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性取向的人是不是性冷淡

  無性向又叫第四性取向,是一種新的性取向類別,與異性向、同性向和雙性向分庭抗禮,被稱為“第四性取向”,它指的是對性毫無興趣的個體,或稱無性戀人。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第四性取向就是無性向嗎,一起來看看吧。

  第四性取向就是無性向嗎

  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使用“無性向”一詞,不是不知道,而是更願意用“柏拉圖”一詞代替解釋,兩個詞的意思相同嗎?他們又是什麼關係呢?

  “柏拉圖”一詞從國外傳入我國後,得到一部分人的共識,既有效能力,卻不喜歡性生活的人被稱為“柏拉圖”,也就是精神戀愛。由此可見,在我國,“無性向”包括“柏拉圖”,“柏拉圖”代表“無性向”的一部分,“柏拉圖”在國外的解釋和意義肯定不會如此簡單。這裡的解釋只適用於我們日常交流,僅此而已。

  柏拉圖戀愛是一種同性間的戀愛。古希臘人流行同性戀愛,哲學家們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圖戀愛就是是指柏拉圖本人與美少年們的同性戀關係,只不過這種戀愛的關注點更多的在於精神交流,但不是完全排斥肉體關係。當然,柏拉圖戀愛更不排斥異性性關係,因為異性之間需要的是生育,雖然異性之間不需要愛情。所以用柏拉圖來形容無性向不準確。

  就像很多LGBT指性少數派,包括L同女G同男B雙性向者T跨性別戀者 ,格雷格在青少年時代就發現自己與同齡人不同。“大概十四歲時,我的夥伴們開始把自己的滿身噴滿除臭劑,把頭髮抿的服服帖帖,只要女孩子一來,就開始大聲的自誇起來。倒不是說我很邋遢或者不注意自我儀表,但我梳頭就只是為了我自己,而並非為了吸引女孩子。”直至十八歲,格雷格尚且還是處男之身。雖然並非自願,來自周圍人的壓力還是他覺得非要行此大禮方才能被當成“人”看。“最終我還是找了一個女朋友,她在我工作的工廠做行政助理。真正的性事並不值得大書特書,但我很享受第二天我去上班時,那種終於融入社會的感覺。”

  曾經有幾年,格雷格不斷地結交女朋友,但總有些不順心。雖然他的性生活完全正常健康,促使他出去找個女孩的動機卻開始衰退。“有一次我跟我的哥們去我家附近的酒吧,那兒有一個女孩整晚都在盯著我看。我卻在自我反思:我為什麼要過去跟她打招呼呢?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越想得多我漸漸就發現,我需要性只是因為它使我覺得自己被需要,而我自己卻並不樂於此事。但只要我有性生活,我就是正常人。”有幾個月,格雷格決定不再去尋找伴侶,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他遇到了一個自我標榜為無性向者的男人時,格雷格意識到他自己也是。

  選擇第四性取向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些人僅僅是因為沒有那麼旺盛的性衝動;另一些人對性衝動的尺度把握得非常恰當,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對他們產生不了吸引力,於是乾脆選擇了無性生活;有的是出於對性解放和性革命鼓吹的放縱生活的反動,想回歸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還有很多人是出於對性病和艾滋病的恐懼,既然很多人無法保證伴侶之外不再和他人發生性關係,既然無法保證對方是絕對安全的,那麼他們索性選擇放棄性。“無性向者”在網上專門開闢了一個論壇,讓世人傾聽他們的聲音。22歲的戴維·傑伊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密蘇里州人,2001年建立了一個面向無性向者的網站。2013年,該網站在全球已擁有1200多名註冊會員。除了宣揚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外,“無性向者”還有一個線上商店,提供各種與無性思想有關的商品,希望以此喚醒人們的意識。他們在網站上大聲呼喊:“女人不能讓我產生快感,男人也不行!”他們甚至在T恤上也印著口號:“我是無性向者,我的愛人也是!”而對於其他動物則往往由於環境的惡劣,比如棉鈴蟲成蟲在狹窄、不透氣、食物缺乏環境中對交配不感興趣,這也是棉鈴蟲飼養中最難以攻克的問題。

  現在社會第四性取向的數目趨勢

  科學意義上講,無性通常涉及的是一些植物,蠕蟲以及其他不需要性來實現繁殖的生物。當學術團體沉迷於“誰覺得誰有性吸引力和為什麼”,大部分科學家都忽視了“不覺得任何人有性吸引力”這個概念。但也確實有一些發表了的關於無性向的研究。九十年代,一份愛達荷州的調查表顯示有大概10%的公羊對母羊完全不感興趣。任何職業牧民也會注意到當公牛被引入牛群時,母牛那種相當漠視的反應。在動物王國中,無性向絕對存在。

  數以千計的人現時宣稱他們對性毫無興趣,並“樂於成為無性向者”,而這一“無性革命”發展迅速,牽涉人數直逼同性曏者的數目。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約1%的成年人對性完全不感興趣,與估計3%的同性曏者人數相去不遠。這一數字比科學家預期的要高,顯示“無性”應被視為一種正式的性取向。

  如果這一傾向是人類性取向的一種型別,或許它很快便會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其中一些活躍分子已蠢蠢欲動,吸引別人注意及呼籲大眾接納無性向者,例如,一個自稱“無性視野及教育網路”的組織就在網上開設商店,售賣寫有無性口號的T恤和皮帶。另外,美國一個無性向者組織宣稱他們目前有過千名會員。

  無性向是一種正在快速增漲的性傾向。在一個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宣稱性是人生的終極意義的世界裡,一部分為數甚眾的男男女女,同性曏者、異性向者或雙性向者開始覺得性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資料證明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成為無性向者,甚至在完全不瞭解這個概念的情況下!在關於性傾向的調查中,勾選“對任何性別都不感興趣”的人數從1994年的1%增加至2013的3%。以此增速,不久之後,英國就會有跟同性戀數目同樣眾多的無性向者。這股新崛起的第四性潮流跟六十多年前的同性戀運動有關。雖不至於遭受早期同志權利提倡者的磨難,但是偏見仍然是無性向者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哥們們認為我有問題,常常向我推薦偉哥!我的父母因為沒有孫子孫女而失望。性就好比是巧克力,當你遇到有人說他不喜歡巧克力,你就會說“什麼?!不,你怎麼會不喜歡!人人都喜歡!”一些宗教領袖也公開表示反對第四性向。一個美國基督教組織近些年開始宣稱“性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是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一篇發表於全國宗教職業會年刊的文章甚至說無性向者根本就“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