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職場瓶頸是什麼

  有很多職場人工作十年之久,依舊是原地踏步,不得寸進。此時,他往往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遇上了“職場瓶頸”?但其實,對這些人來說,所謂的職場瓶頸,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看清,自己頭頂的天花板到底在哪裡,自然就別談尋找什麼出路了。

  1.在20多歲的時候,往往沒有幾個人會考慮什麼職場瓶頸一說,工作就在於不斷地嘗試。如果這個公司不行,那就換一家公司,這份工作不如意,也可以輕易地說著放手。但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地活在20多歲的時光裡,也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地去幹他目前擁有的工作。一名銷售,不可能到了中晚年,還一直挨家挨戶地去推銷商品,去和客戶拼酒;一個會計,也不可能永遠地管著公司的某個固定部分的賬單。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了,你永遠也無法預料,某個龐然大物,是否會在某個時刻轟然倒下。當人們漸漸地開始成家立業,開始進入30大關之後,那些之前還在迷迷糊糊的事情,忽然就開始提上日程了。你驚恐地發現,自己工作多年,依舊是無法獲得更高的職位,更別談自己的夢想了。你開始慌了,認為自己到了職場瓶頸期,甚至把它怪罪到了“命運”。哀嘆時也命也。但其實,這一切,早在你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是可以避免的,所有的瓶頸,也本不必存在。

  2.我們永遠無法預知,人生的十字路口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能夠選擇,是否要去走哪條路。也可以選擇,是就此放棄,還是含著淚繼續前行。很多時候,選擇是可以決定命運的,但你的能力決定了你的選擇範圍,還有,你到底能夠在這條道路上走多遠。你的職場天花板很多時候其實是和你的選擇本身有很大關係的。公司的大小,企業的文化,你的領導層都是你可以自己去選擇的當你離開校門,參加工作,開始面對職業。選擇的時候,到後來,你準備跳槽,換到一個新的單位。你走的每一步,對應著不同的職場天花板。我們經常聽說,同樣背景同一專業甚至同一寢室出來的學生,十年之後,他們的命運可能會完全不同。有人選擇回到縣城去做一名老師,享受寒暑假和穩定的工資;有的人願意出去拼搏,遠走他鄉,走上職場;還有的人,想繼續深造,選擇留學。因為這一個選擇,他們的人生道路自然也會完全不同。而與此同時,進入職場之後,他們面對的天花板自然也不會相同了。就算是在同一家公司裡,不同領導帶出來的人當然也會不同。說話做事針針見血的領導,無論什麼事,在他看來都輕描淡寫,你遇到的一切難題,你的所有錯誤,都能得到很好的指導,穩紮穩打之下,能力足夠,領導賞識,還怕什麼職場瓶頸嗎?而如果常常跟隨一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領導,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被帶得失去了動力。

  3.當然,最重要的不是你現在的職場天花板是什麼,而是你能否“看清”。聘用制公司的一個好處就是,你和公司是可以雙向選擇的。當你揭開眼前的那層薄紗,發現你的“職場瓶頸”是公司本身造成的,那你便可以選擇轉身,重新走上一條新的道路。但其實,職場瓶頸期,你最需要“看清”的是你自己的“職業天花板”。很多時候,你不去嘗試一下,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舞臺能夠有多大,自己的能力能夠發揮多麼大的力量。有時候,不是遇到了瓶頸期,而是你自己給自己設定了限制。勇敢走出那一步,你會發現,前方,一定會是柳暗花明。但同樣的,如果你的止步不前,是因為你的懶惰和不思進取,日復一日地混著日子,那就不必說什麼遇到了“瓶頸”了。你首要該做的是: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你期望職位應該具備的相關能力。改變的最好時刻,永遠是現在。當你開始不會、不想、不做的時候,開始被動成長,甚至靜止不動的時候,別說是你遇到了職場瓶頸吧,因為其實此刻,你已經離“死期”不遠了。