個扎倉,馬林、榮康、甘登、凱居、巴久等佛殿,以及僧居、扎廈等建築,總平面呈現橢圓形。扎倉中的洛布幹扎倉、長米切扎倉、拉剛扎倉建築年代最早,仁定扎倉、西乃扎倉、四剛王馬紮倉、琴各洛扎倉的建築規模最大。17座扎倉分別隸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夏魯派、薩迦派,其中屬格魯派最多,有扎倉7個。另一種統計稱,白居寺原有16座扎倉,其中格魯派擁有8個扎倉,薩迦派擁有4個扎倉,夏魯派擁有4個扎倉;16個扎倉中又有4大扎倉,其中格魯派擁有2大扎倉,薩迦派和夏魯派分別擁有1大扎倉。21世紀初,扎倉僅剩下3個扎倉,即格魯派、薩迦派、夏魯派分別擁有1個扎倉。白居寺各教派共處一寺,這種情況在西藏其他寺院較為罕見。

  寺廟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白居寺壁畫,壁畫題材有顯宗、密宗、歷史人物三類。

  顯宗壁畫:可分為經變故事、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三類,主要在大殿一層經堂、迴廊,吉祥多門塔四層各殿及一層淨土殿、兜率宮殿等殿內。

  密宗壁畫:可分為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四類,主要據《成就法海》、《吉祥勝》、《金剛頂經》、《文殊室利根本儀軌經》、《不空羂索儀軌》、《蓮花網鬘》、《金剛藏莊嚴經》等密宗四部經典及儀軌繪製。主要分佈在大殿一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以及吉祥多門塔一至五層的佛殿內。密宗壁畫是白居寺壁畫的主要題材,均為壇城和諸佛菩薩畫像。其中,三層無量宮殿的壇城壁畫主要有:身語意時輪大壇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壇城、卓式吉祥淨摩敵大壇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剛大壇城、熱氏閻魔敵大壇城、如來部吉祥紅色閻魔敵十三尊大壇城、身部忿怒閻魔敵六面文殊大壇城、吉祥空行海大壇城、路夷波式吉祥勝樂大壇城、五空行大壇城、比瓦巴式呼金剛大壇城、幻化勝樂諸佛加行大壇城、大日如來部四位續所述大壇城、金剛界壇城。吉祥多門塔底層至塔幢的各殿內繪製諸佛菩薩畫像27529身:一層繪2423身,二層繪1542身,三層繪3400身,四層繪1278身,五層繪18886身,橫鬥繪321身,十三法輪繪677身,塔幢繪127身。

  歷史人物壁畫:主要有印度、西藏各派傳承及高僧、譯師、法王等人物。主要分佈在大殿二層道果殿,以及吉祥多門塔四層各佛殿。其中,道果殿的壁畫主要據《佛本生經》、《彌勒上生經》、《大悲蓮花經》、《華嚴經》等佛經繪製,內容是88位大成就者與八思巴、忽必烈會面的場景。

  根據白居寺壁畫的題記,寺塔壁畫主要是由後藏拉孜縣、康馬縣、拉薩尼木縣的藝術家們創作。以拉孜畫家為首的"拉堆畫風"簡樸稚拙、自由奔放,以康馬縣乃寧畫家為首的"乃寧畫風"與拉薩"尼木畫風"融合,充滿生機,成為14到15世紀藏傳佛教藝術趨於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白居寺壁畫中常見的背光有舟形、龕形和橢圓形、馬蹄形幾種,特點是造型精細、紋樣豐富、講究對稱,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和諧,色彩的運用也很豐富,感覺精美莊重,但又不至顯得晦暗。白居寺中有很多散養的放生狗,與喇嘛、遊人和平共處、互不干擾,成為白居寺一景。

  白居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位於江孜縣西北宗山腳下的白居寺,白居寺之所以是一座名寺,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它原來屬於薩迦派,後來噶舉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禮。最後,還是互諒互讓。於是,白居寺便相容薩迦、噶舉、格魯3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兼收幷蓄、博採眾長。

  白居寺意為“吉祥輪大樂寺”。據史料記載,該寺建於14世紀末或15世紀初。白居寺由措欽大殿、十萬佛塔、扎倉和圍牆四大建築單元組成。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措欽大殿,大殿是座14世紀末期至15世紀初的明代建築。殿高3層,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經堂,立牆上掛滿了年代久遠的絲織唐卡佛像。經堂西北有一尊強巴佛的鎏金銅像,高8米,據說是由14000公斤黃銅鑄成的。

