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墓導遊詞

在興平縣馬嵬鎮西門外公路的北側,也就是距興平縣城西12.5公里的馬嵬鎮,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這裡發生過一起軍事政變——馬嵬坡兵變,也上演了一幕宮廷愛情悲劇,更埋葬著中國歷史上一位富有傳奇和悲劇色彩的女性——楊貴妃。

  楊貴妃,名玉環,今陝西華陰市人,後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她出生在官僚氏族大家,聰慧明敏,麗質天成。雖然早年喪母,被叔父收養撫育,但是她能夠熟讀儒家詩書,接受傳統教育,通曉五音六律,歌舞技藝尤為嫻熟。由於楊玉環美麗的容貌和出眾的才華,在16歲時,被唐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選中,成為王妃。

  開元末年,在經歷了空前繁榮興旺的“開元盛世”之後的唐玄宗,漸漸對於朝政慢怠不理,日益沉迷於歌舞聲色之中。公元 736年,他十分寵愛的武惠妃離他而去,這使唐玄宗心理上無法承受,精神上極度空虛,便急於想另尋新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美若天仙,儀態萬方”的楊玉環,從此唐玄宗為這位傾國傾城的佳人茶飯不思。在宦官高力士的建議下,唐玄宗詔令把楊玉環召人宮中的道觀——太真宮,為宮女,號楊太真,並且令壽王李瑁另娶。


  5年之後,即公元745年,得到唐玄宗萬般寵愛的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楊玉環的父兄姐妹也跟著顯赫富貴起來。唐玄宗寵愛楊玉環後,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並不斷地給楊玉環的家族成員封官加爵,追贈他的父親為太尉、齊國公,封母親為涼國大人,叔父為光祿卿,她的3個姐姐也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他的堂兄楊釗也被賜名國忠,封為右丞相,把持朝政,操縱天下。楊國忠本來就是紈絝子弟,只知吃喝玩樂,作威作福,毫無政治才幹。特別是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中央集權在不斷削弱、社會矛盾在日益尖銳的情況下,他根本無力對付和無法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公元755年爆發了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提出以“清君側”為名,藉機要剷除楊國忠。他率領叛軍自范陽今北京、河北一帶長驅南下,直奔京城而來。就在這樣嚴峻的政治形式下,楊國忠依然不顧政治大體,忙於派系傾軋,這使大河南北相繼失守,叛軍攻陷洛陽,打進潼關,使整個京師都被震動。
 
   唐玄宗無奈之下,帶著楊貴妃匆匆逃往四川,京畿地方官吏紛紛棄職逃跑,一路之上狼狽不堪,緊張倉皇。當西逃的部隊來到馬嵬驛時,疲憊勞累的御林軍已是飢餓難耐,怨憤難平,他們將憤恨的焦點首先集中到了禍國殃民的根源—— 楊國忠,於是發動了軍事政變。當時,在楊國忠和吐蕃使者交談時,士兵們齊聲吶喊 “楊國忠與吐蕃使者謀反”,他們把楊國忠拉下馬背亂刀殺死,並且把頭顱掛在驛門外,接著喧譁的士兵包圍了驛站。唐玄宗派人勸解遭到士兵阻撓,他親自出面勸諭也沒有什麼效果。此時,策動這場兵變的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說:“楊國忠雖死,可楊貴妃還在,士兵們仍然不放心。”周圍其他官吏也連連叩頭,請玄宗能在這緊要關頭以大局為重,能夠忍痛割愛,以平軍心。玄宗無可奈何,只能下詔書將已是38歲的楊貴妃賜死。被白練勒死的楊玉環,屍體陳放在佛堂邊的梨樹下。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事件有生動細緻的描述:“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當時,楊貴妃就葬在馬嵬坡。據史籍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 757年,“安史之亂”平息,都城長安被收復,唐玄宗從成都也回到長安。他曾經密令把楊貴妃遷葬。現在的貴妃墓,究竟是遷葬後的新墳還是原來的墓地,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據說,馬嵬兵變事出突然,當時後有安祿山的叛軍追趕,形勢十分嚴峻。楊貴妃死後,人們在附近胡亂挖了個墓穴埋葬,由於時間倉促,沒有作出任何標記。因此,儘管玄宗皇帝事後再有想法,宮監們也十分努力,但怎麼也找不到墓地。後來,他們打聽到當地有這樣的傳言:在為楊貴妃搬屍時,失落了一隻靴子和羅襪,被驛站中的一名驛卒撿去,帶回家中交給母親保管。可是這靴子和羅襪異香撲鼻,引得附近百姓都爭相前來觀看。宮監們經過尋訪打聽後,找到驛卒的母親,用重金收買貴妃的遺物,然後建冢立碑,這就是現在的楊貴妃墓。院內的一塊石碑上有:“怨粉愁香委路歧,只有羅襪使人悲”的詩句,也正印證了這座衣冠冢的由來。

