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態教育特色學校實施方案

特色學校建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特色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校各項工作取得全面進步的基礎上,學校向更高的層次努力,是辦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提高自己的辦學品位,謀求學校、教師、學生更好地發展的一種辦學行為。我們認識到,特色學校的建立必須根據學校自身實際特點和教育優勢資源,著眼於學校的長遠發展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集體智慧。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校遵循特色學校的建立規律,按照“特色專案——學校特色——特色學校”三個階段進行了近十年的實踐探索,辦學特色逐步彰顯,特色學校的建立目標日益鮮明。目前,在建立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從自身優勢和現有基礎出發,形成《》。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提高學校辦學效益為目標,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基本規律,樹立先進的教育觀念,在建立過程中優化學校管理,豐富學校教育內涵,凸顯學校個性,提升辦學品位,打造教育品牌。

二、建立背景與基礎

建立特色學校是實現教育的內涵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轉型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落實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的需要。學校只有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發展的歷史、辦學的方式來進行辦學,才會有生機,才會培養出有個性的創新人才。從XX年聯合辦學伊始,我校就開始了建立特色學校的實踐探索,先後經歷了“特色專案”開發和打造“學校特色”兩個階段。

(一)初期探索:立足優勢資源,開發特色專案(XX年至XX年年)

1.多元發展的學校德育:(1)變傳統家長會為開放的“家長論壇”、“專家講壇”、“家長委員會”,開發與利用家長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提高家庭教育效率;(2)變傳統的家訪為動態發展的“建立‘學習型家庭’”,制定建立條件與評價指導標準,設計建立活動記錄與評價本,清晰呈現建立全過程,提高建立成功率;(3)變傳統師德建設為自主修煉的“師德論壇”,根據教育實際需要確立論壇主題,以論壇形式促進教師自覺修煉與提升;(4)變單向的師德評價為教師、學生、家長多向互動的師德評價活動,以評價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5)變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為以主題體驗教育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途徑,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以社群為基地,以家庭為練場的德育踐行,開發了“傳統文化尋根之旅”、“我愛書香之家”、“東城文化一日遊”、“走進對聯世界”、“保護東江水資源環境”、“我愛我家——共建理想家園”、創編《花園小學一日行為規範兒歌》、“每週一歌天天唱”、“教育經典日日誦”等踐行專案,引導學生全成經歷並體驗思想道德建設的知、情、意、行。(6)率先推進心理健康教師c證培訓,倡導“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導師”,把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入小學德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德育工作的優化,顯著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

2.綠色動態的校本教研:(1)變傳統教研為多元動態發展的“教研訓一體化”的校本教研,把課例展示、課例研討與教師專業培養有機結合,發揮本校名優教師作業,使專業引領貫穿於教師學習反思、同伴交流的全過程;(2)變單兵作戰的傳統公開課為多形式多層次的“磨課”,如“同課同構”“同類共構”“同課異構”等,把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動態的磨課過程即評價研討、課例優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與整合的過程。(3)制定《花園學校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指引》與《課堂觀察記錄表》,以課題評價與課題觀察引導課堂教學的優化,以評價標準促進課程改革實踐,減少隨意性,提高校本教研的規範性。

3.活潑開放的第二課堂。根據自身特點與資源優勢,先後開發了自編韻律操、武術健身、“練字育人”、“誦讀經典,書香校園”、射擊、主題中隊會、大課間活動等特色專案,並取得顯著成績。

(二)中期探索:整合特色專案,打造學校特色(XX年至2010年)

精心設計與實踐特色專案,充分體現了我校求真務實、循序漸進辦教育的科學的工作作風。我們力求在教育實踐中探尋教育最本質的規律,摒棄好高騖遠的“作秀”式的浮誇做派,注重承前啟後,減少短期行為,立足於教育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把教育的巨集觀問題與微觀問題有機結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題大做”,把每一個特色專案做細、做實、做精,努力從每一個具體的小問題研究中獲取有價值的大成果。事實證明,特色專案的開發與實施,與我校的自身特點與教育優勢資源高度吻合,與當前的素質教育要求相符。它們為我們打造學校特色提供了一個個具體而特殊的“問題域”,讓我們從一個個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直至觸及教育的實質層面。再通過全面深入地研究一個個有深度的“小”問題,提出有新意的命題或觀點,這樣,就為發現有重要價值的“大”問題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有了堅實的探索精神和大量的“小題大做”成果作為基礎,就可以深入地透過表象看本質,從教育的本質層面發現和提出教育的“大”問題,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狀況,深入研究關鍵點,打造特色專案精品,進而走“大題大做”的教育創新道路。通過對我校六年來的特色專案進行整合與分析,我們發現,我校已經探索出一條符合教育本質規律,融傳統教育精華與當代素質教育精髓為一體的教育之路,即生態教育之路,已經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學校特色。這“學校特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簡明扼要的闡述:

1.生態德育文化特色。形成“一點雙翼”的生態德育文化網路結構模式,即以學校教育為中心點,以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為基本點的“學校德育文化網路”、“家庭教育文化網路”、“社會實踐文化網路”。我校以生態德育理念為指導,更新德育內容,“滲透感染,環境薰陶,協調發展”的德育工作策略,追求“優雅自然,寧靜致遠”的思想素質境界,以“互惠共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倡導自主自覺自律的養成教育,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 “綠色校園•精神家園”的生態校園文化、“履行責任•共營理想”的生態家園文化、“孕育心靈•精彩人生”的生態踐行文化、“雙向互動•和諧共生”的生態關工文化……以環境對個體道德素質的影響為邏輯基點,按照系統網路的觀點,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資源,通過學校德育系統內部的物質迴圈、能量迴圈和資訊傳遞,推動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動態良性發展,促使學生不斷提高道德素養,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勤學奉獻”為主題的基本道德品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促進師生與環境的互惠共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開創了學校德育工作全新局面。

2.生態校本教科研文化特色。校本教育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在生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更著力於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以“磨課”為載體的“教研訓一體化”的綠色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優化,確立“以專題課例研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從科研的高度統領校本教研,拓寬教師的教學研究視野,更新校本教研的內容與模式,引進文獻綜述法,規範科研程式,幫助教師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斷地調整與完善教研管理機制,切實提升校本教科研層次與實效。

3、生態工會文化特色。教師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我校密切關注教師的健康與生存狀況,把改善教師狀況的主動權交還給教師,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教師團隊根據教師本身的狀況和需要,自主設計活動專案,在學校工會協調組織配合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健身活動,如登山、開聯歡會、打球、看電影、聚餐、野炊等等,促進教師與工作、生活、自然環境的互惠共生、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