  北為覺康正殿,供奉著“三世”銅佛像3尊,兩側塑十六羅漢,造型渾厚莊嚴。經堂左右為東西淨土殿。東淨土殿中問佛龕供奉強巴佛像;東壁為千手千眼十一面大悲觀音,據說是千手觀音與十一面觀音組合而成的一尊塑像。這十一面相分為五層:第一層的臉有三面,主尊是慈悲相,白色;第二層的臉也有三面,主尊是悲哀相,黃白色;第三層的臉也有三面,主尊是微笑相,紅白色;第四層是單面呈現大怒明王相。在她頭上又有一阿彌陀佛像,為觀音的本來面目。那麼她為何有十一個頭呢?據佛書記載,羅剎鬼有十個腦袋,非常狂妄自大,觀音為了降服他,變成十一個頭將他降服了。千手觀音又叫大悲觀音,據說她看到人間的痛苦,發誓要度盡世間所有眾生,可是茫茫世界一時照應不過來,於是她把身體化為42段,每段又變成一尊觀音,可還是難以應付。這時,她的師傅阿彌陀佛教訓她說,你何必殘害自己的身體去做這種傻事呢?於是阿彌陀佛用法力把觀音42段身體合為一體,只留下42隻手臂,每個手掌中又生出一隻眼睛,表示一個化身,把本身兩手除去用每眼代表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這樣二十五乘四十即是一千,故名“千手千眼大悲觀音”;殿之四周均有壁畫,綠底黑線栩栩如生,別具風格。西淨土殿龕室供奉的是大日如來,即摩訶毗盧遮那,簡稱“盧舍那”,即“光明朗照”,所以,意譯“大日如來”,又稱“遍照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的最高太陽神。只見大日如來頭戴花冠,冠中有一小坐佛,口中射出兩道光芒,頭後有流光放出,體現流光遍照十方之意;四壁佈置菩薩、供養天塑像,造型冼練,舞姿飄逸,婀娜多姿,異常優美。

  二層有拉基大殿及朗齋廈殿、登覺殿。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就在這裡舉行。登覺殿中有一立體時輪壇城f曼陀羅,殿中的十六羅漢像是一組藝術價值較高的西藏古代佛教雕塑藝術作品。羅漢是梵文阿羅漢音譯的略稱,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說釋迦牟尼曾令十六大阿羅漢管住人世,濟度眾生。,他們形象生動逼真,造型神態各異,有的憂鬱,有的微笑有的驚訝,有的煩惱,有的口脣微動欲訴,有的手勢欲動又止,有的撫膝而坐安詳自如,為古代泥塑羅漢的藝術佳作。

  三層殿堂叫夏耶拉康,四壁繪滿大小不等的55座壇城壁畫。殿堂頂棚天花由六角圖案組成,圖案中畫有蓮瓣及六字真言,或稱“六字大明咒”。密宗認為這是祕密蓮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就是蓮花度母觀世音所說的真之前言教,故稱“六字真言”。“唵”,表示“佛部心”,念這個字時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中口,意要應於佛意,也就是說要身、口、意都與佛成為一體,才能獲得成功。“嘛呢”二字梵文的意思是“如意寶”,表示“寶部心”,又叫“嘛呢寶”,據說它隱藏在海龍王的腦袋裡,如果得到這個寶,入海就會有各種寶貝前來會聚,進山則各種珍寶也能無所不得,所以又叫“聚寶”。“叭咪”二字梵文的意思是“蓮花”,表示“蓮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蓮花一樣純潔。“吽”字表示“金剛部心”,是祈願成就的意思,即必須依靠佛的力量才能達到“正覺”,成就一切,普度眾生,最後成佛的境界。西藏佛教將這六個字看成是一切經典的根源,迴圈往復不斷念誦,即能消災積德,功德圓滿而成佛。置身此殿,便見酥油燈的火焰熒熒,縷縷煙霧迴旋彌散,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

  白居寺的壁畫獨樹一幟,具有尼泊爾和印度風格。從繪畫形式看,多采用分格形式,將牆壁劃分成一幅幅單獨的畫面,一個畫面就是一個故事,文字說明填寫在每幅畫面之下的長方格內;從人物造型看,相貌是高鼻深目捲髮絡髯,衣著是薄露袒胸跣足,動作是舒暢曠達,體形為豐乳細腰寬臀,植物是闊葉林和熱帶花草大葉芋、海芋、竹子、罌粟花,動物系大象、獅子、鹿子、孔雀。從藝術手法看,氣韻深厚磅礴,色調略偏暖灰,筆觸頗為幹練。

  現在出了大殿向西,經過一面法輪牆,便是菩提塔,也叫“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重要標誌,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問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