不過,關於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後的下落,日本卻流傳著許多曲折離奇的說法。傳說楊貴妃並沒有死於兵變,統率御林軍的陳玄禮憐惜楊玉環的姿色,不忍心將她處死,於是和高力士祕密商議,用侍女替換,代楊玉環去死,接著再由陳玄禮派遣親信護送貴妃向南逃離,並經海上東渡日本。楊貴妃到日本後,輔佐孝謙女皇,並屢次平定了內亂。日本久津縣的二尊院,至今儲存有楊貴妃的墓地,墓旁有座五輪塔。二尊院內供奉著釋跡牟尼和阿彌陀佛兩尊佛像,據稱就是楊貴婦臨別前玄宗所贈,在日本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日本神奈縣的金澤稱名寺也儲存著曾經是楊貴妃使用過的玻璃珠簾。由於有了這種種的傳說,1984年日本作家南宮博寫出《楊貴妃復活祕史》,1987年渡邊龍策寫出《楊貴妃外傳》,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更增加了對楊貴妃生前死後的演繹。這也充分地說明在唐代,尤其是盛唐,中日文化交流的頻繁密切。
 
    楊貴妃墓歷朝歷代也有一定的修葺保護。據史書記載,明代就成為“百步耕耘之禁”的地方。1937年,在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竭力倡導下,進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復。現在,楊貴妃墓園大體上就是邵力子主修的格局。進入大門,墓園內正面的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進入庭院,院落正對中央就是楊貴妃墓冢。高3米左右,佔地0.16英畝,封土四周均用青磚砌壘而成。墓前有一小石碑,上刻 “唐玄宗貴妃楊氏墓”。為什麼楊貴妃墓要用青磚來砌壘呢?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擦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被人們稱為“貴妃粉”。因此,遠近的鄉里鄉親紛紛趕來,都要以土擦臉,甚至外鄉人也要帶包墓土回去,一時間,取土之人絡繹不絕,使得墓堆越來越小,雖然守墓人不斷添土,可仍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為了保護墓墳,只好用青磚將墓冢包砌起來,以阻止人們再來取土。

  圍繞墓冢的東、西、北三面迴廊構成了碑廊,上面嵌刻著大小不等、內容豐富的石碑,這些石碑都是歷代名人遊覽後的感受和題詠。晚唐詩人羅隱曾做詩:“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鴉片戰爭後被髮配伊犁的林則徐途經陝西題太真墓詩,其中一首:“六軍何事駐徵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清人何承燕詩:“霓裳驚破太倉皇,掩面君王失主張。七夕盟言忘不得,牽牛要罵李三郎。”清人趙長令詩:“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秦關。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

  是啊,在一個男權社會裡,漂亮的女人不過是男人們手中的一枚棋子罷了。對於楊玉環這個特殊的女性,魯迅先生有一個平價,他說:“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裡,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楊玉環的一生是一段複雜的歷史和人生際遇,是一個普通女人和唐王朝由盛轉衰歷史相扭結的過程。楊玉環既是那個腐朽集團的重要人物,也是一個讓人同情的受害者,她絕不是一個值得歌頌的人物。她的遭遇能使人們從中得到許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