  十萬佛塔是由布敦大師沒計的,始建於1414年,歷時10年,用了100多萬個工日。大家請看,菩提塔高約40米,其中有一半是它的塔座。塔座佔地2200平方米,塔內有108個門,除了底牆以外,還有4層佛殿,平均每層有20間佛堂、佛龕,其中的雕塑和繪畫多得令人難以置信,裡面有佛和菩薩的各種造像,還有許多歷史人物,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以及藏傳佛教的高僧等。塔中共有3000多尊佛像,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10萬個,藏有經書1049套,因而得名十萬佛塔。

  白居塔建築十分奇特,分為塔基、塔座、塔身和塔瓶等部分。塔座為“蓮花臺”,四面二十五角俗稱“四面八角”,座為四層,向上逐漸收縮,層疊而起;塔瓶為圓形,直徑20米,四周設有佛殿4問;塔頂部分為13圈,表示13重天的次第逐層而上,並由鎏金包裹著的錐形23個法輪圍繞;最頂部寶頂式圓蓋傘形覆蓋。塔門上飾有飛龍、跑獅、走象的浮雕,造型精美生動。全塔高9層32.5米,底層有釋迦牟尼佛像,高12米,一、二、三層供有各種佛、菩薩、度母、金剛、天王、諸天護法、密部本尊及壇城,六層以上呈圓形,塔內梯道螺旋而上至頂層,四面佛殿各有造像。東西、南北的建築外輪廓線與底部基本上相等,構成全等邊三角形,雄偉穩重,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這座佛塔的設計者和工匠們將佛教中八種佛塔的特點融於一體,成為西藏佛教建築中獨一無二的珍品。

  我們跨進白居塔,似乎真的進入了西天佛國,這裡似乎有著佛教世界的一切佛和菩薩,原始苯教的圖騰,紅教、花教、白教、黃教的祖師及著名喇嘛則分別有專門的經堂供奉。這些佛像中,除大量“唐卡”外,還有泥、銅、金塑像千餘尊:釋迦牟尼左手捧金缽,右手拇指食指相捏,雙目冥思,嘴角含笑,像在菩薩樹下又悟出了什麼真諦;金剛心護法神凶神惡煞,面目可憎,使人望而生畏;度母像婀娜多姿,溫柔善良,神態和藹可親;祖師像盤腿而坐,神志凝滯呆板,給人以溫柔敦厚之感;三世佛肅穆恬靜,儀態莊重;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熱巴巾即赤祖德贊等塑像造型性格各異,栩栩如生;佛像兩側侍者袒胸露臂,逗人喜愛。這些佛像造型藝術精美洗練,表現技巧簡練潑辣,在西藏傳統雕塑藝術的基礎上,較多地吸收了漢地以及印度、尼泊爾的藝術手法,自成風格,形成江孜流派,對以後西藏的雕塑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在我們登上最高一層就是塔瓶,可以極目遠眺江孜平原。這塔瓶是個直徑20米的圓柱形,也是由一圈佛殿組成,精彩之處是那佛殿的彩門,門楣為彩繪,有趣的是門框四周那些誇張變形的動物浮雕:獅子、大象、麒麟和飛龍,都是典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塔瓶中部還有一層小佛殿,四面的門楣上繪有溼婆神的慧眼,一雙眼睛足有3米多長。溼婆神起源於印度教,相傳它的慧眼俯視大地,可以判斷善惡,佛教信徒用以警戒自己。塔瓶的上部是銅鑄的鎏金的“十三天”,即在蓮花座上逐漸收攏13層,是代表修成正果所經歷的13個階段。到這裡,我們就走了菩提塔的108個門,大致瀏覽了10萬個佛像。

  據說,十萬佛塔還有非凡的神靈,對著佛塔念一遍經,等於在其他地方念一千遍;凡是對佛塔獻哈達、供果、祈禱、磕長頭即等身頭的人,佛便能給他禳祛災難免除罪惡,使他一生幸福;螞蟻若能惠受佛塔神風的吹拂,死了不下地獄;鳥獸若能聞到佛塔的香味,聽到佛塔上的風鈴聲,來世便能轉生為人;如果有緣能使身子倒在佛塔上,小蟲也可以轉為“活佛”。因此,每年都有從青海、雲南、四川、西藏等地的喇嘛和善男信女趕來朝拜,就連國外的佛教徒也要前來磕頭。

  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意為“流水旋渦處的塔”,這流水便是指年楚河。

  現在我簡單說說年楚河。年楚河流經江孜、白朗和日喀則三縣。該河流經的地區叫年楚河谷,是一個在歷史上佔重要地位的地區。年楚河谷又分別被稱為上年楚的江孜地區和被稱為下年楚的日喀則地區,年楚河谷是西藏最富饒的農業產區之一。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鬆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為貴族的封地,並發展為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衢,加之又是亞東商埠的必經之地,因此依然是西藏一大重鎮。平原北部有座凸出的山包,依稀還有殘存的古堡,沿著山脊有一環形城牆,城牆裡面有白色的佛塔和赭色的寺廟。這是江孜的標誌,最受矚目的首先就是宗堡了,它有一個響亮的別名,叫“英雄城”。

  大家請看,白居寺所處的這座宗山聳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懸崖峭壁上。1904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軍600人,從亞東向北入侵到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軍民和白居寺僧侶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築起炮臺,用土炮、土槍、“古朵”、刀劍、梭標和弓箭與入侵之敵展開了英勇的血戰。1904年5月上旬的一個晚上,千餘軍民偷襲英軍將其全殲。6月,英軍派來了援軍,用大炮狂轟宗山炮臺,堡壘中的火藥庫為英軍炮火擊中爆炸。江孜軍民在最後關頭,仍用石頭拼死抵抗,堅持了3天3夜,最後所有勇士寧死不屈跳崖殉國,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篇章。宗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抗英的炮臺。宗山還是西藏舊政府江孜宗所在地,清朝乾隆所派大臣巡邊的四塊石碑仍儲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另外,我還要向你們介紹一下江孜達瑪節。江孜達瑪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說,在薩迦王朝時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後,他的弟子每年做祭祀以表紀念,後因戰亂中斷。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兒子貢桑饒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復祭祀。這一年藏曆四月十日至四月二十七日,貢桑饒帕為其父唸經祭祀,並進行娛樂活動,內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動和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到了扎西饒丹任江孜法王時,也就是公元1447年,還增添了騎射、藏戲、歌舞等娛樂活動。江孜達瑪節由此延續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與白居寺有關,因為白居寺建成剛好是這年的藏曆四月,法王、俗官、百姓以“達瑪”節慶祝自居寺落成,以使後人永世不忘。

  三

  白居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藏江孜縣境內。十五世紀初始建,是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廟。白居寺是漢語名稱,藏語簡稱“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大樂寺”,位於江孜縣城東北隅,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白居寺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時10年竣工。白居寺有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座佛塔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

  白居寺,意為“吉祥輪勝樂大寺”,通常簡稱為“吉祥輪寺”,漢文“白居寺”即成一藏語簡稱的音譯,創建於15世紀中葉前半期1418~1436年,英文名為Palcho Monastery。由於其悠久的歷史,精美完整的建築和特殊的宗教價值,以及寺塔內儲存相當完好、難以數計的精美壁畫和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薩迦、格魯、噶當等各派和平共存於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六個“扎倉”。該寺現有16個扎倉。這使它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寺內的措欽大殿已經有差不多500多年的歷史了。經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兩側還有東、西淨土殿。因為要相容花、白、黃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風格也不同於別處,此殿表現最為明顯。經堂西北有一尊強巴佛的鎏金銅像,高有8米,據說是用14000公斤黃銅鑄成的。殿高3層,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經堂,立柱上掛滿了年代久遠的絲織唐卡佛像。措欽大殿的二層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就在這裡舉行。周圍還有幾間佛殿,覺登殿裡的一尊直徑3米的立體壇城與東廂殿裡的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都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在三層,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內的壇城壁畫頗有名氣,六菱圓形的蓮花藻井也屬罕見

  白居寺壁畫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顯密二宗、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等,尤其是在繪畫方法上較之西藏其他很多寺廟,獨具特色。大殿一層經堂、迴廊、吉祥多門塔一層東西淨土殿和兜率宮等殿所繪的主要是顯密題材的佛傳故事、經變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但白居寺壁畫表現的主要題材還是密宗,如果你是對藏密佛教感興趣的遊客,可以在大殿一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和吉祥多門塔一至五層佛殿中找找看。背光是白居寺壁畫裝飾內容中的一大重要特徵,由頭光和身光兩部分組成。白居寺壁畫中常見的背光有舟形、龕形和橢圓形、馬蹄形幾種,特點是造型精細、紋樣豐富、講究對稱,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和諧,色彩的運用也很豐富,感覺精美莊重,但又不至顯得晦暗。

  白居寺中有馳名中外的白居塔。正名叫“菩提塔”。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這流水便是日喀則地區的年楚河。白居寺由熱布旦貢桑帕和班禪一世克珠傑於公元1418年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